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818372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翁亭记教案(同名820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醉翁亭记教材分析 (一、)整体感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大山深处引

2、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

3、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

4、。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

5、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二是

6、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

7、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 二、)问题研讨 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

8、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怎样? 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

9、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

10、,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二、学情分析: 部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仅止于能翻译准确,至于对具体字词的涵泳以及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则需要老师引导,才能领会其妙处。另外,学生思考问题往往不够主动,思维品质有待提升,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

11、,不能够一下子想到,因此假如课堂容量十分大,学生会跟不上,所得甚少。醉翁亭记教案【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

12、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并理解其蕴涵。【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积累名言和议论文素材,熟读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骈散结合的句法,炼字炼句。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1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法学法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熟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刚学了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发生了什么事啊?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师:对,那滕子京是为何被贬的? 生:支持范仲淹的改革 师:没错,我们知道范仲淹因为实施政治改革得罪了当权派而在被

14、贬谪邓州,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二、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此处要和学生扩展解释何谓“六一居士”),谥文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回忆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

15、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

16、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写作背景: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麓,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记的就是此亭。 宋仁守庆历年间,朝败,权贵当道。原在朝迁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会守听信馋言,将欧阳修贬谪滁州。 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