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室内监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055644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6.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空气室内监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环境空气室内监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环境空气室内监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环境空气室内监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空气室内监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空气室内监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监测内容室内环境是指人们工作、生活、社交及其它活动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包括住宅、办公室、学校教室、医院、候车 (机)室、交通工具及体育、娱乐等室内活动场所 2. 引用标准及相关文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167-2004)5.2.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l 室内空气质量参数 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l 可吸入颗粒物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的颗粒物。 l 标准状态 指温度为 ,压力为 时的干物质状态。l 苯并 芘 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 芘 l 年平均浓度 指任何一年

2、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l 日平均浓度 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 小时平均浓度 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l 新风量 在门窗关闭的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由空调系统通道、房间的缝隙进入室内的空气总量,单位:。l 氡浓度 指实际测量的单位体积空气内氡的含量。 l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利用 或 采样,非极性色谱柱 (极性指数小于 )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 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l检测方法可参见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附件,鼓励使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室内环境空气的定性监测。地点必测项目选测项目东九教学楼温度、大气压、空气流速、新风量、相对湿度、二氧化碳、甲醛、菌落总数、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3、、氨、可吸入颗粒物图书馆温度、大气压、空气流速、新风量、相对湿度、二氧化碳、甲醛、菌落总数、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可吸入颗粒物电气学科大楼(新装修)温度、大气压、空气流速、甲醛、菌落总数、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氡新风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氨、可吸入颗粒物韵苑食堂一楼温度、大气压、空气流速、新风量、相对湿度、菌落总数、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监测分析方法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要求的各项参数的监测分析方法。5.3.监测点设计图书馆 食堂 教学楼 寝室 体育馆 校医院布点和采样 l 布点原则 采样点位的数

4、量根据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要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污染程 度。原则上小于50m2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1002设 个点;1002以上至少设个点。 l 布点方式 多点采样时应按对角线或梅花式均匀布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离门窗距离应大于1。l 采样点的高度 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一般相对高度 之间。也可根据房间的使用功能,人 群的高低以及在房间立、坐或卧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采样高度。有特殊要求的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l 采样时间及频次 经装修的室内环境,采样应在装修完成 以后进行。一般建议在使用前采样监测。年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 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连

5、续或间隔采样 ;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 样 ;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 。 封闭时间 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 后进行。对于采用集中空调的室内环境,空调应正常运转。有特殊 要求的可根据现场情况及要求而定。 l 采样方法 具体采样方法应按各污染物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要求年平均、日平均、 平均值的参数,可以先做筛选采样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标准值要求,为达标;若筛选采样检验结 果不符合标准值要求,必须按年平均、日平均、平均值的要求,用累积采样检验结果评价。 筛选法采样 在满足要求的条件下,采样时关闭门窗,一般至少采样 ;采用瞬时采样法时,一般采样间隔时间为 ,每个点位应至少采集 次样

6、品,每次的采样量大致相同,其监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点位的小时均值。 累积法采样 按筛选法采样达不到标准要求时,必须采用累积法 (按年平均值、日平均值、平均值)的要求采样。5.4.样品采集及质控采样器可吸入颗粒物滤膜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甲醛、氨、总挥发性有机物玻璃注射器、空气采样袋菌落总数平板暴露沉降法或固体撞击式采样器采样的质量保证采样仪器 采样仪器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并通过计量检定。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对仪器 进行检验和标定。采样时采样仪器 (包括采样管)不能被阳光直接照射。 采样人员 采样人员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切实掌握采样技术,持证上岗。 气密性检查 有

7、动力采样器在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不得漏气。 流量校准 采样前和采样后要用经检定合格的高一级的流量计 (如一级皂膜流量计)在采样负载条件下校 准采样系统的采样流量,取两次校准的平均值作为采样流量的实际值。校准时的大气压与温度应和 采样时相近。两次校准的误差不得超过 。 现场空白检验 在进行现场采样时,一批应至少留有两个采样管不采样,并同其它样品管一样对待,作为采样 过程中的现场空白,采样结束后和其它采样吸收管一并送交实验室。样品分析时测定现场空白值, 并与校准曲线的零浓度值进行比较。若空白检验超过控制范围,则这批样品作废。 平行样检验 每批采样中平行样数量不得低于 。每次平行采样,

8、测定值之差与平均值比较的相对偏差不 得超过 。采样体积校正 在计算浓度时应按以下公式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采样记录 采样时要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圆珠笔对现场情况、采样日期、时间、地点、数量、布点方式、 大气压力、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以及采样人员等做出详细现场记录;每个样品上也要贴上标签, 标明点位编号、采样日期和时间、测定项目等,字迹应端正、清晰。采样记录随样品一同报到实验 室。采样记录格式参见附表 。运输保存样品的运输与保存 样品由专人运送,按采样记录清点样品,防止错漏,为防止运输中采样管震动破损,装箱时可 用泡沫塑料等分隔。样品因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使组分和含量可能发生变化,应

9、根据不同项 目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和防护。贮存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开高温、强光。样品运抵后要与接收人员交 接并登记 (附表 )。各样品要标注保质期,样品要在保质期前检测。样品要注明保存期限,超过保 存期限的样品,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处理5.5.实验室分析及质控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质量保证是贯穿监测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人员培训、采样点位的 选择、监测分析方法的选定、实验室质量控制、数据处理和报告审核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措施和技术要求。5.6.监测结果分析及质量评价5.7.编写监测报告监测数据处理和报告 监测数据处理 监测数据的记录与归档 监测采样、样品运输、样品保存、样品交接和实验室

10、分析的原始记录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凭 证,应在记录表格或专用记录本上按规定格式,对各栏目认真填写。个人不得擅自销毁,应按期归 档保存,涉及同一监测报告的原始记录一并归档。 各种原始记录均使用墨水笔或档案用圆珠笔书写,做到字迹端正、清晰。如原始记录上数 据有误而要改正时,应将错误的数据划两道横线;如需改正的数据成片,应以框线将这些数据框起, 并注明 “作废”两字。再在错误数据的上方写上正确的数据,并在右下方签名 (或盖章)。不得在 原始记录上涂改。 各项记录必须现场填写,不得事后补写。 原始记录有效数字保留位数 用空气流量校准器校准流量时,二氧化硫、甲醛、氨等采样器流量记录至小数点后两位,单位:。、

11、菌落总数等采样泵流量记录到整数,单位:。 在现场采样记录中,气温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单位:;气压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单 位:;湿度记录到整数,单位:;风速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单位:;采样流量记录同校准 流量一致,单位:;采样时间到整数,单位:;采样体积及换算标准状态体积记录到小数 点后一位,二氧化硫、甲醛、氨等,单位:;等,单位: 。 (重量法)称重记录到小数点后四位,单位:。 分光光度法测定吸光度值记录到小数点后三位。 校准曲线回归处理与有效数字 用具有回归统计功能的计算器进行计算时,把原始数据输入则可直接显示 、,从而 求得一元回归方程: 回归时应扣除空白值。不扣除空白值,直接回归的曲线,

12、可用来计算空白值的浓度。 取小数点后全部 (但最多取小数点后四位)与第一位非 的修约数字。 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自变量 的有效数字位数相等,或最多比 多保留一位。的最 后一位数,则和因变量 的最后一位数取齐,或最多比 多一位。 监测结果的统计处理 监测数据的统计主要进行平均值、超标率及超标倍数三项统计计算。参加统计计算的监测数据 必须是按照本规范要求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不符合本规范要求所得到的数据不得填报,也不参加统 计计算。 平均值的统计计算 监测数据平均值的计算均指算术平均值。监测数据的数字修约及计算规则 监测结果评价与报告 监测结果的评价 监测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平

13、均值符合标准值要求时,为达标;有 一项检验结果未达到标准要求时,为不达标。并应对单个项目是否达标进行评价。 要求年平均、日平均、平均值的参数,可以先做筛选采样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标准值要求, 为达标;若筛选采样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值要求,必须按 平均值、日平均值、年平均值的要求, 用累积法采样检验结果评价。 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被监测方或委托方、监测地点、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仪器、 监测依据、评价依据、监测结果、监测结论及检验人员、报告编写人员、审核人员、审批人员签名 等。监测报告应加盖监测机构监 (检)测专用章,在报告封面左上角加盖计量认证章,并要加盖骑 缝章。报告格式参见附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