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272400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共20张课件.(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者如斯 不舍其本 2016“传统文化经典”题探析,一、考试说明 二、经典范围 三、题型探析 四、备考方法,一、考试说明 【2014】“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评价” 【2015】“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1)删去论语选读(将其移入1B模块的考查范围),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经典”没有了限制和范围。 (2)增加“分析”一词,意味着对考生加大了对文本的探究要求。,二、经典范围 1、重要时期、重要人物的核心思想。如先秦诸子等。 (同质性文化经典) 2、涉及教材课文内篇章的人物或经典作品。 (延拓性文化经典),1、(2015年样卷)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

2、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这一段中除了“与人为善”外,还有成语“_”也源出于此。 2、概括本段主旨,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成语:闻过则喜(1分) 主旨:此段言圣贤乐善之诚,并无人我的区分,别人的善可以用 来充实自己,自己的善也可施与别人。(2分) 看法: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而从,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 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2分),三、题型探析,1、仁声(仁德声望)、善教(好的教化教育)(2分) 2、孟子强调,仁德的教化比良好但令人敬畏的政

3、治更能赢得民心。(1分)良好的政治,虽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而良好的教化,却能使百姓爱戴、拥护君王。(1分) 孟子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的“民为贵”思想。(1分),2、(衢州二中一模)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1、孟子认为君王“得民心”的关键是: 和 。(2分) 2、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孟子“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 也”的理解。 (3分),3、杭州联考。(一)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周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二)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尚书周书

4、)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资治通鉴) 1、综观每组中的两个句子,各得出一个内容要点。(2分) 2、任选一个要点,结合中国德社会现实简述其意义。(3分),4、(杭二3月月考)黄州寒食诗帖之二 苏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1、黄州寒食诗帖书法原作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是_(作者)的_(作品)。 2、 “也拟哭涂穷”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_ (人名)。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引用了这个典故,用意却和苏轼有所不同,请写出他们各自的用意。 王勃:_ 苏

5、轼:_,1、王羲之,兰亭集序(2分) 2、阮籍。(1分) 王勃:反阮籍原意而用,表明虽遭挫折而 仍思进取之意;(1分) 苏轼:用以自比,想在穷途末路之际放声 一哭却已心如死灰。(1分),四、备考方法 (1)根基仍然在于夯实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了解先秦诸子等重要时期、重要人物的核心思想。 (3)加强对阐述类传统文化经典的字面文本的阅读理 解指导。 (4)让考生逐步掌握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现在特指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和韩非子等人物。 百家一般指儒家、道家

6、、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术流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 辅助教参: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先秦诸子选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孟子,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有三个鲜明特点: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民本思想; 提倡“仁政”(被称为“亚圣”)。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与孟子“性善论“比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老子

7、,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 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核心是“道”(客观自然规律),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同时认为“道”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辩证唯物论观点,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 庄子,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奇特,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墨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尚贤”、 “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继承老师荀子“性恶观”

8、,相信法制赏罚能强制世人走向道德,主张“依法治国,且必须严刑峻法”;第一次提出“法不阿贵”观点。,1疏通文意(理解) 运用日常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字句知识,结合语境,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文化积累,准确理解全段选文的意思。如果文言基本功比较扎实,可以在这一题目上占得先机。 2提炼观点(诠释) 在全面准确理解文本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需要,提炼出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观点。准确提炼观点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对“仁政、忠孝、信义、友爱、修身、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3探究评判(应用) 在提炼观点的基础上,对选文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或处世立命的道理进行正确的评价。评价要客观、准确,符合时代的主流意识。一般要运

9、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或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片面偏激。,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2)题目。(5分)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额;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 (1)第二段体现的是孟子_的观点。(1分) (2)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4分),解题第一步:疏通文意,告

10、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解题第二步:提炼观点,(1)性本善论 (2)告子以水不分东西向流而喻,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1分) 孟子以水有上下流向为喻,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的(1分);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

11、、受拦截而倒流为喻,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2.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2)题。(6分)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

12、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庖丁解牛) (1)从第一段画线句中,可以得出一个著名的成语 。(2分) (2)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4分),(1)目无全牛 (2)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解

13、题第三步:综合评判,廷秀问:“今当读何书?”曰:“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试自睹当自家,今是要求人知?要自为己?孔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朱子语类之卷一一九,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

14、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