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案 沪教版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53.52KB
约7页
文档ID:387934084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案 沪教版_第1页
1/7

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教案 沪教版一、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含N2(78%)、O2(21%)、CO2、H2O、稀有气体及粉尘组成的混合物1、O2:食物变质、钢铁生锈、白磷自燃;2、CO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碱溶液吸收CO2而变质;3、H2O:NaOH固体、粗盐、糖潮解吸水、浓硫酸吸水、生石灰(CaO)吸水而变质;4、N2、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体点燃 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4P+5O2 = 2P2O5)消耗装置中的氧气,使装置中的压强降低,引起水倒流流入装置中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减少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光、放热、产生浓厚的白烟(固体小颗粒);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倒流,约占容积的1/5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注意:装置要有良好的气密性;红磷的量要足够;燃烧后生成物是固体三、空气的污染与防治(气体类和粉尘类)酸雨: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值)低于5.6的雨水危害:酸雨降落到河流、湖泊中,会妨碍水中鱼、虾的成长;酸雨还导致土壤酸化,使土壤的营养流失,危害植物的生长,危害森林的生长;腐蚀建筑材料;危害人体健康。

防治:一是减少污染,可采用低硫的煤、石油、天燃气等燃料,以及加工制成低硫或脱硫的燃料;或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等二是进行回收处理,综合利用,如硫酸厂的尾气可采用氨吸收法、石灰乳吸收法等进行回收硝酸厂尾气可采用碳酸钠溶液吸收法、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法等四、氧气1、组成与结构氧气是由 元素组成;氧气是由大量的 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 构成2、物理性质:(常态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液氧与氧气都是由 构成的,是分子间的 不同,是同种物质,不同的状态3、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⑴、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变质、钢铁的生锈都是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缓慢氧化作用△点燃 点燃⑵、在点燃或加热下,很多物质能与氧气反应2Mg+O2 = 2MgO 3Fe+2O2= Fe3O4 2 Cu +O2 = 2 CuO 4Al+3O2 = 2Al2O3 点燃 S+O2 =SO2点燃 2C+O2 =2COC+O2 =CO2点燃 点燃 2H2+O2 = 2H2O点燃 4P+5O2 = 2P2O5点燃 CH4+2O2= CO2+2H2O点燃点燃点燃点燃其中,铁燃烧的实验中,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 或铺一层 ,防止 ;可燃性的气体与氧气混合点燃可能引起爆炸,故在点燃前应先 。

4、氧气的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MnO25、氧气的实验室制法⑴、反应原理: 2H2O2=2H2O+O2 ↑ 2KMnO4=K2MnO4+ MnO2+ O2 ↑加热⑵、发生装置(依据 和 )固体   (反应物是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固液 (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⑶、收集装置(依据 和 )排水法(气体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向上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6、检验: ;7、验满: 8、注意事项:先检查装置的 ,再加药品;试管口应 倾斜;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应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待气泡 时再用排水法收集,才能收集到较纯的氧气;实验结束后,先把 ,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五、自然界碳的循环1、二氧化碳的产生:化石燃料的使用(主要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2、二氧化碳的消耗: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3、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你的做法: 六、二氧化碳1、组成与结构CO2是由 元素组成;CO2是由大量的 构成;每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构成2、物理性质:(常态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易升华,吸热,常用于 3、化学性质⑴、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燃着的木条熄灭) ⑵、与水反应(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CO2+H2O==H2CO3(碳酸) ⑶、与碱溶液反应2NaOH+ CO2=Na2CO3+ H2O(无明显现象)吸收CO2CO2+ Ca(OH)2=Ca CO3 ↓+ H2O(石灰水变浑浊)检验并吸收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⑴、酸性(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⑵、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H2CO3=CO2↑+H2O4、二氧化碳的用途: 。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⑴、反应原理:Ca CO3 +2 HCl=CaCl2 + H2O + CO2↑(大理石和稀盐酸)⑵、发生装置(依据 和 )选用 ;⑶、收集装置(依据 和 )选用 ;6、检验: ;7、验满: 8、注意事项:长颈漏斗的末端应 ,防止生成的气体 主题二 水和常见的溶液一、水 H2O 水分子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1、水是由 和 组成的 (纯净物或混合物)电解2、水组成元素的探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实验探究:电解水 2H2O = H2↑+O2↑实验现象:正、负两极都有 冒出,且体积比为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说明该气体是 ;负极产生的气体能 且产生淡蓝色的火焰,说明该气体是 。

实验结论:水是由 和 组成二、水的净化1、天然水、矿泉水、海水、自来水等是水溶液(混合物)2、净化方法:吸附(活性炭)、沉降、过滤、蒸馏、消毒等3、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加肥皂水,观察是否有丰富的泡沫煮沸可降低水的硬度(水垢:Ca CO3和Mg(OH)2 用醋酸或盐酸清洗水垢)4、过滤:分离不溶性的固体和溶液的混合物(出去溶液中的固体杂质) 操作要领:“一贴、二低、三靠” 5、蒸发结晶:溶液中的溶质析出晶体的过程三、水的污染与防治1、污染源:工业废水、农业农药与化肥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2、防治: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无磷洗涤剂、改善化学工艺等四、溶液1、溶液的特征:均一(各部分性质、浓度一样)、稳定(外界条件不变,不分层)、混合物;2、溶液性质:①凝固点降低(常况下不易结冰),②沸点升高,③含离子溶液导电性增强3、溶解时吸收的物质:硝酸铵,放热热量:氢氧化钠、浓硫酸、生石灰;4、乳化作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乳化作用而汽油洗涤油污是溶解现象5、溶液的成分:溶质(气、固、液)、溶剂(水是常见的溶剂)m溶液=m溶质+m溶剂写出以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稀盐酸 、 ;碘酒 、 ;石灰水 、 ;硫酸亚铁溶液 、 。

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7、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饱和溶液是指在 、 下 (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不饱和溶液是指 (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 (2)、相互转化: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加溶质、蒸发溶剂、改变温度(使溶解度下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加溶剂、改变温度(使溶解度变大)溶解度/g● B ● A温度/℃20 30﹉﹉﹉﹉﹉﹉﹉﹉﹉﹉﹉﹉﹉﹉ ﹍﹍﹍﹍ (3)、同一温度,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最浓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溶解度8、溶解度 一定温度60 ⑴、溶解度 100克溶剂 饱和溶液 所溶解溶质的质量(溶解度)⑵、溶解度曲线①指定温度,查物质的溶解度; ②同一温度下,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③两曲线的交点表示相同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或该温度下,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④描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情况; ⑤判断某温度下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及转化方法。

如: A点表示30℃物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加溶质或降低温度能转化为饱和溶液9、溶液的计算(1)、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2)、加水稀释的计算(前后两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加水前:溶质的质量= ; 加水后:溶质的质量= ;根据。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