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镇镇有干线”公路项目漳平市永福至封侯段公路(ZX7204)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1、工程概况及主要环境问题项目名称:福建省“镇镇有干线”公路项目漳平市永福至封侯段公路(ZX7204)工程项目概况:本项目包括漳平市永福至封侯段公路及永福连接线工程永福至封侯段公路起点接新建横九线(横九线桩号K26+600),整体往北延伸,在东山山包附近桩号K1+300处设永福连接线(1.129公里),后沿着永福东侧山边布线,经福兴洋,在山兜接上规划实施方案线位,经石卿,架设封侯大桥4-30m跨过河流,终于封侯,终点桩号K7+272.067,该段路线长度7.272km;永福连接线:路线起点接推荐K线(K线桩号K1+300),经刘柄后建永福中桥3-30m跨河,在石牌前附近接上既有路路线长1.129km永福至封侯段公路和永福连接线设计行车速度40km/h,路基宽度8.5m,为水泥砼路面,双向2车道,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本项目共27个涵洞,2座桥梁,一共5个平面交叉本项目共征用土地406.2亩,其中水田72亩、旱地45亩、林地270亩、未利用地4.5亩、其它农用地1.5亩、建设用地13.5亩、重建房征地8.9亩。
本项目共拆迁房屋6835.0m2,其中砖砼房4350.0m2,砖木石房1701.0m2,土木房784.0m2,坟墓8座,电力杆线24根,通讯杆线45跟本项目是提高和完善福建省“镇镇有干线”公路项目的需要,建设期12个月,计划于2015年12月通车项目工程总投资12369.9万元本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施工期对周边现有农业、林业生态的影响、以及营运期交通噪声对沿线村庄的影响2、工程环境影响评价2.1 声环境影响2.1.1 声环境敏感目标本项目声环境敏感目标为项目沿线村庄,包括福兴洋、石碑前、下板、山兜、石卿、封侯等2.1.2 声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位于本项目沿线的主要声源为生活噪声及交通噪声,其昼夜各监测点噪声级都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区标准,说明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良好2.1.3 噪声影响(1) 施工期根据对施工期噪声的预测,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场地40m以外可以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200m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而施工工地的施工范围一般在公路沿线25m范围内,其昼间在距离施工场地65m处方可达到标准限值,夜间在距施工场地225m处基本达到标准限值。
2) 营运期项目沿线敏感目标6个,项目沿线评价范围内没有医院和学校等特别需要保护的敏感点根据噪声预测结果,本项目建成后沿线的2个敏感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根据运营中期的预测结果表明,昼间都达标量,夜间超标为0.4~1.4dB受影响共22户,70人2.1.4 噪声控制措施(1) 施工期噪声控制措施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护,包括:A.采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B.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禁止在居民正常休息时,即昼间12:00~14:00和夜间22:00~6:00时段施工,以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影响C.在施工场地及周边设置声屏障,以减小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对邻近敏感目标的影响路基施工及施工材料的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无法采取措施进行防护,但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邻近村庄的桩段的路基施工要避开居民的正常休息时间,同时严格限制各类运输车辆在穿越村庄等敏感目标时的鸣笛次数,以减少施工材料运输对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2) 营运期噪声控制措施项目营运期,根据敏感目标点实际情况,考虑出行和居住环境,建议对营运中期环境噪声超标的8个敏感点推荐采用通风隔声窗等建筑隔声的防护措施2.2 生态环境影响2.2.1 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包括公路沿线被占用的农田、林地生态系统,自然植被,沿线野生动物,以及工程拟定的弃渣场、临时堆土场、施工营地等,以及评价范围内有活动的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家燕等,评价范围内没有珍稀保护野生植物和名木古树分布。
2.2.2 生态环境现状(1) 土地利用现状根据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永久占地30.18hm2占用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以及其他少量未利用地临时占地包括2个临时施工场地、2个临时堆土场,临时占地的类型主要为其他类型用地2) 生态现状漳平地处亚热带南缘,境内多山,水热资源极为丰富,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在植物区系的划分上,主要属于泛北极植物区系、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亚热带植物区、叶林小区从植物区系成分看,漳平的植物原含有较多的古老植物区系成分,但是由于人为的生产活动,现存植被大多为次生林木漳平的植被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与灌草丛、草坡、竹林、经济林在实地踏勘、调查中,在评价区植被主要为人工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毛竹林、阔叶林以及灌草丛等,作物品种主要为茶叶、花卉以及反季节蔬菜如茭白、甜椒、白菜、西红柿、佛手瓜等3) 野生动物现状沿线分布的野生动物种类较少,评价区内常见的两栖类动物有青蛙(Rana nigromaculata)、蟾蜍(Bufo bufo)等爬行类主要有龟、鳖(Trionyx sinensis)、蜴蜥(Lacerta vivipara)、壁虎(Gekko chinensi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等;评价区内哺乳类动物主要有野兔、山猫、家鼠、田鼠等;当地习见鸟类有画眉(Yuhina zantholeuca)、猫头鹰(Strigiformes)、麻雀、山雀、杜鹃、黄莺、啄木鸟(Dendrocopu martiu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家燕(Hirundo rustica)、喜雀(Pica pica)等,其中家燕为省级保护动物。
项目区内(永福溪)鱼类主要为广布性物种,无保护鱼类2.2.3 生态环境影响(1) 工程占地影响本项目建成后,评价范围内原有的部分林地、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都将转变为交通设施建设用地即原以林业、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变成以交通运输用地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扩大建设用地这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将会造成一定的现有地表植被的生物量的损失,并对项目沿线区域现有的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导致部分耕地损失的农户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开辟新的经济收入来源2) 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建设对沿线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各项工程活动对现有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地表植被生物量的损失,这种损失可通过绿化工程得到部分补偿,因此影响不大项目永久占用的耕地、林地等农业生产用地将转变为交通建设用地,不能得到恢复对沿线动物的影响:项目的建设和营运可能使原来此处大部分两栖爬行类动物、哺乳类动物和鸟类迁移它处,从而导致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动物数量有所减少但是,这些受影响的动物会在距离施工区较远的地方重新分布但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受惊扰的动物又会重新回到建设范围内工程建设造成对原有生境的分割,影响公路两侧野生动物的沟通和交流,对种群繁殖和觅食范围产生影响。
3) 临时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环境影响本项目共设施工场地2个,临时堆土场2个,占地类型为其他类型用地工程临时占地会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这是暂时性的影响,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将逐步得到恢复4) 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现场调查项目建设占用的耕地不涉及基本农田项目的建设势必导致该区域人均耕地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缩减,加剧对剩余耕地的压力,影响了耕地总量平衡,对被征占农地农户的生产生活也将暂时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因公路占地对农业土地利用和农民生活质量短期内的不利影响,可通过当地政府进行土地调整或利用土地占地补偿费,开发新产业来缓解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2.2.4 生态保护措施(1) 设计阶段生态保护措施① 保护熟土及土地复垦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明确对主体线路工程、永福连接线工程、临时堆土场、临时施工场地和弃渣场所占用林地及耕地,尤其是耕地的表层的剥离、临时堆放方案及其水土流失预防措施设计,确保肥力较高的表层土回用于工程后期的土地复垦或景观绿化工程在下阶段设计中,应结合《漳平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与生态建设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建设的要求,对临时堆土场、临时施工场地和弃渣场等所有因工程建设而形成的裸地提出植被恢复方案,尽量采取乡土树草种进行植被恢复,从而尽量降低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及新增的水土流失危害影响。
设计单位在下一步设计过程中,在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对工程征占地进行核算,集约化使用土地,通过收缩边坡等工程措施,减少项目土地占用② 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与建议 设计边坡开挖时,提出注意采取在坡脚、坡面砌护坡措施特别应构筑洪道,避免山体大面积集水冲刷新开挖路基,造成水土流失 采用工程措施的同时,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提出应及时结合坡面植草绿化措施,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少土壤被雨水冲刷及水土流失路基完工后,应及时安排行道树及灌木种植,以缩短绿化恢复及景观建设的周期,防止水土流失③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 在公路施工阶段,任何施工单位都必须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尤其是林区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鉴于噪声会影响动物的繁殖,因此在山区路段施工中应采取一定的降噪、减震措施④ 临时堆土场保护要求项目建设期间,应按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要求对临时堆土场采取设置挡墙、护坡、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和进行植树、种草等植物措施进行防护,以防止临时堆土过程发生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现象施工期结束,应立即对临时堆土场进行土地复耕和植被绿化,以避免土地荒废和水土流失⑤ 临时施工用地合理调配土石方,在经济运距内充分利用移挖作填,合理设置弃渣场,弃土尽量做到综合利用,少占用农林业用地。
项目沿线村庄分布相对集中,施工人员日常生活应尽可能地租用当地民房或公共房屋;在林地、农田施工的,施工场地则应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以减少临时性用地2) 施工期生态保护措施① 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a.开工前,对施工范围内临时设施的规划要进行严格的审查,既少占农田(尤其是水田)、林地,又方便施工 b.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 c.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d.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弃料作业,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更不允许排入河中 e.如需搭建临时建筑,应尽可能采用成品或简易拼装方式,尽量减轻对土壤及植被的破坏 f.公路穿越林区路段,施工单位应加强防火知识教育,防止人为原因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 g.路基施工和弃渣场施工前,应将占用农用地的表层熟土(其中耕地约 30cm厚,园地、林地约15cm厚)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h.路线经过良田路段,应尽量收缩路基边坡,以减少占用耕地,对于坡面工程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加以防护,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发生。
i.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② 临时工程用地设置要求及恢复措施a.各类临时施工用地应严格按照其拟定的选址布设,不得占用周边区域的耕地,要严格控制各类临时工程用地的数量,其面积不应大于设计给定的面积,禁止随意的超标占地b.各类临时用地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用后及时进行复垦或绿化,以恢复土地原来的功能c.各标段剥离的表土堆放在临时堆土场后,要及时对土方进行压实,并在其表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