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90845443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 课程名称: 发展经济学 专业名称: 理论经济学 年级学号: 2015112203 姓 名: 申洪根 任课教师: 袁涌波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摘要:目前,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并且面临着“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低端、资源环境紧约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中国还受到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等国际环境的威胁,加快国内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因此,中国应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

2、念,秉承“优质、高端、独特、新颖”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并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紧抓革新的先机,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中国 工业化 发展现阶段,中国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从工业增长速度变化、工业需求侧变化、工业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变化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正走向一个速度放缓、需求转变、结构优化的“新常态”。1随着“互联网+”与“智能化”的蓬勃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不断加强,并且呈现出深入融合的趋势。自改革开

3、放30多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并且国内产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段黄金30年的时间里,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工业体系进一步深化、工业规模不断增加。然而,在新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势,未来的新兴工业化之路也将遭受诸多的挑战。201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14,该报告指出我国当前必须高度重视的三大挑战分别是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工业革命。因此,仔细分析现阶段中国工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深入探究欧美新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对中国未来的工业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中国工业

4、化的发展现状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在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中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8%,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2%,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20.3%,生物药品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3%,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2.4%,电子器件制造行业年均增长12.3%,新兴产业呈现出极为强劲的发展态势。但是,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仍占有较大的比重,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零增长或负增长。此外,国内的制造业层次大多处于国际低端,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整个

5、行业的创新能力偏低,金融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持严重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突出,这些都对中国的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产生了不利影响,并严重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以及现代化工业的实现。因此,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除过剩产能,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促进两化融合,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工业互联网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当前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2、 当前中国工业化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与挑战(一)“中国制造”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 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总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中国所制造出来的

6、大部分产品仍然是中间产品和组装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利润微薄。同时,国外还对中国制造产品实施“反倾销”,这更加剧了中国工业制造的窘境。2016年5月,中国工程院发布了2015年度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该报告指出,从制造强国分项指数构成看,中国的规模发展指数占综合指数的比重,2012-2014年分别为47.97%、49.74%、51.08%,在综合指数2013和2014年的增长中分别占比85%和105%,这表明规模发展仍是当前支撑我国制造强国进程的主要因素。但是与较规模发展指数相比,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以及持续发展三项指数占比均不高,基本在15%左右,由此可以看出

7、,与美、德、日等制造强国相比较,我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来看,中国的大部分产业都是呈现出“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格局,即产业价值链前端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研发设计、品牌建设、创新服务和产业价值链后端的营销管理、渠道构建、售后服务等都是在国外,而低附加值与低技术含量的加工组装的中间环节才是在国内。因此,中国的大部分产业都处于世界产业链体系的低端,位于微笑曲线的底部。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的国家,一般都缺乏市场的主导权、话语权和定价权,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承受的市场风险较大,所获利润十分微小,这些都不利于国家工业化的健康、成熟发展。(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某些重要领

8、域的工业技术过度依赖国外虽然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在过去的30多年里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从整体来看,国内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是偏低,特别是原创性的技术开发能力十分薄弱,工业化的许多关键技术都要极度依赖国外,甚至某些高新技术产品需要100%进口。例如,发电机、精密机床仪器、集成电路、高端汽车零配件、飞机及其他航空器、高新机电产品等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这对于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约束和阻碍。2016年1月,彭博社(Bloomberg)发布了2016彭博创新指数。见图1图 1 :2016 彭 博 创 新 指 数 数据来源:彭博社官网 通过该图表可以看出,排在前5的国家分别是韩国、德国、瑞典、

9、日本和瑞士,美国排名第8,而中国排名仅为21。韩国在制造附加值、高等教育效率(高等教育注册人数、理工科毕业生集中度)这两个指标上均排名第1,在研发密度、高科技企业密度方面排名第2,专利活动排名第6,只是生产力方面排名略低,为第39。此外,中国排名靠前的是高科技公司密度(第3),专利活动(第6),但在研发密度、制造附加值方面上排名仅仅是第16,拖后腿的主要是生产力(排名第40)、高等教育(全球排名第50)、研究人员集中度(全球排名第46)。虽然我国专利数量庞大,但令人尴尬的是,我国高质量的专利技术并不多,总体的创新层次水平仍然是偏低的。(3) 金融行业缺乏对工业化发展的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

10、所所长王国刚指出,按照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金融业产生与发展应以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为基础,然而由于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业的发展比较超前。2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错位脱离为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敲响了警钟。首先,中国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放贷给了大型国有企业,甚至导致了许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普通的民营工业企业对于融资和借贷则比较困难,其规模发展受到限制。其次,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产生了性质错配,本来具有更高融资效率、更低融资成本的股权资本应该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限制,债务性资金是现阶段企业融资的主要来源,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增

11、加了更多风险负担。再次,金融行业的投机倾向较强,大量闲散资金纷纷流向金融市场,许多资金被少部分投机者掌控,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实体经济因缺乏有效流通的资金而出现衰退现象,不利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第四,金融行业存在产品错配现象,市场化的金融产品应该是整个金融市场的主导,然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以机构产品为主导。例如存贷款、理财产品等都是金融机构、银行所提供的,并非是金融市场的产品。第五,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的长期贷款,而目前众多的国内工业企业则是缺乏足够的低利率的长期贷款来源。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利率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对于的企业审核标准与选择要求则是非常严格,且往往不是一次性付清,从而容易给企

12、业带来极高的会计成本与债务风险。第六,中国资本市场的部分职能被货币市场所取代,而金融机构则是控制着进入货币市场的通道,货币超发带来了巨大的通胀,工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四)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16年6月,瑞银发布报告称,2015年中国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分别为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铝、造船,其总负债达到10万亿元,其中8.7万亿为债务,而其余部分为应付账款。而煤炭和钢铁行业总计未偿付债务则达到7万亿元,其中4万亿为银行贷款,其余部分为债券和影子银行信贷,坏账率达到25%30%。依照国际经验来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债务以这种节奏膨胀,通常就会面临重大的资产市场调整、债务违约以及银行

13、体系问题,甚至是货币危机。由此可见,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峻,并且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与复杂性,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和“体制性产能过剩”两大特征,治理难度相当大。此外,我国的产能利用率相对偏低,这是产能过剩的直接体现。欧美国家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至83%区间属于产需合理配比。我国目前的平均产能利用率水平为78.7%,与合理区间差距不大,但是有不少行业的产能利用状况实则堪忧。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有19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都在79%以下,有7个产业产能利用率还在70%以下,只有2个接近79%。由于产能利用率持续降低,产能过剩

14、的范围逐步扩展到战略性新兴行业,这对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五)产业结构不合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我国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0%、40.5%、50.5%。据2014年世界银行各国GDP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显示,美国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45%、20.50%、78.05%;德国三次产业比重分别是0.75%、30.69%、68.56%;日本则分别是1.21%、26.21%、72.58%;而英国三次产业比重则分别为0.61%、19.76%、79.63%。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重化工业,现

15、代农业、生产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弱,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同时,在工业结构中,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比重相对较高,产能过剩严重,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占制造业大头的原材料型、高能耗型产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服务业结构中,传统服务业所占份额较大,而现代性的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则是相对滞后。例如,科技服务、研发设计、品牌建设、营销管理、金融服务、渠道建设等方面都只是处在一个不高的水平。在农业结构中,传统农业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则比较滞后,与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农产品深加工、绿色有机生产基地、食品检测和监管体制等建设都远远落后于现代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偏低。(六)面临国际环境的巨大压力与挑战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崭新的阶段,两化融合的趋势也进一步增强。面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国际上掀起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狂潮。德国凭借自身高端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