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上传人:【**** 文档编号:89532808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389.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2018届高三第九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重三中北重三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九次调研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九次调研 语文试题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 2.考生应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3434 分)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 3 小题,共 9 分) 造纸术的起源在历史上有着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以后汉书为代表,认为蔡伦 发明了造纸术,发明年代为东汉元兴元年(公元 105 年)。这种说法的支持者众多,甚 至被纳入历史课本。而唐宋时期的部分学者则持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西汉初期

2、已经有 纸,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良者而非发明者。如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汉兴,有纸代 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两种观点各有支持者,长期以来争论不休。近年来考古 发掘出土了西汉的纸张,如陕西西安东郊出土的灞桥纸和扶风县出土的中颜纸、甘肃悬 泉置遗址出土的悬泉纸等,似乎为第二种观点提供了支持,成为西汉有纸的有力证据。 但也有学者对此有质疑,其根本原因是对“纸”的定义不同:一些学者认为出土的 西汉纸多数质地粗糙、厚度不均,纸面还能看到麻筋,上面大多也没有字,而纸张作为 书写载体,需要满足一定的质量要求,因此这些质地粗糙,很可能不是作为记载工具的 “麻片”,并不能称为“纸”。但是支持者则认为,该纸只是

3、制作粗糙,没有蔡伦纸精 细。正是由于定义的差异,争论进入长期对峙状态。 面对这一疑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李晓岑等学者另辟蹊径,运用传统工艺调研 和科学手段分析方法,发现了西汉纸与当下仍然存在的少数民族纸之间的传承关系,从 而提出西汉纸是中国古纸,蔡伦并非造纸术发明者,而是改进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此 次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得到广泛认同。 李晓岑长期对云南、新疆、西藏、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工艺进行调查研究, 他发现,这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比较原始的造纸术。这种造纸术在原料处理、工序等方 面有别于我国传统上“主流”的造纸工艺,即蔡伦留下的造纸工艺抄纸法。最明显 的区别是这种造纸方法采用固定的纸帘

4、,纸浆被一点点浇到纸帘上,然后直接在纸帘上 晾干,而不是像抄纸法那样将纸浆和纸药加入槽中,再用活动式纸帘一张张抄起来进行 压榨、上墙烘干。因而,少数民族地区的“浇纸法”造的纸比较厚,帘纹不明显,纤维 分布也不像抄纸法造的纸张那样有一定的方向性。 近年来,随着扫描电子显微镜、纸张纤维分析仪等科学仪器的介入,学者们对出土 的西汉纸进行了科学分析,发现西汉纸较厚,原料为麻纤维,有些纸张甚至经过了简单 加工,竟然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仍保留的质地粗糙、厚度较厚的纸张有相似之处。于是 李晓岑提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术是非蔡伦系的浇纸法造纸术的“继承者”,西汉出 土的放马滩纸等正是用这种方法制造出来的,因此是

5、纸无疑。他还发现,有的西汉纸经 过了加工,例如在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悬泉纸时发现了淀粉颗粒,表明该纸经过淀粉加 工,这也让我们对早期纸张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为造纸术在西汉已经出现提供了有 力证据。 同时,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造纸术的传播研究也涌现出新成果: 中国古代造纸术分两波向外传播:最早向外传播的是浇纸法,从中原地区传播到甘肃、 新疆、云南,甚至东南亚和印巴次大陆等地区,而抄纸法是中国造纸术外传的第二波。 (摘编自蔡伦发明造纸术?科技揭示答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唐宋时期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纸张不是蔡伦发明的,西汉初期已有,近年来有更多

6、人倾向 于这个观点。 B.西汉纸与蔡伦纸相比,制作工艺不同,所以纸张质地非常粗糙,厚度也不均匀,帘纹很浅。 C.少数民族地区用“浇纸法”造的纸还在使用,西汉墓出土的“纸”和其制造方法相同, 所以可称为“纸” D.根据考古发现、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和印巴次大陆的只有使用“浇 纸法”的造纸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指出了关于造纸术的起源的两种说法,而并没有说明到底应以哪种为准。 B.文章中主要用李晓岑教授对于纸的研究的一些成果证明了西汉时期就有纸张的观点。 C.文章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造纸纸工艺,又介绍了西汉纸的纸张成分,找到了二者

7、间 的关系。 D.文章呈现总分总结构,开头两段提出问题,中间两段分析问题,最后确定纸张出现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有人质疑“纸”的定义,灞桥纸、中颜纸、悬泉纸的出土就可证明西汉有纸了。 B.如果没有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科学仪器的出现,就无法证明少数民族造纸术传承自古法。 C.出土的西汉纸张被发现有淀粉颗粒,这说明西汉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加工纸张了。 D.从对造纸术起源的探寻过程来看,科技的发展可能会解开许多历史考古存在的谜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515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4-6 题。 唢呐王 刘靖安 在桠村,唢呐吹得好的人,就数李三毛和王吹吹。李三毛出道早,全村人都叫他唢 呐王。按辈份,王吹吹是李三毛的徒孙,但这个徒孙却有点“大逆不道”。他放话说, 当唢呐王可以,赢了我再说。 机会终于来了。张铁匠死了娘,请王吹吹去闹丧,和他搭档的刚好是李三毛。桠村 吹唢呐一般是两人合奏,互相补充,互相应和,这样吹出的声音才好听。两人合吹了一 曲,引出了一片唏嘘声。王吹吹得意洋洋地扬起头看天,斜也不斜李三毛一眼。 天上,笼一层黑云,像要下雨的样子。王吹吹就看着那层黑云,慢悠悠地说,你敢 不敢比,比谁能把雨吹下来?! 李三毛一怔,望了望天,沉思了一会,说,好吧,谁先?王吹吹又看了

9、看天,那云 比先前更黑了,黑得像要掉下来。雨马上就要下了,不能让他抢了先机。王吹吹有了主 意,笑着说,你是前辈,让我先来吧。王吹吹把“前辈”两个字说得很重。李三毛不介 意,大度地说,好,你先!王吹吹吸气、鼓腮一曲哭丧调,徐徐吹了出来。喇叭对 着黑云,黑云开始慢慢翻卷。王吹吹哭了,看热闹的人哭了,但雨却没掉下来。泪眼朦 胧中,王吹吹看见李三毛抹了把眼睛,手里的唢呐对准了黑云。李三毛吹的是同一首曲 子。一曲没吹完,在场的人全都不能自已,众皆号淘大哭。天上的黑云翻得更快了,一 团更大的黑云罩上了头顶。黑云终于掉下来了,变成了哗啦啦的雨,像人们哗哗的泪。 李三毛赢了,但王吹吹心服口不服,说要找时间再比

10、比,谁赢了,才是真正的唢呐 王。 不比了,我把它让给你吧!李三毛说。 让给我?你这是臊我脸哩。王吹吹甩下这话,不管张铁匠如何挽留,自顾自收了家 伙,回家了。 以后,村里人只能闻其唢呐声,很少见到王吹吹其人了,有时一连十来天也不见他 的人影儿。他这是在苦练绝技哩。村里人说。李三毛呢,处变不惊,该干啥还干啥。请 他的人,排队成了长队。他经常是走了东家,去西家,很少落屋。这天中午,李三毛从 桐村闹丧回来,渴了,环顾四周,没处有水喝。于是,他对不远处一丛杂草说,把水拿 来我喝点吧!过了一会,一个人从中走了出来,竟是王吹吹。王吹吹手里拿着一瓶矿泉 水。李三毛喝了水,盯着王吹吹的脸,问,跟了我这么多天,有

11、收获了?吹给我听听? 王吹吹却扬了扬了头,说,谁跟你了?我也是路过这儿。李三毛知道王吹吹一向傲气, 即使是偷艺,也不会承认的。李三毛转移话题,问,还比吗?当然比!王吹吹挺着胸, 脱口而出。好吧,你赢了我,我才高兴哩,李三毛笑着说,你还是跟在后面,小心别让 人发现了。说完,他快走了几大步,甩下了王吹吹。 没过多久,大槐的婚期到了。他经不住怂恿,有意请了李三毛和王吹吹。大家都等 着看好戏哩。 快比吧,今天,你们谁赢了,谁就是唢呐王。 刚扯开场子,村里人里三层外三层就围了过来,大喊大叫。 今天,我们比吹流行歌曲,看谁吹得多,吹得好。王吹吹高声说。 好!李三毛手心揉搓着下巴上的胡茬子,低声应战。 这次

12、,你先来!王吹吹说。 李三毛也不推辞,吹了一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吹完,人们鼓掌叫好。王吹吹吹 的是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吹完,也赢得一片叫好声。就这样,二人一言不发,你吹 完了,我接上;我吹完了,你接上。大槐院子里满是树,像一片绿云,云朵里,鸟儿飞 来了,叽叽喳喳地应和。 天,渐渐黑了。灯光,亮起来了。 王吹吹和李三毛还在吹。 声音,渐渐低了下去。二人的嘴肿了,没力气了。吹到半夜,李三毛接不上了,他 含着唢呐,吸不进气。一吸,嘴就痛。还吹吗?李三毛歪着嘴问,吹!王吹吹吐出这个 字,使出吃奶的力气又吹上了。可是,他只吹到一半,就瘫在了地上。看王吹吹倒地, 李三毛打起精神,一曲吹完,也像散了架,瘫了下去

13、。 李三毛多吹半首,又赢了。 毕竟,李三毛上了年纪,经这一折磨,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他就死了。出殡那天, 王吹吹披麻戴孝,把李三毛送到了坟地。 第二天,有人说,在李三毛的坟地里,唢呐寂寞地响了一个晚上。一些人不信,就 跑去找王吹吹,想问个明白。家里没有,他们就去了坟地。果然,王吹吹坐在地上,一 根手指上,全是凝固的血块。嘴里的唢呐,杵在地上,吹出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嘘 嘘”声。他的嘴,已经肿成了香肠。 坟前的石碑上,写着三个血字:唢呐王。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吹吹对前辈李三毛先是不服气,继而是偷师,最后为逝去的李三毛吹唢呐祭奠,这 一系列的变化

14、反映了他对李三毛认识的改变。 B在张铁匠家闹丧时,二人首先一曲合奏,引来众人唏嘘,也表现了大家意识到王吹吹 的技艺确实不如李三毛好。 C王吹吹不屑于李三毛把“唢呐王”的名号让给自己,而是一定要比赛定输贏,这表现 他虽然重名,但也不是一味追求虚名。 D小说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李三毛“唢呐王”的形象特点。或是李王二人的对比, 或是王吹吹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 5小说在叙述王吹吹和李三毛的两次比试时,都出现了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 文对此加以分析。(6 分) 6请结合全文,分析李三毛作为“唢呐王”的特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5、。 材料一: 2017 年 5 月 10 日,位于我国南海的神狐海域,蓝鲸 1 号钻井平台上一束橙色火焰 喷薄而出,标志着中国“可燃冰”试采成功! 深海“可燃冰”开采,是一个全新领域,美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也尚未攻克。 此番“试剑”神狐深海,领跑“可燃冰”开采的总包方是中国海洋工程公司,他们完成 了从 100 米浅海向 1300 米深海进军的大跨越,实现了从常规油气到“可燃冰”全新领域 作业的大突破,创造了“可燃冰”试采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铁人王进喜攻坚克难的精神融入石油人血液。总经 理刘圣志认为,惟有创新,方能为深海领域的“可燃冰”开采杀出一条路!泥质粉

16、砂岩 储层中的“可燃冰”开采,如同在“泥巴层里取气”,他们在无数次求解世界难题中寻 到“最优”路径,通过 60 天连续试采,验证了防砂思路的科学性和防砂工艺的有效性。 海洋工程公司组建了一支近 800 人的攻关团队,主力大多是 80 后。公司让年轻人大胆地 练、铆劲儿地闯,一批深水石油人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历练。 (新浪网找寻深海中的“可燃冰”密 码) 材料二:我国各类能源可能储量对比图 图:我国可燃冰开发时间表 (数据来源:人民日报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 心) 材料三: 2017 年 7 月 29 日,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海上作业,我国 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可燃冰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 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9 月 16 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中 国能源研究会 2017 年会”上做演讲时表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规模、效益开发任重而 道远。他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采了 31 万方气,但我判断,只有一部分 是水合物,还有相当多的是游离气。天然气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