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精品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46130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精品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语文(必修3)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人教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新疆专用)语文必修3 第一单元第2课 故都的秋(精读)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分别是1、荷塘月色2、故都的秋 3、昆明的雨 4、和田的树均为写景状物散文,故都的秋凭借独特的构思,细微的洞察力,巧妙的写作手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以动衬静,从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各方面,融隽秀的语言及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等)为一体,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秋声、秋色、秋味,构画出了一幅幅,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等如画般的北国之秋,借秋之

2、景抒发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以及对故都秋的深沉眷恋之情,同时也深刻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二、学情分析面对这些高一双语班的学生,有些是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散文,有些是以前在小学、或初中已接触过,虽说接触过,但也仅限于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而对作者的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线索,语句的修辞手法及情感的表达方面没做太多太高的要求,然而透析高中汉语高考大纲,要求我们高中生对汉语的学习重在阅读理解和文章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此学生在学本课时估摸对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理解起来较费劲,但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也就是说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社会时代去鉴赏品析本文

3、,这样他们会更容易理解些,再加之,新课标强调要多元解读,也就是让学生以不同的情感去体味作品,说白了就是个性化品读作品,这样我们就得先从写作者的个人体质方面及客观实景方面,去综合品味文章了!三、师生课前准备1、师结合教材深浅度及学情分析,而设计切实有效的课文教学,多媒体课件或微课等。2、学生自主预习本课文中陌生字词或语句并作以勾画及标记,搜集相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并积累摘抄描写与秋相关的词,句,诗,或读与秋相关的文学作品,用来拓宽自我知识面,以备后用。教学课时:预设2课时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知识与技能:1、标注自然段,听朗读录音带或师示范读,勾画陌生字词,反复诵

4、读品味文本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理清文章脉络及作者写作思路,口述课文主要内容。过程和方法:1、通过自主听,诵读,联想,身临其境地来诵读品味文章所抒发的情感2、通过先自主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及概括文章内容再到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文学阅读与鉴赏的趣味性,激发同学们爱国忧疆的思想情感。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听读课文,诵读课文,体味作者情感,理清文章各自然段段意及几个重要场景的描写。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及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案点评及知识搜集抽查1、课前预习案点评及纠正根据大家的预习案情况来看,

5、第三、第五小组完成的正确率及字体最棒,值得表扬,以下有几道题需要同学们注意,并纠正。2、抽查相关作者及作品知识搜集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你们布置了个任务,看看你们搜集的怎样?首先哪位同学来说说与秋相关的四字成语或语句,或诗?能说多少是多少,不要紧张!说完,请板书到黑板上去。其余学生可以动笔速记一下!生1:秋高气爽,一叶知秋,春华秋实,丹枫迎秋。、生2:秋风萧瑟,层林尽染,一片金黄;阳光下,走在这密林之中,确有一番别样味道。生3: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同学们从自己搜集的相关秋的诗词语句中读出,品出秋是什么样的味道了吗?抒发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感呢?二、导入:

6、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近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来品一品吧!品一品,他眼中,他心中的秋是什么样的?(板书课题)三、展示本课时学习目标并解说1、随文默读,标注自然段,结合语境扫除文中陌生或疑难字词句。2、诵读课文或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及写作思路,体味作者情感基调。3、口述课文主要内容四、走近作者及写作时代背景(请学生来讲)师:看看我们班哪位学生对相关作者简介,个人生平和写作背景介绍的好?来读一读你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材料。生:展示师:刚才那位同学搜集的较全面,那么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课件,看看作者的简介及写作背景,并把重点作品用笔,记一下,写在你的书上。那么也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你生活在那个

7、时代,你笔下的秋会是什么样?五、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听朗读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先标注自然段,然后听朗读带,勾画陌生字词,谈谈自己听文后的感觉。2、找出写北国之秋特点的语句即文眼句,说说它在全文起了什么样的作用?3、请个别学生模仿录音带的朗读基调去朗读剩余几个自然段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并对诵读评价(有无情感?流利否,读出文眼的基调了吗?)。4、自主默读对课文进行段落层次划分,并说出段意,然后小组讨论。5、你能描写秋景清,静,悲凉的语句吗?来读一读,品一品,感一感。6、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小组代表展示,生先补充点评,最后

8、老师总评!如:第6题:生讨论,师适时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七、口述课文主要内容要求先自主概括,然后小组说并讨论,最后选派最佳小组发言代表展示。要求:分层口述(A.B层的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练概括,C.D层结合文本内容说)课文主要内容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即北平秋景的记叙,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秋晨院落”、“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全文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体现了作者寓情于景的深沉爱国情!八、课堂总结1、回扣学习目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总

9、评,评出最优秀小组和个人3、师对课文进行补充性的概括与总结。九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纠正预习案错题。2、抄写词语,汇总词,字句积累。十、板书设计第二课时研读文本.品味剖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通读全文,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掌握文章段落划分及结构,剖析作者多种写作手法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及散文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先自主品味剖析五幅秋景图,到小组讨论探究,可演课本剧可创改!力求生动,形象逼真有创新地体现作者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养成简单的问题自主性学习完成,重难点的问题,合作探究性地完成的学习习惯。 (2)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

10、念北国之秋景的美时,又夹杂着个人人生经历及国家所处境况所散发的落寞之情,悲凉”心态。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 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柳永雨

11、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解读一下!二、展示学习目标并解说 1.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

12、”心态。三、授新知(一)回顾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梳理文章及写作线索。1、请一位学生说上一课时的段落划分的内容。2、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12)分(312)总(1314)写作线索:念秋绘秋恋秋 (二)文本研读1、学习第一部分 自主探究请生诵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自主思考)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探究第二部分(311) (深刻剖析品味五幅秋景图) 合作探究一先自主读3到11自

13、然段,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问: 剖析每幅秋景图先课本剧表演,小组合作,要求能绘声绘色的表达出作者观秋的那种意境,都写了哪些景物?分别体现了故都的秋的什么特点?(先自主思考,最后小组讨论探究派小组代表口答)师点拨:观看景,除了从视觉上先看到景的形,色,状之外,我们还可以感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去探究)合作探究二(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师引导:(秋晨院落图)从色,从景,从声,从味等方面考虑,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

14、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2)学生仿照老师引导的方法,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可结合上节课让你们找描写清净凉的语句来琢磨。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秋槐落蕊”图:“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触觉),声音也没有(静),气味(嗅觉)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也让人不禁想到秋风扫落叶的萧条悲落之情。可见作者观察之细微!又让人因槐树花落,想到红楼梦中葬花吟花开易见落难寻的那种落寞!“秋蝉哀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以动衬静)选取天寒蝉就活不了多少天了,为此而发出的呻吟来渲染了秋的悲,静,凉。“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以动衬静);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以雨声,都市闲人的话语声来渲染秋雨过后的凉!还以都市闲人的暗色调衣着来渲染了秋的凉意!秋的味浓!“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以栆色的青黄反衬秋味的浓厚,衬托秋的凉,静!(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