文档详情

书法欣赏的方法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82.50KB
约24页
文档ID:441315821
书法欣赏的方法_第1页
1/24

·书法欣赏的方法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准确实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实行书法欣赏的关键一、书法的审美标准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一)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1、力量感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能够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

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2、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增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来说,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3、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二)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1、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接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接,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比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接,血脉畅通3、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三)书法的神采意味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有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理解活动的一般规律因为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1、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部分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部分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缺乏,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实行赏析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准确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实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能够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4、理解作品创作背景,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准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管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能够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使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水平,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准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准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实行欣赏,是提升欣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欧阳询书论八 诀如高峰之坠石似长空之初月若干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劲松倒折,落挂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一波常三过笔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用笔论有翰林善书大夫言于寮故无名公子曰:“自书契之兴,篆隶滋起,百家千体,纷杂不同至于尽妙穷神,作范垂代,腾芳飞誉,冠绝古今,惟右军王逸少一人而已然去之数百年之内,无人拟者,盖与天挺之性,功力尚少,用笔运神,未通其趣,可不然欤?”公子从容敛衽来说曰:“仆庸疏愚昧,禀命轻微,无禄代耕,留心笔砚。

至如天挺、功力,诚增大夫之说用笔之趣,请闻其说大夫欣不过笑曰:“此难能也,子欲闻乎?”公子曰:“予自少及长,凝情翰墨,每览异体奇迹,未尝不循环吟玩抽其妙思,终日临仿,至于皓首而无退倦也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也公子曰:“幸甚:幸甚:仰承馀论,善无所加然仆见闻异于是,辄以闻见便耽玩之奉对大贤座,未敢抄说大夫曰:“与子同寮,索居日久,既有异同,焉得不叙?”公子曰:“向之造次,滥有斯言,今切再思,恐缺乏取大夫曰:“妙善异述,达者共传,请不秘之,粗陈梗概公子安退位逡巡,缓颊来说曰:“夫用笔之体会,须钩粘才把,缓绁徐收,梯不虚发,斫必有由徘徊俯仰,容与风流刚则铁画,媚若银钩壮则口吻而口口,丽则绮靡而消遒若枯松之卧高岭类巨石之偃鸿沟同鸾凤之鼓舞,等鸳鸯之沉浮仿佛兮若神仙来往,宛转兮似兽伏龙游其墨或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势,随其变巧,藏锋靡露,压尾难讨,忽正忽斜,半真半草因唯截纸棱,撇娘密绍,务在经实,无令怯少隐隐轸轸,譬河汉之出众星,昆冈之出珍宝,既错落而灿烂,复逯连而掃撩方圆上下而相副,绎络盘桓而围绕。

观寥廓兮似察,始登岸而逾好用笔之趣,信然可珍,窃谓合乎古道大夫应声而起,行吟而叹曰:夫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塿者,宁知泰山之峻今属公子吐论,通幽洞微,过钟、张之门,入羲、献之室,重光前哲,垂裕后昆中心藏之,盖棺乃止公子谢曰:“鄙说疏浅,未足可珍,忽枉话言,不胜惭惧 ·陈忠康临帖如是说1、临摹是怎么回事?这是个大问题,不搞点临摹的心理学是难解决的必需对临摹的流程有所考察我认为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起点)对象--看(观察)--体验--心理传递--手部反映--落实纸面第二,对照--纠错--再次心理体验--增强记忆(终点)第三,再一次轮回, (无数次下去这是一个无数次的“试错--修正”的过程,任何的临摹都不能百分之百接近原帖能够说任何临摹都是意临真正的形似存有于理想中临摹的最大意义是通过准确重复古人的书写而达到与古人接近的书写状态及心理状态,入古深浅就看这了所以这么看的话形的逼真很重要,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没有逼真的笔触模仿是根本无法体验古人的书写情境和心理状态就是不能入古出古的不象应该是另一回事)所以,所谓的造假的模仿我也认为很有必要,起码是检验书写者的水平的一个考察手段神”本来是不存有的。

任何的神都依附于物质基础--形不存有神似而形不象的临摹,但存有形即使不似而神不错的临摹(历史上成功的意临都这么干)分析来看,不同效果的神都对应不同的形通常认为的“神似而形不似”仅仅读者的一种误度,一种心理认同2、形不是指表面的,那是僵尸,形有肉、筋、血等摸的好的话都应该出来,神也随之而生把位置与神采对等是古人的一种描绘方式,有其意义,但未必准确3、在临摹中一般使用“形-神”之二元概念只能针对一种模糊的大方向,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决定的对书法一种描绘有时管用,有时却会被这种概念所误导,是语言的无能,没办法这对概念在具体的使用时还要很多内容要补充进去,才能丰满4、古人或传统的最好东西都凝聚在经典书法里面,不管是以前,现在或将来,人类精神生活的好东西就在那里现代人擅长夸大某些感觉,以为那就是现代精神,并崇拜它,搞一些艺术的造反,也确实是反映现代精神的,但这种现代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有问题人类是渺小的,它真正值的尊敬的价值也许不多,而这种价值很可能不存有现在或将来,也许就存有于以前所以,某种意义说,我们尊古是对人类真正意义的回归,和一种宗教式的崇拜至于其他如创造性之类的追问就变得没有意义。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