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 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做声源二、声音的传播1.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因此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3.真空不能传声4.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三、声速1.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速度2.声音在 (15℃) 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温度有关3.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 V液> V气四、回声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2.利用回声可以测量距离、加强原声3.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s以上,距发声体至少17m,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第2节 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三大特性:音调、响度、音色一、 音调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频率:1. 定义: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2. 物理量:频率;物理量符号:f。
3. 单位:赫兹,简称赫;单位符号:Hz4. 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快慢,若物体每秒振动100次,则其振动频率为100Hz5. 音调低的波形稀疏;音调高的波形密集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音越尖越细;物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越低沉超声波和次声波:① 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② 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波,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蝙蝠、海豚)③ 低于20Hz的声叫次声波,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蝴蝶、大象)二、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振幅:1.定义: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振幅越大,声音响度越大响度不仅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小;与声音分散的范围有关,越分散,听到的声音越小重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大,鼓声大;轻击鼓面,鼓面下凹幅度小,鼓声小三、音色1.定义:反映声音的品质与特色2.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因此音色的影响因素是发声体本身3.音色不同,波的形状不同第3节 声的利用一、声可以传递信息如:(1)回声定位: 声呐:探测海洋深度、获得水中鱼群信息等。
2)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B超二、声可以传播能量如:(1)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引起的强烈振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2)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三、次声波和超声波在传播过程中:(1)次声波:能量损失小,传播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2)超声波:能量损失大,方向性好第4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 乐音和噪声的区分:噪声与乐音没有根本的区别,在特殊情况下乐音也会变成噪声二、噪声的来源:(1)交通噪声 –引擎、排气管、车胎、喇叭声 …(2)建筑噪声 – 机械、拆卸土程 …(3)工业噪声 –抽风和空调系统…(4)生活噪声 –闹钟声、婴儿的哭闹声、谈话声 …三、分贝1.单位:分贝 符号:dB 表示声音的强弱2.等级: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产生疾病;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失去听力3.危害(1)心理效应: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2)生理效应:耳聋、头疼、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时会使人神志不清、休克乃至死亡3)物理效应:高强度噪声能损坏物体以及建筑物。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四、控制噪声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在声源处减弱,防止噪声产生噪声在介质中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阻断噪声传播鼓膜振动引起听觉:在人耳处减弱,防止噪声进入耳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