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风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19784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州风俗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潮州风俗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潮州风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州风俗(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过年”。 除夕之前,全城百姓都在忙着四件事,这是过年的前奏曲:谢神、备粿料、扫舍和买年货。 潮俗,年冬至过后,家里要谢神。备粿料做粿,是将大米和糯米,分别浸于水中几小时,使米质松疏捞干后于石臼中舂成细粉,晒干。这是做(米旁加果)的主料。小户人家,家里没有石臼间,就要到邻居大户人家“借臼”。那时,邻居之间的人情味很浓。 扫舍要选择吉日,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日,各家的主妇最忙,把屋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干净,对一些常年少用之物,都要清洗。此种民俗,与现在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很一致。 买年货视家贫富而定。一般的年货为京果海味,家禽蛋品和豆制品。鲜活的年货,则留在过年时购买。供送

2、礼用的江浙食品,如南京的板鸭脯,金华的火腿,都很畅销。 在忙完这四件事之后,十二月二十四日,传说是“神上天”之期。是日,家家户户都要拜“糖桃”。一方红纸,上面用软糖摆成一粒桃子的形态,称为“糖桃”。此物沾住“灶王爷”的嘴,让其“上天说好话,落地保平安”。 “神上天”之后,从十二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小月推前一天),这三天是各家制(米旁加果)馅和做(米旁加果)之期。过年的粿品有三,鼠壳粿,又称乌粿,挲粿包和菜头粿。粿的粿馅有绿豆、红豆、芋呢和花生糖四种。有人说:“潮州妇女好做粿”,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风俗如此,你就是不吃粿也得学会做粿。新媳妇若不会做粿,逢年过节时日子就不太好过了。 过

3、年祭祖,要到除夕日下午。 过年,家里已成年有收入的小辈,要给长辈送“压岁钱”,长辈也要对未成年的小辈给“压岁钱”,户户如此,体现了尊老惜幼的美德。 除夕之夜,一家人要团聚吃年饭。若是开商店之家或受雇于人者,则在店里吃年夜饭。年夜饭要吃蚶,意为“合赚”(盈利成倍)。要吃猪血煮蒜,吃猪血意为“发财”,吃蒜,顺口溜说“食蒜有钱囤(潮音劝有钱可藏之意)。” 店里的年夜饭,在吃得觥筹交错,杯盘狼藉之后,店主就给员工发“压岁钱”。(当年还没有发明“奖金”一词)按一般规矩,“压岁钱”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额,也有发相当于二个月的工资额的,叫做“双压岁”。酒足饭饱钱拿,店主就宣布店中员工或提职,或提薪,或辞退。对

4、被辞退的员工,说了“请另谋高就”和“店小水浅养不起大鱼”的门面话,被辞退的员工就陷于失业的群体之中。 商店对办事得力人员或掌握技术的师傅,年终还要再送一笔钱,叫做“食青”。这是一笔白用免还之款,店主发“食青”钱,就是要留此人在店,不让其“跳槽”之意。 除夕之夜,全城家家户户都在门口贴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这对春联最常 见,但对其义能周知者却不多,主要是“桃符”二字。古时,新年以二桃木板悬门旁,上书“神荼”“郁垒”二神名藉以压邪,谓之桃符。后来渐次演变为将此四字分左右写于大门之上,省去桃木板。现在,潮州城里有些百年以上的老屋,大门上尚有此四字。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5、。这对联语是明朝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在未及第之前,写给孙畔村的孙员外六十华诞之期的贺寿联,后来渐次演变为春联。此联在民间已经流传了四百多年,现在街上的任何春联摊子,都可见到,但多数人却不知此联的来由。这是联坛佳话,不可不记。除夕贴春联,除旧布新,图个吉利。市上的春联,都是吉祥如意的话。此俗在建国后仍盛行不衰,但对联语的平仄已不大讲究,把春联的下联错贴为上联的随处可见,人们对联语的认识正在日渐淡化。 除夕之夜不睡觉,称为“守岁”。是夜家人团聚,共话家常,其乐融融也。若聚族而居者,大厅之上,叔伯兄弟,妯娌姑嫂,共叙亲情,亦一乐也。现在此民俗为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所取替。新年正月初一日,亲戚朋友

6、就要相互贺年,还要带小孩向亲朋家的长辈“拜年”。受贺的长辈,要给小孩每人一个红包,用红头绳札住,挂在胸前,叫做“栽须”,祝小孩快长快大和长寿之意。红包里的钱有多少?视亲疏而定厚薄,没有定规。贺年之俗,从正月初一日可延续至初三日,视亲疏而定贺年先后。新女婿给岳家贺年,都是初一日清晨就到,若生下一个胖娃娃,外祖父和外祖母会笑到合不拢嘴。街上贺年的人流,络绎不绝。有身份者穿上三尺六(长衫),着上一尺二(阔裤管),头戴瓜皮小帽,外加一个马甲,这是清代的服装。到了民国年间,脱去马甲,换上一顶毡帽,长衫阔裤如前。小孩随长辈去贺年,穿上新衣服好不高兴,边走边放小炮仗,雀跃非常,此太平年月之风光也。潮州城里的

7、开元镇国禅寺,在正月初一日,城里的青年,三五成群,纷纷到该寺去比赛手劲力。比赛之法,在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大埕,画上一界线,比赛者站于线外,用右手把一粒柑子抛上大雄宝殿,能越过殿脊者胜,越不过者负。此一群刚走,另一群又至,开元寺里欢呼高喊之声不绝,唯有寺僧苦笑。此俗至民国初年消失。正月初四日“神落天”,潮州城里辞旧岁迎新春的各种活动,至此日也就结束了。 正月初一,乡里有诸多禁忌,如忌扫地、倒脏水、倒垃圾、洗衣服、忌向人家讨债务、忌打骂小孩最特别的是女性不能随便到新婚之家串门,就是做客也必须男在前女在后;还有初一崇尚食斋,祭拜祖先的供品也一律讲究清淡,这主要是考虑到过年夜的丰盛晚餐(潮谚:俭俭五月

8、节,富富过年夜)。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戏台广场有文艺表演,以少儿节目为主。说打念唱,应有尽有,尽展家乡少儿的灵气。去年学前班小朋友更是表现不俗,一曲长大了博得观众阵阵喝采,引来无数闪光灯。 正月初二,戏台广场设有灯谜台,供乡人猜射。灯谜,雅称文虎、灯虎,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潮州灯谜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表现在谜目与谜种)、独特的开猜方式(表现为“击鼓导猜”)著称中华谜坛,蜚声海内外。可惜此种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文娱活动,历年来参与者就是不多。 这里必须指出,过年夜到初三这四天里,乡里赌风甚盛,公开摆赌参赌,“拍铁间”更是颇具规模,暗宝大细鱼虾蟹,各取所好。近

9、年来“牌九”后来居上,大有席卷之势。俗话说“大赌伤身,小赌怡情”,乡里大部分人都是凭着“小耍”(小玩)的态度,跋(即博)顺,跋个好运,伤身的毕竟是极少数。但赌博终归不是好事,期待着乡里有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大众的活动将其替代,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生活。 初四是“神落天”(此神乃灶神,即司命公,农历十二月廿四神上天述职,乡人烧纸马、纸鹤给灶神当坐骑),乡里的妇女摆上供品再祭拜。潮谚中的“无用姿娘看唔见初三月”从一个侧面也反映“神落天”准备工作之繁琐。 初四神落天,接下来“问平安”(乡里称“问岁君”的不多)的活动陆续进行,一直延续至二月初一。“问平安”就是卦问年运,求个心安。为什么要选择神落天后问平

10、安呢,听老辈人说,神落天后,求问诸事才会灵验。 初五弦径开,就是说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可以返回娘家,带着手信(即礼品)与娘家的人话家常,叙天伦。不过此俗已日渐消退,只有上了年纪的人继续践行。另外此日也是乡里妇女忙于拜祭“众神公”的时刻,人来人往,施孤埕上香火旺盛。 初六大坑营竹槌,不知道谷饶大坑乡现在还有没有这样的活动?但把外乡的的民俗载入本乡的民谣,正好说明内輋与大坑两乡之间传统友谊,只是现在的大坑已蔚然成为工业乡,内輋的经济发展还任重道远。至于“营竹槌”会不会就是英歌表演?如果是的话,家乡可以从毗邻的“英歌之乡”尖山请来英歌队,借他山之石,搞本乡特色的“营竹槌”活动。 初七七样羹,就是说“

11、人日节”这一天要吃上七种蔬菜同煮的杂烩,潮州人有食七样羹的习俗,内輋人也不例外。所谓七样羹一般是芹菜、葱、蒜、春菜、大(芥)菜、莞荽、厚合(即百合)。芹菜,谐音勤财,勤能生财;葱,谐音聪,聪明之义;蒜,谐音算,取能计算之意;莞荽,音缘随,取有缘之意;春菜谐音春财,即新春发财;芥菜潮州话叫大菜,谐音大财,发财是也;百合,就是百事合想。如果换入韭菜,则义同“久久发财”。内輋人食七样羹同所有潮州人一样,不仅出于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也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初八搭戏棚,在儿时的记忆里,家乡总会搭上戏棚,请来“小潮州戏”皮影戏(即皮猴戏)在华寨(鉴于潮阳有把“下”字美化成“华”字的传统,我也照搬过来)西

12、门附近表演,后来皮影戏慢慢消退,搭戏棚遂有名无实。如果家乡能够在初八这一天,重组原内輋潮剧团或请来外地潮剧团进行表演,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则可以充实民谣的内容,二则可以增加节日气氛,再则对于弘扬潮州文化也是不无裨益。 初九天地生,“天地生”即“天公生”。传说是女娲娘娘开天地,造万物时,初九开地,初十辟地,所以正月九日便称“天公生”日。另有一传说正月初九是明朝崇祯皇帝的诞生日,潮人眷念亡君,讳之天公生,遂成祭拜习俗,世代相沿。内輋人拜天公恐怕其中的意义早已淡薄,无非求个平安吉利。TOP 2#大中小发表于2009-2-4 08:35只看该作者初十老爷跋杯,“跋杯”即掷杯,就是乡里的老大(主持神

13、事的长者)要到老爷宫(即三山国王庙)掷杯,请示老爷出游路线。乡里的老爷宫很是特别,一共供奉着四位老爷,传说其中的四王爷是在某个清晨从“美女之乡”龙溪(龙溪俗称“马厝寮”,在以内輋为主体的内八乡有两句人所皆知的俗话:欲食好鱼马脚鲳,欲娶娇妻马厝寮乡;马厝寮是山仔地,雅雅姿娘出唔离。“出唔离”,无穷尽之意)化身雏鸡跑到内輋。内輋人诚心的供奉他,并恭称其为“四王爷”。这事实与传说正好印证内輋与龙溪的亲密乡谊。从龙溪到来的四王爷职责很特殊,一般都是呆在庙中,极少出游,所以乡里演化出“四王爷无理事”、“四王爷缀(跟)食、四王爷掌(看)宫”等俗语。 初十这一天,拉开了内輋游神赛会的序幕。老爷出游时,马头锣

14、开道,几个小孩扛着安路牌,然后就是小型的潮州小锣鼓相伴。不过这小型的场面,却能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遥想儿时仅有的一次为争扛安路牌在老爷宫前等了好长时间,终于得以扛着“肃静”牌威风凛凛的走街串巷,虽然奖赏的只是两粒潮州柑,却是我在父母面卖乖的最大本钱。近几年来,老爷出游增加了“扛标”一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如果今年能够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去年训练出来的近200名715岁不等的少年儿童组成的“内輋大锣鼓队”拉出来展示一番,那就更锦上添花了。到时女子标旗秀出内輋姿娘的清纯秀丽,潮州锣鼓打出内輋少儿的英姿飒爽,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附带一点,三山国王这一天在乡里哪个片区过夜,是要通过掷杯决定的。

15、而老爷歇息何处,将决定着乡里此年的“年鸡”(即年运),或风调雨顺,或发大水或起台风,充满着傩一样的神秘。小时候,曾目睹过上年纪的长辈或叹气或欢呼老爷所歇之所,让人牵挂的总是农作物的收成。内輋是纯农地区,在以前科学不昌明,信息不流通的年月里,农作物的丰收与否跟自然环境的变幻息息相关。天有不测风云,内輋人在勤耕力作的同时,对神灵投以虔诚的寄托不难理解,无可厚非。十一老爷歇顶寨,即是正月十一,三山国王将在内輋顶寨过夜,这一天是顶寨乡亲的重要节日。迎神寨会同时在顶寨的大园社、白浮树、石牌社、大宝社四个社区举行,其间有彩神厂的布摆,烟花的放射,电影的开演。规模不是很大,但也有可观之处。十二东西烧激,“烧

16、激”乃赛会之意。其实就是内輋主要发源地华寨的东西门姿娘仔(未婚女子)的迎神赛会,赛会是以装扮东西门神厂为主,以华塭仔空旷地埕放演露天电影为辅。东门(亦称东社)为华寨属地东门郑氏与东门林氏两姓,西门(亦称西社)为蓝氏、李氏、龙颈林三姓,女子同样争强好胜,不甘落后。这就不难理解为何谷饶祭社时要求我乡女子帮他们手工制作两只海豚的请求会被婉拒了,更不难理解为何2008娘妈十年大庆的彩神厂会如此巧夺天工,备受赞誉了,一切都如唐代诗人贾岛一首非常出名的诗剑客里所说的“十年磨一剑”。 十三暝仔走绕街,“暝仔”,是夜里的意思、“走绕街”即老爷由人抬着按传统路线穿街走巷,巡游乡境。十三夜完全可以称之为内輋10姓(即吕、蓝、李、郑、林、游、刘、张、陈、王)乡民的狂欢夜,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