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93668323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汇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摆脱贫困有感6则(篇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他从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发表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我在读摆脱贫困一书之前,思想上总认为“贫困”大概指的就是地方“穷”,如何摆脱贫穷。但读了习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后,思想观念有了更新,习总书记所说的摆脱贫困,并不是物质上说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要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意识的禁锢,打开思想的开关,不断健全新机制新制度,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方式,才能走向富裕新路径。在具

2、体工作中,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待工作既重务实,又要注重思考,把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思想观念不“贫困”。(篇二)摆脱贫困一书,展示了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期间,为带领闽东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尽快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带头开展“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即“四下基层”的生动情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四下基层”,革命老区才能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四下基层”,主旨是为了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确定了甩掉“贫困”帽、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他说,摆脱贫困一书主旨只有一个,即经济建设;励精图

3、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这充分体现了一位政治家的大智慧。开展“四下基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最终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四下基层”,是要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在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开展“四下基层”活动就能有效地把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迸发出脱贫致

4、富的强大动力。坚持“四下基层”,特别要求领导干部扎实改进工作作风。习近平同志从自身的阅历中提炼出“为官四要”、“青年干部四忌”等重要的从政感悟,并提倡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个基本功,还把改进领导作风具体化为“四下基层”。脱贫致富奔小康关键看干部,干部的榜样作用是无穷的。他认为领导者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党性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与当前反对“四风”、让作风建设永远走在路上等重要部署一脉相承。近年来,福建省委把“四下基层”活动不断地引向深入,为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科学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篇三)“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

5、,一枝一叶总关情!”读完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一书,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蹦出了这首诗,作者博大深厚的为民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清新朴实的文风深深地打动着我。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全书立足闽东地区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系统阐述了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的科学主张,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战略思想和理念、观点,虽经近30年的时光洗礼,但因站位高、视角宽、目光远大,今日读来仍觉文字依然熠熠生辉,引人深思、启人心智。尤其是对当下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普遍而长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6、。书中,作者在谈到闽东这只“老、少、边、岛、穷”的代言词的“弱鸟”时写到:“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不能安贫乐道”,而要有“先飞”意识。“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以此告诫闽东的广大干部群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处处说贫”,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鸿鹄之志,扶摇直上创造奇迹。安康也属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20%,在当前攻坚拔寨、啃硬骨头的脱贫大会战和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这种“先飞”意识,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思想贫困了才可怕,那些争当贫困户、坐在家里等靠要的不正是思想贫困的表现吗

7、?如何能帮助他们摔掉“贫困意识”,树立“先飞”意识恐怕是这类人脱贫的首要任务,扶贫先扶志说的便是这个道理。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中,作者用思辨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脱贫致富和建设精神文明的关系,指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由此,笔者想到了我市正在大力开展的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新民风建设,便是引导贫困群众振奋脱贫志气,增强内生动力,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并行的生动实践。摆脱贫困一书的主线是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但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作者以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人民幸福

8、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司马光预以身殉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无产阶级的干部何言不能!”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中,作者提倡广大干部要练好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基本功时言之殷殷,情之切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在把心贴近人民一文中,号召广大干部要改进工作作风,克服官僚主义,到群众中去上门走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急人民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言语恳切,字字关情。读着这些句子,你会被作者引经据典的文字

9、魅力所折服,亦会被其爱民敬民忧民的为民情怀所打动。进而会思索到,一位大政治家、一代领袖方能如此,作为我们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何尝不能呢?为什么我的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今日之中国,昔日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实现,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以弱鸟先飞的勇气、滴水石穿的韧劲,众志成城,同心同德,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定能取得伟大胜利,中国梦一定指日可待。(篇四) 近日,经同事介绍,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摆脱贫困。客观的说,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干部,习总书

10、记的治国理政论述、讲话材料、会议批示精神等读过不少,然真正入脑入心的唯这本薄薄的、11万字的书。可能工作性质使然,作为在乡镇分管扶贫工作的人员,提起扶贫真是一把辛酸泪,读了此书,豁然开朗。不仅对深入理解扶贫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更在思想上亮起一盏明灯,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再次思考扶贫问题。“师者,答疑解惑也”。读此书,犹如恩师当面教诲,使我今后的工作有了质的飞跃。 习总书记在书中明确写道: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对此段论

11、述,我感触很深,自己每天做扶贫工作,面对扶贫领域中的各种问题:入户、帮扶、报表等等纠缠其中,忙碌加班成常态,和同事们聊起扶贫各个眉头紧皱,沉在繁杂的事物之中,甚少去深入思考这项工作的意义,可以说,我的思想也是“贫困”的,读了习总书记的书,这才恍然大悟。找到工作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工作。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当前,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营拔寨的冲刺阶段,乡镇一级的扶贫攻坚工作,不深入村组,不访谈农户,不促膝长谈,就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就无法对症施策、精准扶贫,最终实现脱贫目标。 我们镇有一户建档立卡户,家里五口人

12、,夫妻二人为重组家庭,并都有残疾,丈夫为视力残疾几乎失明、妻子腿有残疾,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四个人享受低保。就是这样一个困难家庭,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经过多次入户了解情况,因户施策想扶贫措施,虽然夫妻二人均有残疾,但乐观肯干,为了孩子吃苦耐劳,脱贫的意识很强。最初通过民政办送绒山羊给他们,支持他们养羊;没有房屋通过村建系统新建了42平方米的住房;妻子的腿不能走路,民政办帮助联系医院手术,报销了大部分医疗费用。今年十月份他们家顺利脱贫,计算人均收入六千多元。展望未来,最大的孩子毕业可以挣钱了,夫妻二人已经完全掌握了养羊技术,羊羔从最初的10只发展到如今的50多只。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摆脱了贫困,向着幸福

13、迈进。 到今年十一月,我们镇的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下一步工作我们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贫困问题的核心是扶智与扶志。未来两年,我们的扶贫工作将在不断发展产业的基础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一文提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建设贯穿于脱贫致富的整个过程。”进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要始终抓牢,且发挥其重要作用。对贫困户的精神文明方面的指导是我们扶贫工作的弱项,是在以后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脱贫攻

14、坚的基础力量是村级党组织。强化村党支部战斗力是关键。“讲凝聚力,必须讲核心,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中的真知灼见。习总书记谈到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时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层是基础。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抓脱贫攻坚,少不了基层组织,离不开基层组织。*年全市为村里选派了年轻有为的第一书记,大大增强村支部扶贫攻坚的力量,使村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前沿力量、战斗堡垒。 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只要有贫困地区的存在,国家就是贫

15、困国家;只要有贫困人口存在,民族就是贫困民族。因此,摆脱贫困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问题,更是整个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不仅仅是扶贫机构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党、全国必须关注的问题。他提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其意义就在于进一步思想解放,坚持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通过阅读摆脱贫困,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作为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虽然繁杂辛苦,但是为百姓造福的好事,意义重大。整个国家犹如巨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作为小小的螺丝钉,能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亦是使命光荣。习总书记说:“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

16、滴水穿石的神奇!”让我们以滴水穿石之耐力干扶贫,重整行装再出发(篇五)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会想念的。习近平在“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中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回国之际,友人问他,你到中国丢失了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我也有同样的心情,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欣慰。”在他离开闽东到福州赴任时,人民日报恰有一篇报道闽东脱离贫困线。习近平说:“有友人欣喜打电话告我此讯,我却没有丝毫轻松之感。我深知,相距于我们的理想,相距于我们的目标,相距于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脱离贫困线只能说是起步;同时,我也坚信,亿万千百十,皆起于一,闽东跨越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