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消化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93385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营养与消化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营养与消化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营养与消化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营养与消化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营养与消化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营养与消化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养与消化课件(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营养与消化,一、营养 二、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 三、动物对食物的消化、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对食物的适应。 重点: 人体所需营养素的种类 与主要作用,主要消化器官 胃与小肠的结构与功能.,一、营养,1、营养素 2、营养与人类健康,补充,一、营养,根据营养方式生物可分为: 自养生物:植物、一些自养细菌 异养生物:动物、真菌、细菌等 光合作用 无机物 有机物 动物 植物 消化吸收 生命活动的能量最终都来源于太阳。,1、营养素,营养是指人体摄入、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的营养成分,维持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良好的健康状态的动态过程。 营养素(nutrient)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物

2、质,即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它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这些物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的功能。,营养素及其来源、功能,必需的营养素:水、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六类。,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供给机体能量为主,蛋白质以构成组织为主,维生素和矿物质以调节代谢为主,人体需要各种营养素合理配合才能提供维持人体全面生理功能的需要。,蛋白质,必需氨基酸:苏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八种。 半必需氨基酸:组氨酸、精氨酸两种。 这十种氨基酸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注:成年人不必需组氨酸。 完全蛋白质:含全部必需氨基酸,动物蛋白。 不完全蛋白质:不含全部必

3、需氨基酸,植物蛋白。,矿物质,常量元素:钙、磷、钾、锍、钠、氯、镁。 微量元素:铁、锌、硒、锰、铜、碘、钼、铬、氟、硅、矾、镍、锡等。,2、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营养与生长发育 2)营养与智力 3)营养与美容 4)营养与延缓衰老 5)营养与免疫,膳食结构类型,动物性食物为主 :三高一低 (高热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 ),引起富裕性疾病,欧美等发达国家 为 代表。 植物性食物为主 :蛋白质和脂肪的数量均较低,蛋白质质量也较差,某些矿物质和维生素常显不足,易患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动、植物性食物摄取比较均衡 :此类膳食既保持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东方人膳食的优点,又避免了西方

4、“三高一低”膳食的缺陷,日本为代表 。,中国新八条膳食指南。即: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经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和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如饮酒应限量;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膳食结构“41”金字塔方案,食物按人均计。每日粮豆类摄取量为400500克,粮与豆之比为10:1;蔬菜、水果摄取量300400克,蔬菜与水果之比为8:1;奶及奶制品摄取量为200300克;肉、鱼、蛋为100200克。按重量堆砌恰似金字塔,塔尖为适量油、盐、糖。,适量,油、盐、糖,肉、鱼、蛋,100200克,奶及奶制品,20030

5、0克,蔬菜、水果,300400克,粮、豆,400 500克,脑力劳动者平衡膳食特点,主要是补充脑组织的能源消耗,补充构成脑细胞的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时补充参与调节和控制脑细胞和抑制活动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每日膳食中主要营养素供给量,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是构成脑细胞的结构脂肪,脑细胞的60%的成分都是结构脂肪 ,多食硬果类食物 。 构成脑细胞的第二位成分是蛋白质,约占35%脑力劳动者的膳食中要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脑力劳动者首先应选用单糖类(葡萄糖)丰富的食物;小米、玉米、蜂蜜、桂圆和粗粮 。 脑力劳动者对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的需要量均高于一般人的25%40%:菌藻类、蔬菜、水果和粗粮。

6、 为防止视力下降,多选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品,如牛奶、动物肝脏及绿叶蔬菜。,肥胖,肥胖基因是隐性基因,Leptin是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有人称之为肥胖蛋白,但由于它具有显著降低机体肥胖程度的功能,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瘦蛋白。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Jeffrey Friedman等(1994)发现,在小白鼠中发现肥胖基因并进行测序,发现它的mRNA由4.5kb组成,其中有一段编码167个氨基酸的序列相当保守。 Leptin具有抑制食欲的功效,这个从肥胖细胞所产生出的肥胖蛋白,会经由血流而到达脑部。当脑部中的接受器与肥胖蛋白结合后,大脑会释出讯息,以告知身体摄入的食物已经足后,应该停止进食。 解决方案:合理

7、饮食(少食高脂肪食物)、加强体育锻炼。,二、人的消化系统及其功能,异营生物的营养作用食物摄取、消化作用、营养吸收、利用和排遗。 消化(digestion):把摄入的食物经机械作用粉碎和化学作用分解,形成易于被吸收的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淀粉、糖原 单糖 脂肪 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 氨基酸 核酸 核苷酸,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1、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等部分。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 2、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唾液

8、腺、肝和胰腺;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消化系统,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肠 大肠 肛门,唾液腺 肝脏 胰腺 胃腺 肠腺,消化系统的组成,口腔:牙齿咀嚼、舌味觉 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腺)分泌唾液淀粉酶:淀粉 麦芽糖 作用:主要是物理消化和淀粉的初步消化。 咽:吞咽,食物、气体通道。,食管是肌肉管道,通过反复收缩和舒张,可以将食物挤压至胃,食物通道。 进食时咽喉上下运动控制食管和气管的交替开通,胃,主要的消化器官:贮存食物并消化部分食物和吸收的功能。 胃的位置 : 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在腹上区。 70%淀粉在胃中被唾液淀粉酶分解。 胃酸(HCl):杀灭细菌、进一

9、步促进胰液、肠 液、胆汁的排放 分泌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蛋白分解为多肽) HCl 黏液:保护胃壁细胞。 内因子: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吸收:水、酒精 蠕动对食物进行物理性消化,形成酸性糜食挤入十二指肠。食物在胃中停留3-4小时。,胃分四部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小肠,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 小肠的位置与分部: 上接幽门,下与盲肠相接,长57m,蟠曲于腹腔中、下部。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小肠,(1)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长约5-7米小肠具有分节运动和蠕动,有时有蠕动冲,食迷糜从胃幽门到大肠需几小时。 (2)多种消化腺:小肠内有肠腺及多种消化液。

10、胰:分泌胰液,含有碳酸氢盐中和胃酸,还多种消化 酶。分泌激素参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调节。 肝脏:分泌胆汁,乳化脂肪。,消化腺,唾液腺:有三对,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分泌唾液淀粉酶。,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可产生盐酸、 粘液、胃蛋白酶原。,胰脏:分泌胰液,胰液呈碱性,含消 化 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肠腺:位于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 液呈碱性。,肝脏:最大的腺体,分泌胆汁,储于胆囊。 胆汁呈碱性,无消化酶,有乳化脂 肪的作用。,消化腺的作用,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流入部位 消化的食物 消化后的产物,唾液腺 胃腺 肝脏 胰腺 肠腺,唾液 胃液 胆汁 胰液 肠液,淀粉酶 蛋白酶 无 淀粉酶

11、 蛋白酶 脂肪酶 胰DNA酶 胰RNA酶,口腔 胃 小肠,淀粉 蛋白质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DNA RNA,初步消化(麦芽糖) 初步消化(多肽),葡萄糖 氨基酸 甘油+脂肪酸 核苷酸 核苷酸,(3)小肠的巨大吸收面积有利于提高吸收效率。 小肠的皱襞、小肠绒毛、微绒毛,使小肠的总吸收面积比肠管内表面积大600倍。 ()小肠的多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小肠的结构,大肠,大肠包括:盲肠和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直肠。 长约1.5m。 大肠有缓慢的混合性 运动、集团运动。 大肠的功能: 吸收水份、电解质 部分维生素;形成粪便,唾液腺,口腔,咽,食道,胃腺 胃,胰 肠腺,

12、小肠 大肠,消 化 系 统,肝 胆,胃,肛门,食物消化吸收示意图,小结,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由口腔进入,经食道到达胃,被分解为更小的化学物质。消化作用主要在胃和小肠中进行。肝脏可以分泌胆汁进入小肠,帮助脂肪的消化。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大肠 吸收水份、电解质、部分维生素;形成粪便。,三、动物对食物的消化、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对食物的适应。,动物对食物的消化 胞内消化:单细胞原生生物。 包外消化:多细胞动物。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对食物的适应 根据摄食食物的性质,将动物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食沉渣动物、滤食动物、食液体动物。 草食动物的消化管比肉食动物的消化管长。 反刍哺乳动物的胃:4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思考题,1、简述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素的作用、主要来源食物。 2、简述胃的功能。 3、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怎样适应其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