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历地计划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245140 上传时间:2019-09-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历地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历地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历地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政历地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政历地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历地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历地计划(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9第一学期政历地教研组工作计划新学年,我校政历地教研组全体成员振奋精神,全力以赴,以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其教研工作指导思想为:以干部作风建设整顿活动为契机,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校本研修,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弘扬“三创”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一、目标任务:1、加强政治和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2、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教案书写及作业批改达标率100%。3、全组教师每人听课次数不得低于12节,公开课至少进行一次。4、每位教师应有一节多媒体展示课。二、方法与措施1、组织安排好每次教研活动,做到时间有保障,活动有具体内容,研究有

2、专题。2、加强业务学习,实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最优化,坚持教法和学法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3、继续坚持以年级组形式备课、继续深入开展同课研究活动。探讨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共同提高。4、坚持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研讨探究课、示范公开课活动,并每周进行一次教案作业自查。5、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批改好每次作业,做好每次章节检测及月考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努力提高学生整体水平并做好培优工作。6、积极总结教学心得,能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为形成教学论文、叙事积累第一手资料。7、认真并经常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聘请信息技术教师深入我组,手把手辅导,使我组教师在利用远

3、程教育资源方面再上新台阶。三、活动安排:周次 活动内容 1 落实教学计划,教研计划 2 2至3 开学备教工作检查,学习课标 4至6 同课研究 7至8 学情分析, 9至10 同课研究 11至 15 复习备考指导, 16至18 同课研究 19至学期完 期末复习备考 2008.9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政历地教研组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校政历地教研组工作,将继续以全教会精神为指针,认真学习和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校政历地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政历地教师理

4、论素养 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二、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小组,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构建教学模式,重视政历地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

5、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认真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3组织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4组织学习教材教法,熟悉教材体系及教学要求。5.建议每位教师学习并用好多媒体,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使我校的教学改革深入的发展。三、加强毕业班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 初中毕业班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

6、、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共同研究历届中考试卷,交流复习经验,明确复习方向,努力提高中考成绩。四、其它工作 1积极参加教育学会专业研究会年会,组织教师撰写论文,进行评选。2搞好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能力,做好课后的提优补差的工作。3完成教育局、教研室和学校布置的其它工作。 20092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政历地教研组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政历地的学科发展观为指导,以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的实际上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这个载体、认识教材的人文性和谐统一的教育功

7、能,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同时,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主要措施。(一)、更新教育理念:1. 以“新基础教育”为理念,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搞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2. 坚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教改实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二)、加强常规教学:1、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 集体备课是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为此,要积极组织集体备课,明确集体备课时间,每次集体备课都要求有中心发言人,每次确定一个中心,研究一些问题,不搞花架子。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学习目

8、标、重点难点的处理方法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以说课为主,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实效。集体备课是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良,使个人钻研和集体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学期通过集体备课对教案进行充实、修改,使其符合现有学生的教学实际;并在组内共享。2、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 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又一种形式。认真搞好公开课教学活动,先说课,后讲课、评课,说课、评课要落实并有记录;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争取将说课和公开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

9、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板书精心设计,提高整体实力。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组织学习新教材、新课标,积极开展研讨活动,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思想、内容体系、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其中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按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落实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为新教材取得最佳教学效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而努力探索。4、狠抓初三教学 毕业班教学始终是学校工作重点,也当然是教研组工作重中之重。我们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

10、力。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共同研究历届中考试卷,交流复习经验,明确复习方向,努力提高理化成绩。同时仔细研究近年来的命题思路,精选习题,争取再创新高。5、加强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 本学期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很好利用多媒体教室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6、加强课外辅导,成立兴趣小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教研组将在一、二年级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来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使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同时针对竞赛,加强平时的课外辅导,提高学科专业知识。7确立“科研兴教”的思想,加强

11、课题研究的力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枯”。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紧密结合教学实践,精选课题,深入钻研,及时总结,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形成一个人人参与教科研的很好氛围。并做好现有课题的结题工作。8多途径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迅速成长起来9团结组内力量,共同奋斗,适当时侯开展组内教师活动。四、活动安排。 周次 内 容1 开学工作;准备教学用具、资料等 2 撰写教学计划; 3 制定教研组计划; 4集体备课, 6集体备课, 7 教学反馈 8 月考试题命制 2010-3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政历地组教研计划一 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学校计划为指导 ,

12、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抓教学常规,研究教学常规的实施,抓教师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全面开展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及课程实施试验,力争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认真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从学科特点及我校学情现实出发,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中心,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加强教研活动,努力探索教学规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特别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我校的发展作贡献。二. 主要措施:1. 以学习竞赛活动为主线,展开校本课程的研究,2. 积极参与对新教材的钻研,探讨教学过程,做到有体验,有感悟,从而有提高。3. 充分利用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的教学优势,探究更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新课程理念自然地落实到课堂中。4注重年级组和教研组的联系,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5组织本组部分教师外出学习取经。6配合校领导组织教学研讨会。三活动内容:1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及时批阅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