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8153283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5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化管结构功能课件(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消化管的结构与功能,病理教研室 赵东海,第二节 咽与食管,一、咽的解剖,(一)位置和形态 上宽下窄、前后略扁漏斗形肌性管道 16颈椎的前方, 上起颅底,下第6颈椎下缘平面移行于食管。 前壁不完整与鼻腔、口腔和喉相通,咽腔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第二节 咽与食管,一、咽的解剖,(二)咽的分部,鼻咽,口咽,喉咽,咽鼓管咽口 咽鼓管圆枕 咽隐窝 咽扁桃体,扁桃体窝 腭扁桃体 咽淋巴环,梨状隐窝,第二节 咽与食管,一、咽的解剖,(三)咽肌,骨骼肌: 咽缩肌、咽提肌,咽缩肌咽上、中、下提肌,咽提肌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和腭咽肌,第二节 咽与食管,一、咽的解剖,(四)咽的血供,动脉- 咽升动脉和

2、腭升动脉 腭降动脉的分支及翼管动脉,静脉-咽静脉丛,回流入椎静脉或颈内静脉,第二节 咽与食管,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咀嚼肌群按一定顺序收缩和舒张而完成的随意运动,第对脑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第二节 咽与食管,二、咀嚼和吞咽,(二)吞咽,口腔内食团经咽和食管送入胃的过程,由一系列高度协调的反射活动组成,称吞咽反射,基本中枢在延髓,传入神经纤维在、对脑神经中,传出神经纤维在、对脑神经中,吞咽动作分口腔期、咽期和食管期,第二节 咽与食管,二、咀嚼和吞咽,(二)吞咽,1.口腔期,食团从口腔进入咽的过程,硬腭与舌间的食团,从舌背推入咽部,为大脑皮质控制下的随意运动随意期,第二节 咽与食管,二、咀嚼和

3、吞咽,(二)吞咽,2.咽期,食团从咽进入食管上端的过程,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反射引起,全过程2秒,第二节 咽与食管,二、咀嚼和吞咽,(二)吞咽,3.食管期,食团从食管上端经贲门进入胃内的过程,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中枢,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到食管,原发性蠕动 继发性蠕动,第二节 咽与食管,三、食管的解剖,(一)位置和分部,前后扁窄的肌性管状器官,上在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与咽相接,下平第11胸椎体高度与胃贲门相接,25厘米。,颈部食管起始端至平对胸骨颈静脉切迹平面,胸部胸骨颈静脉切迹与膈的食管裂孔之间,腹部膈的食管裂孔至贲门,第二节 咽与食管,三、食管的解剖,(二)食管的狭窄,3个生理

4、性狭窄,第一个狭窄食管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个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25CM,第三个狭窄食管穿过食管裂孔处, 距中切牙40CM,意义:,异物易滞留; 食管癌好发生; 插管注意。,第二节 咽与食管,三、食管的解剖,(三)食管的血供,颈部 动脉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 静脉回流至甲状腺下静脉,胸段,动脉食管动脉、膈上动脉和肋间后动脉 静脉 奇静脉、半奇静脉或副半奇静脉,腹部,膈下动脉与胃左动脉,消化管结构: 四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口腔和肛门除外),第二节 咽与食管,四、食管壁的结构,腔面有7-10条纵行皱襞,(一)黏膜,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近胃贲门移行为单层柱

5、状上皮,黏膜肌层为较厚的纵行平滑肌,上段和下段固有层内有食管贲门腺-粘液腺,第二节 咽与食管,四、食管壁的结构,(二)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和粘液性食管腺,(三)肌层,内环、外纵两层; 上1/3骨骼肌,中1/3骨骼肌、平滑肌混合组成 下1/3平滑肌,(四)外膜,纤维膜,第二节 咽与食管,五、食管-胃括约肌:,食管-贲门连接处上方(36cm)的高压区(内压比胃内高510mmHg),并不是真正结构上的括约肌。 作用:防止胃内容物逆流入食管。 其功能紊乱时可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第三节 胃,一、胃的大体解剖,(一)形态和分部,1.形态,(1)前、后两壁,(2)大、小两弯,(3)上、下两口

6、,2.分部,贲门部 胃底 胃体 幽门部,幽门管 幽门窦,第三节 胃,一、胃的大体解剖,(二)位置和毗邻,胃的位置,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第11胸椎体左侧,幽门:第1腰椎体右侧,胃的毗邻,前壁右侧邻肝左叶;左侧上部与膈相邻。 剑突下,胃中间直接与腹前壁相贴。 后壁与胰、脾、横结肠、左肾和左肾上腺相邻。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第三节 胃,一、胃的大体解剖,(三)胃的血供,1.胃的动脉,(1)胃左动脉,(2)胃右动脉,(3)胃网膜右动脉,(4)胃网膜左动脉,(5)胃短动脉,(6)胃后动脉,2.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均汇入肝门静脉,黏膜 上皮:单柱(表面黏液细胞 sur

7、face mucous cell) 胃小凹(gastric pit) 固有层:贲门腺(cardiac gland) 幽门腺(pyloric gland) 胃底腺(fundic gland)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结缔组织 肌层 很厚的平滑肌(内斜、中环、外纵) 外膜 浆膜,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黏膜表面有许多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单层柱状上皮 表面黏液细胞 无杯状细胞,1.上皮,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 腺体间结缔组织少,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少量浆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胃腺包括胃底腺、贲

8、门腺和幽门腺,2.固有层,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1)胃底腺,2.固有层,大位于胃底部和胃体部,单管腺。 每个腺体分颈部、体部和底部三个部分 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及未分化细胞组成。,1)壁细胞(parietal cell, oxyntic cell ) LM: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 intracellular secretory canaliculus 微管泡 tubulovesicule 大量线粒体 功能:分泌盐酸、内因子。,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1)胃底腺,2.固有层,2)主细胞(c

9、hief cell, zymogenic cell ) LM:柱状,核圆,位于基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 EM:RER 、GC发达,顶部有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1)胃底腺,2.固有层,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1)胃底腺,2.固有层,3)颈黏液细胞(mucous neck cell): 多位于颈部,楔形,色淡,核扁平,居基底。分泌酸性糖蛋白,对黏膜有保护作用。 4)未分化细胞: 胞体小,柱状,位于胃小凹底部和胃底腺颈部, 增殖分化为表面黏液细胞和胃底腺各类细胞。 5)内分泌细胞 后续介绍,第三节 胃,二

10、、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2)贲门腺,2.固有层,位于胃与食管交界处1-3cm窄小区域的固有层内 腺上皮为粘液细胞,分泌粘液和溶菌酶 有少量壁细胞,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一)黏膜,(3)幽门腺,2.固有层,位于幽门部的固有层内 腺体短而弯曲,分支较多,腺腔较大 以粘液性细胞为主,有少量内分泌细胞 分泌粘液与溶菌酶及少量蛋白分解酶,3.黏膜肌层,内环形和外纵行,第三节 胃,二、胃壁的组织结构,(二)胃壁其他各层的结构特征,黏膜下层结缔组织-较粗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肌层-厚,内斜形、中环形及外纵行3层平滑肌 环形肌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外层-浆膜,一、小 肠 的 解 剖,

11、(二)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1.上部 第1腰椎右侧,起自胃幽门,水平向右后方,肝门下急转下移行为降部; 上部与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 紧贴腹后壁,“C”形包绕胰头,分四部,上部与幽门相接约2.5CM肠壁较薄,管径大,黏膜面较光滑无环状襞-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溃疡和穿孔好发),一、小 肠 的 解 剖,(二)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2.降部 起自十二指肠上曲,垂直下行至第13腰椎体和胰头的右侧,至第3腰椎体水平、弯向左侧移行为水平部,转折处的弯曲,称十二指肠下曲 ; 降部内面黏膜环状皱襞发达,其中份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皱襞称十二指肠大乳头(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12、距75CM),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 紧贴腹后壁,“C”形包绕胰头,分四部,一、小 肠 的 解 剖,(二)十二指肠的形态结构,3.水平部 起自十二指肠下曲,向左横行达第3腰椎左侧移行于升部。肠系膜上动脉、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4.升部 最短,自水平部末端斜向左上方,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于空肠。,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约25CM, 紧贴腹后壁,“C”形包绕胰头,分四部,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外分泌腺 贲门腺:黏液细胞组成,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食管下段和胃黏膜功能。 泌酸腺:颈粘液细胞黏液,少量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胃蛋

13、白酶原; 壁细胞盐酸和内因子,内因子参与维生素B12吸收。 幽门腺:主要分泌黏液,少量胃蛋白酶原和促胃液素,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内分泌细胞 G细胞:胃窦部,分泌胃泌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质。 D细胞:分布于胃体、胃底、胃窦,分泌生长抑素。对促胃液素和胃酸分泌起调节作用。 肠嗜铬样细胞:分布于胃底胃体,合成、释放5-羟色胺和组胺。,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胃液: 无色、酸性(PH值0.9 1.5),1.5 2.5 L/d 胃液成分: 无机物HCl 、Na+、K+、Cl- 有机物粘蛋白、消化酶,第三节 胃,三、胃

14、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以游离酸和盐酸蛋白盐两种形式存在。,(1)盐酸,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盐酸蛋白盐:胃液盐酸的排出量单位时间内 分泌盐酸毫摩数。,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1)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使蛋白变性,易于消化 (3)杀死细菌 (4)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5)促进胰液、胆汁的分泌。,盐酸作用:,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2)胃蛋白酶原,蛋白质 、胨、小分子多肽及氨基酸,HCl和自身激活,(3)黏液和碳酸氢盐,黏液较高黏滞性,形成500um凝胶保护层,HC

15、O3-分泌速率约为H+分泌的5%,作用:润滑食物 保护胃粘膜,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1.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4)内因子,相对分子量为50 000 60 000的糖蛋白,两个活性部位一个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另一个则与回肠黏膜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促进维生素B12在肠内的吸收,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2.胃液分泌的调节,神经(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 体液因素(激素、旁分泌物质及胞内信使),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抑制胃液分泌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2.胃液分泌的调节,神经,迷走神经运动背核、下丘脑和孤束核,神经中枢的乙酰胆碱、促胃液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和胆囊收缩素促进胃酸分泌;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蟾铃肽、阿片肽类物质、降钙素抑制胃酸分泌,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2.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Ach,迷走神经,壁内神经,壁细胞(M3-R),阿托品,HCl分泌,1)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第三节 胃,三、胃内消化,(一)胃液的分泌,2.胃液分泌的调节,(1)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2)胃泌素(acetylcholine,ACH),G细胞,神经因素,体液因素,壁细胞,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