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神经系统4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88681125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6.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章 神经系统4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九章 神经系统4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九章 神经系统4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九章 神经系统4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九章 神经系统4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神经系统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章 神经系统4(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节 传导通路,Pathways of the Nervous System,将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至脑的神经通路,称为感觉传导路或上行传导路。 将脑至效应器的神经通路,称为运动传导路或下行传导路。,一 感觉传导通路Sensory Pathways,(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感觉是指肌腱、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又称深感觉。 包括意识性本体觉和非意识性本体觉。,1.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感受器,肌、肌腱、骨膜、关节,皮肤的精细触觉,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 薄、楔束,(中枢突)经脊髓后索,薄、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内侧丘

2、系交叉 内侧丘系,经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及其表现:,脊髓内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的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和皮肤精细触觉障碍。,对侧半身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和皮肤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交叉以上一侧损伤:,(二)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感受器,肌肌腱骨膜关节,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胸核、腰骶膨大(C8-L2)(躯干和下肢),颈膨大(上肢和颈部),第2级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前束,经小脑下、上脚,旧小脑皮质,(二)浅感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觉、温觉和粗触觉),1.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

3、传导通路,感受器,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后根,中枢突,皮肤,(、层),第2级神经元,白质前连合交叉,上升1节,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 脊髓 丘脑前束(粗触觉压觉),经延髓、脑桥、中脑,腹后外侧核,第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及表现:,脊髓丘脑束一侧损伤:,受损平面下12节段以下的对侧皮肤出现痛、温度觉减弱或消失,触觉无影响。,感受器,皮肤,粘膜,三叉神经,(周围突),三叉神经节,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第2级神经元,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三

4、叉丘系,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及表现:,交叉以上受损,对侧头面部浅感觉发生障碍;,交叉以下受损,同侧头面部浅感觉发生障碍。,感受器,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双极细胞,第1级神经元,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视神经.视交叉.视束,鼻侧纤维交叉、颞侧不交叉,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视辐射,经内囊后肢,距状沟两侧皮质,(三)视觉传导通路:,损伤及表现:,一侧视神经损伤:同侧全盲,视交叉中间部的交叉纤维损伤:双眼视野颞侧半偏盲,一侧视束、外侧膝状、视辐射、视区皮质损伤: 引起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偏盲,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

5、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损伤及表现:,视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附瞳孔对光反射:,二、运动传导路 Motor Pathways,(一)锥体系 Pyramidal System,1. 皮质脊髓束 :,起于中央前回上、中部和中央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经内囊后肢、中脑大脑脚、脑桥至延髓的锥体,在锥体下部,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对侧脊髓外侧索下行,形成皮质脊髓侧束。行于脊髓外侧索终止于脊髓前角,支配四肢肌,未交叉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为皮质脊

6、髓前束,终止于对侧前角,支配躯干肌,2.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 Tract :,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下行经内囊膝部下降至脑干,发出纤维陆续接止于脑神经躯体运动核。,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大部分纤维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支配双侧眼外肌、咀嚼肌、面部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小部分交叉到对侧,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的面下部肌、舌肌。,上、下运动神经元(Upper,Lower Motor Neurons),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指(直接支配骨骼肌的)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核上瘫) 损

7、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中枢性瘫、痉挛性瘫),即随意运动障碍,肌张力增高、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腱反射亢进,瘫痪的肌肉呈痉挛状态。 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上、下运动神经元(Upper,Lower Motor Neurons),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指(直接支配骨骼肌的)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的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核下瘫) 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软瘫(周围性瘫、弛缓性瘫),即肌张力降低,浅、深反射消失、肌萎缩、病理反射阴性; 一侧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病灶侧全部面肌瘫痪; 一侧舌下神经核或舌下神经

8、受损时,病灶侧全部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二)锥体外系 Extrapyramidal System,1.组成:,大脑皮质、基底神经核、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等。,2.特点:,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锥体系与锥体外系互相配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3.锥体外系受损可出现随意运动共济失调、震颤麻痹、舞蹈病、不能精细运动等 黑质损伤震颤麻痹 纹状体病变舞蹈病,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第五节 自 主 神 经 系 统 Visceral Nervous System,自主神经系

9、统,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分布至内脏、心血管、腺体,周围部,脊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脑干:孤束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及心血管、呼吸运动调节中枢,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中枢部,内脏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内脏运动神经,躯体运动神经,1. 支配的器官,平滑肌、心肌、腺体,骨骼肌,4.所含纤维成分,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纤维,只有一种,2.所含神经元数目,2个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后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后纤维,1个神经元,3.是否受意志控制,

10、否,是,一、内脏运动神经 Visceral Motor Nerve,(一)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中枢部:,脊髓第1胸段至第3腰段( T1 L3 )的侧角内,周围部,交感干,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每侧1924个,节间支,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神经丛,交通支,白交通支,灰交通支,椎旁神经节,椎前神经节,(2)交感神经的分布 脊髓第1-5胸段侧角的节后纤维支配头、颈、胸腔脏器和上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脊髓第5-12胸段侧角的节后纤维支配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脊髓第1-3腰段侧角的节后纤维支配结

11、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盆腔脏器和下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二) 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1.组成,(1)低级中枢,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脊髓骶部:,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2)周围部,神经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节前纤维,脑神经、 盆内脏神经,节后纤维,器官,(1)颅部副交感神经,1)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睫状肌,2)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神经节,颈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2)骶部副交感神经,骶24副交感核,盆内脏神经,盆丛,神经节,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

12、,盆内脏神经,盆丛,(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2.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3.分布范围不同,5.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4.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二、内脏感觉神经 (自学),三、牵涉痛 :概念及机制(自学),四、一些重要器官的神经支配:,眼球:感觉神经眼神经 交感神经瞳孔开大肌 副交感神经瞳孔括约肌、睫状肌,1.舌的神经支配 舌神经分布舌前2/3粘膜的一般感觉。 (面神经的)鼓索分布于舌前2/3粘膜的味觉。 舌咽神经分布于舌后1/3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 舌神经支配舌肌的运动。,2.喉的神经支配 喉上神经:支配环甲肌 分布于声门裂以上喉粘膜的一般内脏感觉

13、喉返神经:支配环甲肌以外的喉肌 分布于声门裂以下喉粘膜的一般内脏感觉,3.唾液腺及泪腺的神经支配 腮 腺: 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耳颞神经); 舌咽神经(鼓室神经) 舌下腺和下颌下腺: 面神经的鼓索 泪 腺: 三叉神经的眼神经(泪腺神经); 上颌神经(颧神经); 面神经(岩大神经),第六节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和脊髓的外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 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被膜有支持、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一、硬膜 硬膜厚而坚韧,位于三层被膜的最外层。 包被脊髓的部分称硬脊膜; 包被脑的部分呈硬脑膜。,(一) 硬脊膜Spinal Dura Mater,上端附于枕骨大孔,末端附于尾骨,硬膜外隙Epi

14、dural Space :硬脊膜与骨膜之间,硬脊膜,硬膜外隙,1.特点,1)有两层构成,2)在颅盖部与颅骨 疏松结合,3)在颅底部与颅骨 紧密结合,(二) 硬脑膜Cerebral Dura Mater,脑膜中动脉,翼点,2.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大脑镰,小脑幕:幕切迹,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幕切迹,3.由硬脑膜形成的硬脑膜窦Dural Sinuses,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窦汇,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岩下窦,颈内静脉,海绵窦 的毗邻与交通,左、右有横支相连,前面借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向后注入横窦或乙状窦,颈内动脉,展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视交叉,垂体,

15、蝶窦,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上矢状窦,下矢状窦,脉络丛,蛛网膜颗粒,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空隙,其内有许多小纤维束相连,充满脑脊液。,二、蛛网膜 包括脊髓蛛网膜和脑蛛网膜,在有的地方蛛网膜下隙扩大,间隙内小纤维束消失。称为蛛网膜下池。,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之间。临床上可在此处抽取脑脊液。 终池:脊髓下端以下,内有马尾。,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充满脑脊液,终池 :,脊髓下端以下,内有马尾,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Spinal Arachnoid Mater,Lumbar spinal puncture (spinal tap),硬脑膜,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软脑膜,大脑镰,上矢状窦,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两旁,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