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修改13.2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是在七年级学习的线段、角、相交线、平行线等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后,在学习规范的几何语言来表述几何命题证明之前的衔接性知识本节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推理论证的必要性,掌握与推理证明相关的命题等知识的意义和作用教材首先由剪拼三角形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说明利用观察与操作验证等直观方法得到的结论不一定可靠,理论与实践有时候会有矛盾,进而说明推理证明的必要性接着给出与推理证明密切相关的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意义说明命题由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以及怎样通过写成“如果p,那么q”形式,便于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有了将命题写成“如果p,那么q”形式,继而给出了原命题、逆命题、反例的意义,说明利用反例可以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学情分析 命题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用几何语言进行推理证明的基础,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而现阶段学生思维更多依赖具体直观的形象,学习抽象知识较为困难,为此课堂上多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起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逐步掌握命题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知道互逆命题的概念和反例的意义、作用。
2.掌握命题的结构,会写出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构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命题以及结构的过程,体会命题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论证意识,感悟几何推理的必要性重、难点与关键重点: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难点:将命题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关键:弄清命题的定义以及命题的结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思考1. 问题引入我们在剪拼操作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时,测量结果三角之和,往往只是接近1800的某个值,但不是准确的1800为什么会与我们掌握的三角形内角和为1800不一样? 引导:研究几何图形,从观察、测量、实验得到的认识,有时会与理论矛盾,难以使人确信其结果一定正确.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因此,就得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依有据地说明理由,也就是作必要的逻辑推理.二.合作探究1.命题的意义教师引入:推理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思维活动中,常要事物的情况作出判断,判断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例如:(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若a2=b2 ,则a=b3)对顶角相等4)3+9<115)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语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交流分析,得出命题概念,着重落在判断上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客观事物是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
命题的分类:2. 概念的辨析提问:下列语句都是命题吗?为什么? 这些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欢迎光临!(3)画一条线段AB4)四边形是正方形5)你作业做完了吗?(6)个位数字为2的整数必是偶数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声交流后,举手回答3.命题的结构提问:请同学分析一下以下命题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若a2=b2 ,则a=b3)对顶角相等4)个位数字为2的整数必是偶数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声交流后,逐个举手回答,不断完善师生归纳:每个命题都有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得到我们常将数学命题写成 “如果p,那么q”的形式三.辨析应用,发展思维1.指出下列命题条件、结论,并写成“如果p,那么q”的形式;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直线AB垂直直线CD,交点为O,有∠AOC=9003)对顶角相等4)个位数字为2的整数必是偶数5)等角的补角相等学生学生独立思考,(1)(2)口答,(3)(4)(5)写出结果集体订正四.拓展延伸,互动交流1.逆命题概念:学生阅读下列命题,思考后回答问题: (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提问:上述两个命题的条件、结论分别是什么?你发现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回答逆命题的概念:将“如果p,那么q”写为“如果q,那么p”那么它们互为逆命题。
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辨析:请将下面两命题写成“如果p,那么q”,说出条件、结论1)对顶角相等.(2)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进一步分析将命题写为“如果p,那么q”形式的优点提问:以上两对互逆命题都是真命题吗?引导学生得出:原命题为真命题,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点拨:说明命题为真命题,我们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后期我们将学习但如果要说明一个命题为假命题该怎么办?2.反例下列命题都是我们认定的假命题,我们该如何说明它们是假命题呢?(1)如a2=b2 ,则a=b2)一个角的补角必是钝角3)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及时引导学生利用语言叙述、符号表示、画图说明来举出反例总结给出反例概念:像这样符合命题条件,但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称之为反例五. 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76页 练习第2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六. 课堂总结,提高认识说说这节课你的收获与困惑七.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2、课本82页 习题13.2第1,2,3题.3、选用课时同步作业.八. 板书设计13.2 命题与证明(第一课时)判断客观事物是真(正确)、假(错误)的语句或式子叫做命题 “如果p,那么q”与 “如果q,那么p” 互为逆命题命题的结构:条件、结论 原命题为真命题,逆命题不一定为真命题“如果p,那么q” 符合命题条件,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叫反例九. 课后反思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