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1115436 上传时间:2019-06-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籍地形测量技术总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技术总结黄山市徽州区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技术总结一、概述随着城市建设日益发展,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满足黄山市徽州区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为今后土地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受黄山市徽州区国土资源局委托,由河南省地质测绘总院承担黄山市徽州区1:500地形测量8.3平方公里,E级GPS控制测量9平方公里,从二五年七月开始进入测区,于二五年十月完成全部外业测量工作,至二六年八月提交全部成果及成图资料。黄山市徽州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黄山南大门,枕黄山,襟屯溪,连歙县,西靠休宁,地籍测量工作开展区域在徽州区岩寺镇。测区

2、内地貌以平地和丘陵为主,岩寺镇城区和“丰乐河”以北地势较平坦,东、南、西测区边缘地带起伏较大;测区内地势北低南高,平均海拔约145米,最大高差50米左右。徽州区城区房屋密集,街巷狭窄,房屋排列错落无章;沿测区边缘地带的房屋成散列式分布,阶梯式排列,起伏较大,对测量工作造成了较大困难。二、完成主要工作量:(一)E级GPS点: 12点;(二)一级导线点:84点;(三)二级导线点:23点;(四)等外水准:28.9公里;(五)图根点: 1009点;(六)图幅: 208幅;(七)测图面积:8.3平方公里;(八)街道、街坊数:共7个街道、31个街坊;(九)地籍权属调查:4062宗。三、作业依据(一)中华人

3、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99年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以下简称城建规范。(二)国家测绘局1992年颁发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2001-92),以下简称规范。(三)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年大比例尺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四)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93)。(五)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六)本测区技术设计书。四、成果成图资料的利用(1)徽州区国土资源居提供的14000徽州区土地级别

4、及基准地价图,用作踏勘、GPS控制网的设计使用和作加密控制布网等工作。(2)测区内及附近有国家二等三角点“黄罗尖”、等外三角点“岩寺东”(已破坏)、“稠楼”,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成果,可作为测区首级控制起算点使用。(3) 测区内有我院1999年施测的四等水准路线点,标石保存完好,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本次水准测量采用原四等水准路线点,进行等外水准测量。五、控制测量方案(一)平面控制1、坐标系的选择徽州区位于东经11820左右,据中央子午线117约130公里,而该区平均海拔仅145米,测区大地水准面对于参考椭球面的高度为57米,根据公式推算,每公里边长在高斯投影面上的投影变形为18cm左右,

5、超出规范“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km”的要求,考虑到原徽州区所作控制网的坐标系统,采用中央子午线11830,1.5分带,横坐标加50公里的1954北京坐标系。2建立E级GPS控制网(1)GPS网的布设原则及要求a、以国家II等三角点“黄罗尖、等外三角点“稠楼”、为起算点,布设由12个待定点组成的E级GPS控制网。b、相邻点平均距离不大于2公里,选点时考虑了相邻点间的通视问题,使两个GPS点之间尽量保持通视。为了确保点的精度和可靠性,GPS网设计时构成了尽量多的检验条件。c、采用了边连接的方式,确保GPS点的精度。d、GPS平差后,其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均不低于1/4.5万,点位中误差均不大

6、于5厘米。(2)GPS点位要求a、点位的选择,均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仪器操作,视野比较开阔。b、点位附近没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在400米之外;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均大于200米。c、点位附近没有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避开了大面积的水域。d、交通方便,地面基础稳固,易于点的保存。(3)GPS点的埋设位于高大建筑物顶部的GPS点采取了现场浇灌混凝土,式样采取规程附图B.O.6的样式。上标石面为20cm20cm,下标石面为30cm30cm,高15cm,在浇灌时,先把顶面打毛,并打入水泥钉固定,使标石与建筑物顶面连接牢固。位于地面或松软坡地的GPS点,埋设了柱石和

7、盘石,其埋设的式样依据规程B.O.3。柱石上表面20cm20cm,底面40cm40cm,高40cm,盘石为40cm40cm,高15cm。在埋设的时候,使用了仪器对中法使上、下标石的标志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偏差均不大于2mm, 上标石面距地面都在20cm-30cm的高度,并在柱石和盘石之间填充了20cm厚的碎石。所有GPS点均按规程附录A在现场绘出了GPS点点之记,所有的GPS点的埋设都符合规程要求。E级GPS点编号为EG后缀自然数1n,如“EG1EGn”。(4)GPS网的外业观测外业观测是GPS网测量的重要环节,所采集的数据是内业处理、平差计算和推算GPS点成果的依据。a、外业观测时统一采用

8、了世界协调时(UTC),与北京时(BJT)的关系为:UTC=BJT-8h。现在已有24颗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地面上全天都可同时接收到4颗以上的卫星信号,在外业观测的时段,我们在施工中根据需要进行了灵活的安排。b、外业数据采集技术指标按下表执行:项目/级别E级卫星高度角15有效观测卫星数4时段中任一卫星有效观测时间(mim)15时间长度(mim)40数据采样间隔(S)1560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10c、E级GPS的观测采用了4台套美国Trimle5700型GPS接收机进行观测,其标称精度为(3mm+2ppm)。外业观测严格遵守了规定时间,同步接收同一组卫星。天线安置在标志中心的垂

9、线方向上,直接对中,在寻常钢标下观测的时候,天线支架架的比较低,但没有低于0.5米。观测时,天线的圆水准器泡居中,使天线盘上的标志线指向了北方,其定向误差没有大于5。在启动的时候,电源电缆和天线等各项联接无误。作业员在测站上详细填写了测站记录,包括测站名、编号、作业员姓名、开始和结束信号接收时间、测站近似位置、天线高和每20分钟一组GPS卫星星历参数等。天线高度在观测的前后各量取了一次,读至0.001米,两次量高之差没有大于3mm,取中数后作为了天线高。观测员在作业期间监守测站,防止仪器受震动和被移动,防止人和其它物体靠近天线,遮挡卫星信号。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在接收机旁没有使用对讲机。 外业

10、观测记录都在现场按作业顺序完成了各项记录要求。外业观测原始数据、文件在传入计算机后,及时进行了备份,存储介质保存在了防水、防电、防磁的地方。存储介质外面帖制了标签,注明文件名、测区网名、时段序号和采集日期。(5)GPS网的精度要求相邻点精度按下式衡量: 式中: GPS网标准差 (mm)e 固定误差 (mm)p 比例误差 (ppm)s 相邻点间距离(km)(6)GPS外业数据检核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对观测质量进行了评定,成果完全符合规程和设计书要求,观测数据真实可靠。a、同步环观测边环线坐标闭合差按下列要求执行:Wx、Wy、Wz 相应等级规定的GPS网标准差(按平均边长计算)外业数据处理后对各时

11、段同步环进行检验,全网共28个同步环,环线坐标增量闭合差最大为2.8cm,小于限差要求,相对精度最大为3.540ppm,因此仪器的性能较稳定。b、异步观测边环线坐标增量闭合差应满足:Wx、Wy、Wz n 闭合环中的边数相应等级规定的GPS网标准差(按平均边长计算)由若干个最小独立观测边组成的闭合环为异步环,全网共49个异步环,环线坐标增量闭合差最大为2.36cm,小于限差要求,相对精度最大为3.143ppm,满足规范要求。c、重复基线边的检核全网中共有重复观测边7条,最大互差为1.1cm,小于限差要求。(7)GPS数据处理采用美国天宝公司的TGO平差软件。外业数据经过了全面检查后,进行编辑,整

12、理,以独立基线向量观测值组成E级GPS网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GPS点WGS84系中的空间三维坐标;然后与地面控制点联接,输入“黄罗尖” 、“稠楼”坐标,求算出1954年北京坐标系坐标。平差结果:点位中误差最大为0.4cm, 最弱边相对精度为1/44.5万, 符合规程要求。3一、二级导线测量1、一级导线布设起闭于E级GPS点,主要沿永佳大道、黄山路、文峰路、205国道等主要道路布设。图形可布设为单导线、单结点或结点网形式,以便有利于低级导线的布设。测区共布设了由84个待定点组成的一级导线网。(2)二级导线布设起闭于GPS点及一级导线点,主要是对一级导线网的进一步加密,以利于图根导线的布设。测区共

13、布设了由23个待定点组成的二级导线网。(3)一、二级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点位中误差(cm)J2J6一级3.630015524101/140005二级2.420015813161/100005说明:1.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2.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3.当导线平均边长比较短,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应适当提高测角精度。(4)一级导线的编号按罗马字母“I”为字轨,后缀自然数顺序排列

14、,如“I1、I2In”;二级导线的编号以罗马字母“II”为字轨,后缀自然数顺序排列,如“II1、II2IIn”。(5)一、二级导线点在松软地面埋设上标石面12cm12cm,下标石面20cm20cm,高60c1m的混凝土桩,上标石面露出地面35 cm;位于水泥路面或沥青路面的点用钢钉,并用红漆涂描。按照规范要求所有一、二级导线点均在现场绘制了点之记,标注二个以上方位物距离,并在地面或附近构筑物上红漆书写了点号,画箭头指示了方位。(6)一、二级导线测量使用测距精度(5mm+3ppm)全站仪施测,一、二级导线水平角二测回测定,距离二测回测定在测站一端记入气象数据。边长二测回各次读数较差均不大于15m

15、m,测回间较差也不大于15mm。野外观测手簿经200%内业检查,各项限差均符合规范要求。水平角按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依城建规范执行,距离归化至参考椭球面上,最终投影至高斯平面上。(7)一、二级导线的计算采用全站仪观测的数据,采用清华山维智能图文网平差软件,在微机上进行平差计算。在进行平差计算前,所输入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均经过检核。平差结果:一级导线测角中误差最大为3.67秒,方位角闭合差均符合限差要求;最大点位中误差为2.76c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大为1/31958。二级导线测角中误差最大为2.07秒,方位角闭合差均符合限差要求;最大点位中误差为1.87cm;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大为1/27854。(详见一、二级导线精度统计表)。(8)仪器加常数、乘常数及气象改正等有关数据在观测前输入了仪器,直接测定平距,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