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9787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形象》新(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前欢乐时光,一首词八个“经量”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九月,“(宰相)贾似道请行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重定税额)于诸路,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益竭”(续资治通鉴)。为此,醴陵士人写了首一剪梅词: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课前欢乐时光,这首词刻画了哪几种人物形象?八个“经量”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刻画了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人物形象。前两个“经量”,揭示了宰相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独断专横的性格特征;三、四两个“经量”刻画了臣僚看宰相眼色行事,争上奏章、附和捧场

2、的奴才相;五、六两个“经量”揭露了太守趋炎附势的轻狂行为;末两个“经量”是对宰相乃至皇帝的绝妙讽刺。,2011届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一、形象的含义 二、形象的特点 三、形象分类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 五、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六、形象题型答题步骤,复习安排:,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一、体裁上,诗歌大增,词曲减少。唐宋诗词仍将是考查的重点 。 诗歌由2009年的9首增加到13首,词由2009年的9首减至5首,曲

3、与2009年一样选1首 。 19首诗歌中涉及唐诗的试题4套,宋诗5套,宋词4套,元曲1套,清词1套,魏晋南北朝诗3套。累计13套试卷涉及唐宋诗词。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二、题材多样,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 题材上,咏物言志、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羁旅思乡都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一种以写景为主,抒情较含蓄;一种景、事、情交织,抒情议论较明显。,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三、考点全面,侧重诗歌感情内容、手法语言、意象的鉴赏。 2010年18套试题中,涉及考查情感或内容的有16套,考查手法与表达技巧的有11套

4、,考查形象的有7套,考查语言的6套。考查重点仍然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赏析诗歌手法,品味诗歌语言仍是诗歌考查的核心要素。,考点透视,鉴赏,形 象,评价,语 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象,境,情,A描写了什么 形象,B营造了什么 意境,C抒发了什么 情感,D 运用了什么 语言,E 运用了什么 技巧,怎样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如何入诗境 如何品诗情,考点透视,看题目,看作者,看意象,看情感词语,看注释,看前人评价,六看,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5、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08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解析】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本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系,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作答。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前者

6、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一、什么是形象?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二、形象的特点: 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诗歌的形象(核按钮P116),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

7、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三、诗歌形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

8、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

9、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诗歌形象,人 物 形 象,景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偏重写景的诗歌),事物形象,(偏重咏物的诗歌),咏物诗中描

10、绘的形象或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或以物曲折表现诗人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例: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寥落”、“寂寞”渲染了古行宫凄凉萧索的氛围;“宫花”、“红”与“白头宫女”既是比喻,又是对比,“说玄宗”轻轻一笔,给人以无尽的沉思,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一群令人幽怨

11、的宫女形象。 (他人形象),例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木兰辞中的木兰: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 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 声声慢中的抒情主人公:,替父从军,孝勇双全,坚守爱情,忠贞不渝,厌恶官场,向往田园,孤独寂寞,郁闷愁苦,五、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描写手段 、借助诗中意象,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chu ln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2、。,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

13、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见核按钮P135第4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见核按钮P135第5),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

14、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确:山多大石。,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如何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解读描写手段 、借助诗中意象 、分析关键词句 、学会知人论世,(叙事性强),(抒情性强),(议论抒情处),(作者、注解),六、人 物 形 象 鉴 赏 题 如何规范作答?,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

15、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扩写,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

16、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解答不具体,且答非所问。,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不是本诗的表现,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