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3.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j****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92KB
约8页
文档ID:45962970
高中历史教师教学用书3.2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年革命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_第1页
1/8

★★第二节第二节 1919世纪前期的欧洲和世纪前期的欧洲和18481848年革命年革命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维也纳体系的形成及其解体第二,1848年欧 洲革命爆发的原因、简单经过和历史意义 一、 “维也纳会议”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维也纳会议的召开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代表216 人在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操纵会议的是俄、英、普、奥四大国,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普鲁士国王腓烈特·威廉三世和他的首相哈登堡、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和他的首相梅特 涅、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出席了会议上述四大国参加会议的目的是进行分赃,同时要恢 复法国大革命以前欧洲的旧秩序,并且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于1815年 6月签署了“最后总决议” 2.维也纳会议的主要决定教材上把维也纳会议“最后总决议”分为四点:第一,恢 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恢复波旁王朝,葡萄牙恢复布拉冈扎王朝 另外,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也都复辟第二,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意 图重新划分欧洲版图总决议把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 反法联军占领3~5年,还规定法国于5年内分15次付清7亿法郎赔款。

为了防范法国东山再起, 又决定把荷兰与比利时合并,成立尼德兰王国根据总决议,波兰遭到第四次瓜分(由俄、 普、奥瓜分) 此外,普鲁士得到了萨克森的大片领土第三,重新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 得到了马耳他岛,原来属于法国的殖民地如多巴哥、圣卢西亚、毛里求斯等地都转入英国手 中另外,英国还从荷兰手中夺取了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岛(今斯里兰卡) 英国进一步 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第四,继续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德意志虽在名义上 建立了联邦,但仍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各邦享有独立的主权而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被 奥地利控制 维也纳会议的决策者逆时代潮流而动他们推行“正统主义”原则,一味维护封建君主 和贵族的统治权力他们重划欧洲领土,只顾大国利益,不惜违抗民族主义潮流,践踏民族 意识,宰割弱小国家因此,维也纳会议是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它所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 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它使欧洲又恢复了均势局面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是“海上霸 主” ,而在欧洲大陆,俄国和奥地利取代法国成为盟主 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欧洲“各国的反革命都掌握了政 权从伦敦到那不勒斯,从里斯本到圣彼得堡,各国的内阁都由封建贵族统治着。

” (《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647页) 3.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联合欧洲的专制君主共同镇 压革命,欧洲反动势力先后成立了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1815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 表宣言,倡议欧洲各国君主建立“神圣同盟” ,以保卫君主政体和基督教义奥地利皇帝和 普鲁士国王响应倡议,同沙皇一起首先签署了宣言他们以“至为神圣的不可分割的三位一 体”的名义,宣布他们维护现状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表示了对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都要镇压 的反动意志后来,除英国、奥斯曼帝国和教皇国以外,欧洲各国都相继加入了“神圣同盟” 为了把“神圣同盟”维护反动秩序的手段具体化,1815年11月,英、俄、奥、普组成四 国同盟同盟条约规定,缔约四国在20年里以武力维护维也纳条约所作的安排四国还同意 定期开会,讨论有关“共同利益”的问题 4.维也纳体系的历史作用维也纳体系一方面是历史的反动,这表现在它推行“正统 主义”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只顾大国利益,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讨论一些国际问题例如1818年 9月召开的亚琛(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俄、奥、普、英、法五国代表参加。

会议通过 《亚琛条约》 ,俄、奥、普、英同意提前撤退联盟国在法国的驻军此后,法国参加了四国 同盟,使四国同盟扩大为五国同盟1820年10月召开了特洛波(位于德意志境内)会议,由 俄、奥、普三国君主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镇压各国的革命运动和民 族独立运动1821年1月召开了莱巴赫会议,俄、奥、普、英以及那不勒斯的代表参加,会 议决定由奥地利出兵镇压意大利革命1822年10月召开了维罗纳(在意大利境内)会议,俄、 奥、普、英、法等国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通过议定书,决定由法国出兵干涉西班牙革命虽 然这几次国际会议上各国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尤其是英国与俄、奥、普之间的分歧愈来愈 大,但它体现了注意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 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 “维也纳体系下的矛盾冲突”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两个问题: 1.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的矛盾教材分析了三种矛盾第一种是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 众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二种是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欧洲大国压迫 者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第三种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的发展,导致欧洲许 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改革和民族解放战争,导致了“神圣同盟”的破裂。

2.法、英、希、比等国的斗争和“神圣同盟”的破裂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各国发 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包括1820~1823 年的西班牙革命、1820~1821年的意大利革命、1825~1826年的俄国革命、1830年的法国 “七月革命” 西班牙革命是由军队首先发动的,革命者要求实行宪法,国王斐迪南七世被 迫同意革命者要求,宣称自己为立宪君主但“神圣同盟”授权法国出兵镇压1823年,法 国派兵到西班牙,恢复了西班牙国王的反动统治,取消了西班牙宪法1820年,意大利半岛 上的撒丁王国和那不勒斯王国都爆发了革命革命者要求宪法,要求民主五国同盟在奥地 利首相梅特涅的建议下,决定由奥军前往镇压,意大利的革命于1821年失败1825年12月26 日,俄国圣彼得堡爆发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要求废除农奴制,召开制宪会议,被沙皇尼古拉 一世残酷镇压半个月以后,在乌克兰发生的起义也被镇压这一时期的革命以1830年发生 的法国“七月革命”影响最大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被迫承认了一些革命时期发生的变 革,包括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和拿破仑法典等所以这时的法国统治权虽然掌握在贵 族和教士手中,但法国的经济仍然沿着资本主义的道路发展。

1824年查理十世上台后,进一 步推行反动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强烈不满1830年7月25日,查理十世颁布新法令, 取消言论自由,解散众议院,进一步提高选举资格,激起全国的愤怒两天后巴黎人民起义, 29日攻占杜伊勒里宫,查理十世逃跑,复辟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派 手中,他们拥戴波旁王朝旁系奥尔良家族的路易·菲力浦为国王,代表金融贵族利益的资产 阶级君主制在法国确立 19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发生的政治斗争的第二类,属于资产阶级改革英国在全国工人、 农民运动高涨的背景下,议会改革法案于1832年获得通过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 新兴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 这一时期欧洲政治斗争的第三类,属于民族独立战争这主要包括1821~1829年的希腊 民族解放战争和1830年的比利时革命1821年,希腊爆发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经 过长期的反复斗争,终于迫使奥斯曼帝国于1829年承认希腊独立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 响下,1830年8月比利时爆发革命,宣布脱离荷兰独立比利时独立,首先突破了维也纳会 议的规定,再加上“神圣同盟”的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致使“神圣同盟”最终破裂了。

三、 “1848年欧洲革命”一目,教材主要写了以下几个问题: 1.革命爆发的原因教材把1848年革命爆发的原因概括为三点:第一,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力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强大他们要求争取更多的权利,进一步扫除资本主 义发展的障碍第二,遭受外来压迫的东南欧各国要求独立第三,欧洲各地相继出现了农 业歉收和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总之,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是欧洲社会经济和政治 发展的必然结果 2.法国二月革命1848年1月,意大利的西西里岛首先爆发革命的火花,紧接着形成了 西欧大陆的燎原之火2月,巴黎工人、学生和市民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但成果被资产 阶级窃取在工人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宣布法国为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法国二月革命把1848年欧洲革命推向高潮 3.革命席卷欧洲为了打倒封建专制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和普鲁 士首都柏林在1848年3月爆发了革命为了反对奥地利的统治,匈牙利和捷克也于3月爆发了 起义同月,罗马尼亚为反对俄国、奥斯曼帝国、奥地利的统治爆发了起义在上述的革命 斗争中,工人、学生和市民成为革命的主要参加者,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热情 4.1848年革命失败。

到1849年,欧洲各国的革命基本上都被镇压了这场革命迅速席 卷欧洲,但又迅速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以沙皇俄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封建君主疯狂镇压 革命而这场革命失败的更重要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背叛和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组织上的 软弱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这时的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政治舞台,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资产阶级十分害怕工人阶级,因而它的革命性 不断减弱,甚至最后背叛了革命另外,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远没有 成熟到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当时工人阶级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政 党 ,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法国, 二月革命之后由于作为两大基本对立阶级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互相斗争而削弱了,法 国资产阶级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把政权交给了狡诈虚伪的路易·拿破仑到1849年,欧洲 革命的烈火基本上被扑灭 5.1848年欧洲革命的意义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只有一年多就失败了,但它发展迅速, 声势浩大,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大陆,给封建势力以沉重打击,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会议确立的 反动秩序,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节参考书目 《世界史·近代史编》 (上卷)第三章第四节(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简明世界通史·近代篇》第六章、第十章(李纯武,寿纪瑜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版) 《国际关系史》 (上册)第二章、第三章(王绳祖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作者: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特级教师 陈隆涛)资料和注释资料和注释 一、维也纳会议一、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内容维也纳会议的决议内容 第一,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 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和德意志、意大利各邦的王朝,以及意大利教皇国的罗马教皇,都相 继复辟 第二,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拿破仑时期的华沙大公国的 大部分领土为沙俄所得,波兹南和格但斯克被普鲁士占有,西里西亚割给了奥地利波兰剩 下的克拉科夫及其附近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由俄、奥、普共同“保护” 沙俄还占据了芬 兰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普鲁士得到了德意志邦国萨克森的北部和莱茵省,其疆域扩大 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如马耳他,原法属多巴哥、毛里求斯等地以及原荷属南非开普殖民地和锡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 地位。

第三,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德意志的34个邦国和自由市(法兰克福、卢卑 克、汉堡和不来梅)组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各邦都拥有主权,奥地利在邦联内占主导地位, 普鲁士与之相抗衡奥地利的情况是,它的本土属于德意志,但是奥地利皇室哈布斯堡家族 又统治着匈牙利、捷克以及东南欧的许多地方,这样,奥地利一方面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