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传神写照──人物画 (1课时)一、 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优良传统和部分代表性作品② 了解宋代以来肖像画的理论精华③ 了解当代人物画的发展2.内容结构① 文献记载的肖像画理论和创作实践② 古代人物画的不同样式举例:历史故事画(如《步辇图》),肖像画中的行乐图(如《幽篁坐啸图》)和标准像③ 默记默画的典范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形象塑造④ 20世纪人物画部分代表性画家和作品3.重点和难点① 结合作品讲授古代肖像画理论的深刻认识和价值② 20世纪初期人物画从整体发展上处于衰落时期,到中期以后有新的发展许多人接受西方造型基础训练,提高了造型能力,运用传统笔墨技巧,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二、教学资料1.美术作品资料(唐)阎立本《步辇图》绢本,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设色,现藏故宫博物院阎立本(?—673年),为初唐时重要画家,雍州万年人,曾官工部尚书、后拜右相,封博陵县公曾受命作《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中国绘画史上的著名作品这幅画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李世民坐在宫女们抬着的步辇之上,他穿的是平常的装束,但眉宇间很有神采。
禄东赞身穿团花衣,立于一名朱衣执笏引班的官员之后,神情恭谨而机警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此画有人认为是宋代摹本古帝王图绢本,纵51.3厘米,横531厘米,无款,据宋代富弼题识,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系阎立本所作20世纪80年代亦有学者认为是唐代画家郎余令原作的宋代摹本郎余令,定州新乐(今河北省新乐县)人博学多才,举进士,官至著作郎善画山水、人物、花鸟,据记载曾画过《古帝王图》,所画古帝王,“按据史传,想象风采,时称精妙《古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古帝王图》表现的是自汉至隋十三个帝王: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蜀昭烈帝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蒨、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图卷以每一位帝王及男女侍从为一组,每位帝王的上角都有墨笔楷书庙号、姓名及在位年数等《古帝王图》的作者是从鉴戒的角度,形象塑造上带有鲜明的褒贬态度像刘弗陵、刘秀、孙权、刘备、曹丕、司马炎、宇文邕及杨坚等开国创业、有所作为的帝王,作者着力表现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共有的、庄重威严的气概而像陈伯宗、陈叔宝、杨广等几个昏庸无能或暴虐亡国之君,则着重描绘他们虚弱无力、刚愎自用的一面。
作为人物肖像画,《古帝王图》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作者特别注意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通过对所画帝王的眼神及嘴唇的紧闭、舒展的微妙表现,和肌肉、胡须等生理差异的不同描绘,来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征,如曹丕、司马炎的威严雄略,陈蒨的美姿仪容,宇文邕的雄才大度,杨坚的深谋远虑等构图上还有意将侍从安排得矮小,表情、姿态处理得呆板划一,以衬托帝王的高大图卷设色浓重,线条圆劲流畅,也显示了初唐绘画的风貌刘士忠)(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中国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10世纪中后期,为南唐画院待诏善画人物,传世代表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见于画史著录的作品还有《明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韩熙载夜宴图》藏故宫博物院素绢本,工笔重彩,纵28.7厘米,横335.5厘米,无款,作者姓名见于题跋中,据北宋《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为受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而创作的李煜当政时,因中书舍人韩熙载好蓄声伎,常在家中举办夜宴,与宾客们在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中行为放纵李煜想了解其家宴活动的具体情状,因命顾闳中夜至其宅,暗中观察,目识心记,完成了这件作品。
由此可知它是一幅以默画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纪实的人物画作品南唐另一画家顾大中也画过同类题材的《韩熙载纵乐图》《韩熙载夜宴图》反映了五代时期人物画创作所达到的成就它以连环图画形式表现了五个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情节,以展现夜宴活动的丰富内容,即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画中主要人物有十余人,反复出现于五个情节之中,合共46人次其中多数是见于记载的真实人物,即韩熙载与他的宾客太常博士陈雍、门生舒雅、紫微朱铣、状元朗粲、和尚德明、教坊副使李家明及其妹、女伎王屋山等图中成功地表现了韩熙载的形象,不但画出了他的外形特征,而且比较深入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特殊心理状态韩熙载是南唐政权中比较有政治见识的,但由于他来自北方,言行又不守名检,受到朝廷的猜忌和权臣的排挤,不得不借放纵行径以示消沉,以图自保画中韩熙载有志不得伸,抑郁苦闷的情绪由于夜宴欢乐气氛的反衬而得到深化与加强画中的其余人物则主要是围绕五个不同的情节,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和人物之间的呼应、联系,表达其精神状态和统一的环境气氛其中以起首的“听乐”和第四段“清吹”表现得最好《韩熙载夜宴图》在用笔赋色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人物衣纹简练洒脱,勾勒的线条劲健优美、柔中有刚。
色彩丰富而又统一、和谐,服饰花纹细入毫发其他如各种乐器、室内陈设的家具、器皿,都刻画得十分精工这些除了在绘画史上的价值外,也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舞蹈史、服装史、工艺史、风俗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在《珊瑚网》、《大观录》、《平生壮观》等书画著录著作中,记载流传于世的《韩熙载夜宴图》不止一卷清代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说,他曾见过数卷《韩熙载夜宴图》,大约都是南宋画院画家的手笔有人因此而推断故宫所藏的这一卷可能是南宋以后的摹本李 松)(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禹之鼎 (1647年—1709年)清代肖像画家,字尚吉,号慎斋,江苏江都人长于人物仕女,尤工肖像三十四岁到京师,被授为鸿胪寺序班,曾随册使至琉球朝鲜、安南等十国遣使来华时,奉命作《王会图》其肖像作品“多白描,不袭公麟之旧,而用吴生兰叶法,两颧微用脂晕之,娟娟古雅”张庚《国朝画征录》)任伯年 (1840年—1896年)名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近代中国画的重要代表性画家主要创作活动在上海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后随任熊、任薰学画,他们一起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成为当时富有影响的海上画派之中坚,在绘画史上被称为“山阴三任”任伯年的绘画在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绘画和西方画法的成分,他的画风不同于当时的文人画,具有一定程度的现代感和通俗性。
他在人物、花鸟等题材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其肖像画在传神写心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历史故事、民间神话、社会风俗题材作品深为民众所喜爱蒋兆和 (1904年—1986年)四川沪州市人,16岁赴上海以画像和从事设计为生,业余自修素描、油画和雕塑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辗转于上海、南京、北京、重庆之间,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曾先后任教于中央大学艺术系、上海美专、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36年—1948年为其创作盛期,代表作有《流民图》、《卖小吃的老人》、《一篮春色卖遍人间》等,晚年多作历史人物肖像蒋兆和的人物画创作在当代中国画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黄胄 (1925年—1997年)原名梁淦堂,河北省蠡县人,后到西安,18岁拜赵望云为师1946年黄胄到黄泛区写生,作品在报章发表后,很快受到社会的注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黄胄参军,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长期生活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画了大量速写,他将从生活中获得的新鲜、生动感受移入中国画创作,深得对象神韵,并逐步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苹果花开的时候》、《打马球》、《柴达木风雪》、《洪荒风雪》等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获奖文革”期间,黄胄身心遭受摧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因颈椎病急性发作而致瘫痪,1979年初见恢复,便再次深入新疆和南北各地写生作画,并先后创作了《载歌行》、《叼羊图》、《牧马图》、《百驴图》、《欢腾的草原》等巨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86年以后,倾注全部心血筹建起炎黄艺术馆并任馆长,为艺术馆捐献出珍藏的古代书画、文物和自己的近千件作品出版有画集多种及文集《黄胄谈艺术》刘文西 1933年生于浙江嵊县1950年入上海育才学校习美术,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1958年后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先后任国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美协陕西分会副主席、延安市副市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文西的人物画创作以陕北为生活基地,其代表作品有《祖孙四代》、《山姑娘》、《同欢共乐》(年画)等周思聪 (1939年—1995年)河北宁河人196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北京画院画家,曾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人民的总理》(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一等奖)、《颐和园一角》(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矿工图》组画,油画《正午》等出版有《周思聪画集》、《周思聪水墨画》、《周思聪画人体》等2.有关论述人物画以人物形象及其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曾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许多支科:描写历史故事与现实人物者称人物,描写仙佛僧道者称道释,描写社会风俗者称风俗,描写妇女者称仕女,肖像画称写真。
又曾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别若干类别:刻画工细勾勒着色者名工笔人物,画法洗练纵逸者名简笔人物或写意人物,画风奔放水墨淋漓者名泼墨人物,纯用线描或稍加墨染者名白描人物,以线描为主但略施淡彩于头面手足者名吴装人物人物画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御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其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表现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兴盛发达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魏晋时期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
作品在体现对象的社会属性上,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上,在宏伟的构图能力上,都有飞速进步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写意人物画肇兴以来,中国人物画开始从重视教育认识功能,转向重视审美作用;从为对象传神,转向更多地抒发作者情感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元、明、清以来,虽较多的文人画家转而致力于山水画与花鸟画,但接触民生,关心国事,接受了具有萌芽状态反封建意识的文人或职业画家仍不乏人物画的优秀创作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伯年便是杰出的代表现代的中国人物画,深入研究传统,广泛吸收外来技巧,表现新的时代生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中国人物画善于选择具有认识与教育意义的题材,也能在平凡而广泛的选材中开掘深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人物美的认识与表现,侧重“神识风采”之美其最名贵的传统素称传神或称为写真、写心、肖品,即通过足以显现人物内在本质的外形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个性与内心世界,同时也揭示其品格,反映其社会属性,并给以或尝试新的审美判断为此,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等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