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0771177 上传时间:2019-06-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采地质说明书模板-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质基础工作培训教案之三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格式及编制要求撰稿人:袁凌晖、王超伟2011年7月一、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文字部分格式及编制要求郑煤集团公司(可打印)矿(可打印)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 编 制 单 位 (可打印) 编 制 (必须手签) 审 核 (必须手签) 部 长 (必须手签) 总 工 程 师 (必须手签) 接到通知书时间 提 交 时 间 (贯通后5天内提交) 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概况煤层名称水平名称采区名称工作面名称地面标高(m)最小最大值工作面标高(m)最小最大值地面位置说明回采影响范围内村庄,主要建筑、构筑物,河流等水体的分布情况井下位置及 四 邻采掘情况回采对地面设施影响说明

2、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情况及采取措施情况走向长(m)最小-最大值平均值倾斜长(m)最小-最大值平均值平面积(m2)煤层情况煤(矿)层总厚(m)最小-最大值平均值煤层结构煤层倾角最小-最大值平均值可采指数变异指数(%)稳定程度说明煤层的物理性质、结构及赋存情况。若区内煤层厚度具有规律性变化时,则对其赋存规律进行描述;若无规律性变化,则需说明厚煤区、薄(无)煤带的分布情况。煤质情况W(%)A(%)V(%)QDTg(卡/克)FC(%)S(%)Y工业牌号说明影响煤质的主要因素。比如原生煤层本身灰分就大或煤层发育夹矸;过构造造成大范围打顶、打底;过老巷、老空;过薄(无)煤带等时会增加外在灰分。若工作面受水

3、影响较大时会增加外在水分。煤层顶底板情况顶板名称岩石名称厚度(m)岩性特征老顶最小-最大值平均值根据区内或相邻钻孔柱状图资料描述该岩层的岩性组合和岩性特征。对受滑动构造影响区域该栏应为滑动构造顶板。如:告成矿。直接顶最小-最大值平均值对受滑动构造影响区域该栏应为保留的原生顶板顶板。直接底最小-最大值平均值一般情况下包括二1煤底到L8灰岩之间的泥岩、砂质泥岩、砂岩及L9灰岩等岩层。对于振兴二矿等二1煤底到L8灰岩之间岩层较厚的矿井,可统计到煤底到下部稳定的砂岩之间的岩层。老底最小-最大值平均值一般情况下为L8灰岩。对于振兴二矿等二1煤底到L8灰岩之间岩层较厚的矿井,可为煤底下部发育稳定的砂岩层位

4、。对于富堡矿等煤层底板受到滑动构造影响的矿井,可为L4灰岩。地质构造情况构造分析:根据工作面实际揭露资料对区内构造发育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工作面整体构造形态、构造复杂程度,煤层底板倾角变化情况;顶底板是否受滑动构造影响,顶底板起伏变化情况;断层、褶曲发育情况。断层名称走向倾向倾角性质落差(m)对回采影响程度一般为打顶、打底或丢底煤。若断层位于工作面外,则该栏写为:位于工作面外,对回采无影响。褶曲名称性质轴向两翼煤底板产状对回采影响程度水文地质情况及防治水措施水文地质情况:1、顶板水:根据相邻工作面实际采掘揭露情况和本工作面掘进揭露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水文情况,分析、说明该区顶板含水层的岩性、富水性

5、,涌水、淋水情况,已经采取的探查、疏放等防治水措施,预测对工作面回采影响程度、涌水量。2、底板水:根据相邻工作面实际采掘揭露情况和本工作面掘进揭露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水文情况,分析、说明该区底板含水层的岩性、富水性,涌水情况,物探低阻异常区分布情况、已经采取的底板加固、底板水疏放等防治水措施情况。预测底板水对工作面回采影响程度、涌水量。若工作面回采受到奥灰、寒灰及L1-4灰岩水影响时,还要说明含水层的水压、隔水层厚度,计算突水系数。3断层水:说明断层的位置、落差、导(含)水性,已经采取的探查、加固措施或防隔水煤柱留设情况。4、老空水:说明老空区、老巷的位置、积水情况,已经采取的探查、疏放措施或防

6、隔水煤柱留设情况。5、钻孔水:说明工作面内和相邻钻孔的位置、终孔层位、封闭质量,已经采取的探查和重新封闭措施情况,评价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程度。6、若工作面上方存在地表水体、冲积层或煤层埋藏较浅时,还要分析、说明地表水、冲积层水对工作面回采影响程度,已经采取的防治水措施。防治水措施:1、铺底、滚底措施,十字头、交叉点联锁加固措施等;2、防排水措施(即水路、水煤管理措施):包括水槽的铺设、维护,排水阵地建立和管理,沉淀池的施工和清淤等。3、针对上述各水害类型制定的专项防治水措施。最大涌水量(m3/h)正常涌水量(m3/h)影响回采的其它地质情况瓦斯根据通风部门提供资料,说明工作面回采煤层的相对瓦斯

7、涌出量和绝对瓦斯涌出量,评价瓦斯等级。煤尘煤的自燃地温地压普氏硬度(f)煤层类矸直接顶直接底 储 量计算块段号走向长(m)(游标值)倾斜长(m)(常数)斜面积(m2)煤厚(m)容重(t/m3)工 业储 量(t)回采率(%)可采储量(t)问题及建议针对顶板管理、瓦斯管理、防治水等安全隐患以及煤质管理、资源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比如:1、针对断层要制定专项过断层措施;2、针对大倾角地段,要加强工程质量管理。3、针对滑动构造顶板,过空过巷、过断层要加强顶板管理,防止顶板事故发生。4、针对厚煤区要加强瓦斯治理和通风管理,防止瓦斯事故发生。5、针对存在水害隐患的情况,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治水措施

8、。6、针对滑动构造顶板,过空过巷、过薄(无)煤带、过断层要加强煤质管理。7、针对掘进时丢底煤地段要提前采取落巷措施,尽量沿底回采,针对厚煤区要放净顶煤,提高资源回收率。附图1、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1:10001:20002、工作面上、下副巷及切巷实测地质剖面图 1:2001:5003、工作面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综合柱状图 1:2001:500二、煤层稳定性的评价薄煤层以可采性指数(Km)为主,煤厚变异系数()为辅;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层以煤厚变异系数为主,可采性指数为辅。详见下表。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分煤层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主要指标辅助指标主要指标

9、辅助指标主要指标辅助指标薄煤层Km0.9525%0.95Km0.8025%Km0.6035%55%Km55%厚和中厚煤层25%Km0.9525%Km0.8040%Km0.6565%Km0.65特厚煤层30%Km0.9530%Km0.8550%Km0.7075%Km0.70煤层稳定性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1、煤层的可采性指数 式中,n工作面内参与煤厚评价的的见煤点总数(要求分布均一,有代表性); n其中煤厚大于或等于可采厚度的见煤点数。2、煤层厚度变异系数 式中,每个见煤点的实测厚度;工作面的平均煤厚; n参与评价的见煤点数; S均方差值。三、附图编制要求和注意事项:1、回采地质所明书附图包括有:

10、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综合柱状图、上下付巷实测地质剖面图、切巷实测地质剖面图以及其他中联巷或迁巷实测地质剖面图等。附图可将上述图种绘制到同一张图上,但要做到布局合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幅。责任栏尺寸为:长宽=14cm7.5cm,其中图名一栏宽3.5cm。主要内容包括:图名、编制(或制图)、审核、科长、总工程师、比例尺、资料来源、日期等。图纸不分副时,图名应为郑煤集团矿工作面回采地质图;图纸分副时,图名应为郑煤集团矿工作面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和郑煤集团矿工作面实测地质剖面图。(矿名也可以为:新郑煤电公司、郑州煤电矿)。责任栏中的签名必须为手写签名,严禁打印。日期应与说明书相对照。如

11、下图(示意图):郑煤集团矿工作面回采地质图编 制比例尺平面图1:1000审 核剖面图1:500科 长柱状图1:200总工程师资料来源本 矿矿 长日 期郑煤集团矿工作面平面(或实测地质剖面)图编 制比例尺1:1000审 核资料来源本 矿科 长日 期总工程师图 号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比例尺为1:2000、1:1000,图面范围一般为工作面外轮廓外推60100m。主要内容包括:坐标网、指北针(可采用简易指北针符号,正方格网可不标注)、煤柱、村庄、铁路、公路、地表水体。实际施工的巷道、回采工作面,钻孔,测点,煤层底板等高线、断层、褶曲及薄(无)煤带,掘进时的探煤厚点及全煤厚值,掘进时揭露的较大出水点、

12、顶板淋水范围,设计停采线等。若资源储量需分段计算时,需划分储量块段,并分段计算储量;不分段计算储量时,不需要标注块段边界符号。3、实测地质剖面图比例尺为1:500、1:200,主要内容包括:图名、比例尺、高程线及注记、巷道方位、测点及标高、相交或立交巷道及其名称(包括设计和已经施工的)、探煤厚点资料(包括顶煤、全煤厚、底煤)、实际揭露的断层等。特殊地点要附小断面图。需要注意事项:要严格做到平剖对照。煤层顶底板要采用圆滑实曲线,其中未见顶或底的探煤点附近的顶底板线采用短虚线。断层要标示出断层名称、产状、实际揭露落差以及上下盘相对位移方向。充填顶底煤时,颜色可采用浅灰色,以便于其他文字注记的标注。出现打顶、打底现象填充岩性符号时,岩性符号要与煤层顶底板线相平行,其中采空区内的垮落顶板符号采用散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