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5424858 上传时间:2019-08-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1、月光启蒙 ▎长春版 (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

2、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6个生字,掌握两个多音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品读“歌谣”,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吟月诗词,导入新课1.出示幻灯(月光下的美景),自古,文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留下了不少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你能说出一两句吗?(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2.在这美丽的月光下发生了多少动人的故事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由我们的老朋友孙友田写的与月亮有关的文章。3这次孙友田给我

3、们带来的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叫做月光启蒙(板书课题)(1)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我们来看看“蒙”的甲骨文,(出示)它上面是什么?上面是个盖子。下面是什么?下面是一只小鸟。这只小鸟想往外飞呢,飞得出来吗?上面有东西盖住它,所以“蒙”就是盖住、蒙蔽、未见世面的意思。如果拿掉这个盖子,小鸟就可以见识外面的世界了。这就是启蒙。“启蒙”这个词后来引申为: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2)了解了“蒙”字,理解了“启蒙”,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是啊,这么有成就的作家,是谁给了他启蒙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一)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

4、课文。2.思考:母亲是用哪些方式来启蒙“我”的呢?(二)幻灯出示生字词语,朗读三组词语(注意加线词语的读音):1.出示第一组:篱笆 洗澡 凤凰 嫦娥 荆草 箔篮学生开火车读,正音,指名读一行,说说这组词串中的词有什么共同点?(每个词中的两个字部首相同,组合的机会多,词语意思与他们的部首密切相关。)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吗?课文中就有很多(梧桐 吟唱 沉浸 狸猫 谜语 莲花 河流)教师小结: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奇妙,长得相似但是意思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成另一个词了。2.出示第二组词:莲花落 混沌 亮堂堂 筛大米 时辰 娘俩 这组词是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最容易读错的,谁来试试?(学生练习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5、和轻声)3.出示第三组词:动听 明快 流畅 含蓄 幽默风趣指名读词语,这些词语和课文中的什么有关?(民歌民谣)谁能用上这些词连起来说一两句话?(学生自由说,能用上几个词就用几个词。)三、整体感知,品读“歌谣” 1.师:同学们,经过预习和刚才的热身,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吗?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或文中关键语句稍作改动来概括。 2课题是月光启蒙,那么不识字的母亲文是用了哪些方式来启蒙我的呢?默读课文,用横线(副板:)画出文中能体现“母亲是怎样启蒙我的”语句,用三角号(副板: )标出重点词句好好体会,在课文旁边的空白部分写下你的感受。开始吧!(学生静读大约分钟)(指名说:唱歌谣、唱童谣、讲

6、故事、猜谜语,相机板书)3.想听听,母亲是怎么唱歌谣的吗?师,用耳倾听,用心感受,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乐曲响起,教师深情朗诵课文第一第四自然段,穿插播放女声清唱的两首歌谣录音)(1)请同学们睁开眼睛。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文中,留给“我”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出示第四小节)师:这是写母亲嗓音的一段话,谁来读读。(学生朗读)师:说说你的阅读感受。(2)谁来给我们读读第4小节。 三月的和风吹来是什么感觉?小溪的流水又是怎样的?你能把这句话读得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吗?(指名读、齐读) (3)母亲的歌谣轻轻的、柔柔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能不能带着这样

7、的感觉读一读歌谣。(自己先试一试、再指名读)女生读第一首,男生读第二首。(4)母亲想通过歌谣告诉孩子什么呢?(师生交流)a、母亲很勤劳 b、向往美好生活(5)母亲白天非常劳累,但还要在月色下给孩子唱歌,说明了什么?(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她希望什么?(希望孩子们热爱生活)(6)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读到这儿你不觉得奇怪吗?为什么母亲这样勤劳,生活却还是清苦的呢?你能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吗?(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齐读这句话中两个“长”有什么不同吗?(生长/产生)这里不生长粮食,却流传什么?(7)是的,千古黄河,勤劳的人们总是满怀希望地耕种,可由

8、于土壤、气候等问题,收成不佳,但歌谣却从黄河故道中流传下来,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会那么多歌谣,通过传唱(显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混沌: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母亲擅长歌谣,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这些让我混沌的童心,开始懂得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歌谣、莲花落等民间艺术。莲花落是一种民间曲艺,它用竹板打拍,一人或二人演唱,每段常用“莲花落、落莲花”一类语句作托腔或结尾。俗称“落子”。(8)听着母亲的歌谣,我的一颗混沌的童心一下子明白了什么? (母亲通过歌谣

9、传递着她对我的爱,同时也把她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传递给我。) 四、小结本课,学法迁移1.是啊,母亲就是这样用民间流传的歌谣,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为我打开了(引读)民间文学的宝库,让我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难道让我沉醉的仅仅只有歌谣吗?还有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等。2.今天,我们学习“唱歌谣”部分,同学们抓住了重点词句,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下一节课,我们就要利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五、作业安排,延伸“启蒙”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奔 落 混 长2.收集家乡的民歌民谣。板书设计: 唱歌谣月光启蒙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教学反思:在教

10、学设计中,我以母亲吟唱的歌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由于受表现形式的限制,学生对歌谣的自由阅读也往往处在欲深入而不能的状态,因此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是想体现出一定层次的:(一) 读歌谣,感受内容美。(二) 听歌谣,体会音韵美。(三)品歌谣,领悟母爱美。通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对“母亲用歌谣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对月光启蒙这个题目也有了一个从意象到具象、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后面讲故事、唱童谣和猜谜语,我采取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感悟的教学方式,因为有了前面的认知和情感辅垫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自主去学习,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把这个展示的舞台留给学生,当然教师必要的引导还是不能少的。像对句子“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的追问和点拨,还有在唱童谣部分,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