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51158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课时).ppt(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地理学习模式,1.获取图文信息,进行正确的区域定位。 2.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3.综合分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4.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从而确定区域的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 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基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能举 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 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区域”的含义,先引导 学生回忆熟悉的区域,

2、然后启发学生总结区域的基本特点, 进而将所举的区域归类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为 例,比较他们在地理位置、气候、土地、矿产等条件的差异 以及这些差异对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 的一般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运用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培养分析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区域比较的基本方法 。 2、学会区域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导入新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由于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南北方地区地理环境和风俗民情差别很大。比如在气候方面是南涝北旱;在交通方面是南船北马;在身高方面是南矮北高;在工业布局方面是南轻北重;在经济文化

3、方面是南经北政;在语言方面是南繁北齐;在民居方面是南尖北平;此外,形容南北方地理和文化差异的词汇还有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甜北咸等等。总之,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那么导致南北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什么是区域?划分区域的依据是什么?区域有什么特征?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问题:,一、什么是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在地理差异的基 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2、区域特点,(1)具有区位(位置)特征、面积、形状、边界,(2)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

4、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3、区域划分的目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面积、形状、边界,边 界,边 界,可变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差异性,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层次性,东北平原,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生产、生活特点的差异,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差异,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看景观图找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自然、人文),具有相同点吗?,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对比为例:,1、导致长三角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

5、么?,纬度差异。,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分布各呈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降水量是长三角由南向北减少,原因是受季风气候影响;松嫩平原则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是受季风气候和地形的影响。,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会产生哪些影响?,河网密度大的长江三角洲适宜发展水稻种植,而河网密度小的松嫩平原则适宜需水少的玉米、小麦、大豆种植。西部草原分布较广,发展畜牧业。,1.地理位置差异,(一)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比较,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2.气候条件差异,3.土地条件差异,南方水田 水稻土,4.

6、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都是平原地区, 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水稻土为主 耕地多为水田 土地较为分散 人均耕地少,黑土分布广泛 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 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资源贫乏,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水田耕作业,旱地耕作业,水稻(主)、油菜、 棉花等,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两熟至三熟,一年一熟,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 畜牧业,我国重要的综合性 工业基地,我国

7、的重化工业基地,我国沿海航线的中 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举一反三,试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发展的影响。,四川盆地,地理位置差异: 四川盆地位于中部地区 塔里木盆地位于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差异: 四川盆地(亚热带季风气候) 塔里木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地条件差异: 四川盆地(紫色土,肥力较高) 塔里木盆地(荒漠土壤,贫瘠),矿产资源条件差异: 四川盆地(钒、钛、钙、芒硝、萤石、天然气、 硫铁矿的储量 丰富)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活动1: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

8、比南方强;,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北方墙体利于在冬季保温御寒,南方则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屋顶坡度增大。 对保温要求降低、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活动2:从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看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为北方冬季要考虑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墙体厚成本相对较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层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

9、方大。,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都位于平原地区 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都位于第三阶梯 雨热同期 A B C D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D,D,A,练习题,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田为主

10、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D,B,C,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2课时),教学目标,一

11、、知识与技能: 能举出实例,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引用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比较说明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建立科学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观。,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改变而变化, 地理环境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在变化。,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不是一成 不变的,,阅读课本45页的文字,思考:,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而同期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经济则远远先进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

12、产会得到较快发展? 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古代,现代,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长江中下游的环境特点:,河湖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发早期,水系成了交通阻隔,土壤黏重、开垦困难,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改造自然能力低下,2.长江中下游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开发早期,科技进步,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改良,稠密的水系成了天然的水道,多水而黏重的土壤适合种植水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社会地理环

13、境的影响,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生产规模小,商品率低,粮仓地位被取代,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的发展变化,耕作业发展缓慢,农业发展迅速,商品粮基地 桑蚕基地 棉花基地,粮、棉地位下降,水土限制,技术进步,精耕细作,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区域发展阶段,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后期阶段,围绕某个优势区位发展,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大规模利用优势,人地关系出现不协调,原优势丧失殆尽,人地矛盾加剧,小结,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地理

14、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处于鼎盛时期(公元2世纪)的楼兰城,周围水道纵横,绿树成荫,城中屋宇鳞次栉比。当年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古楼兰国,可谓商旅云集,贸易繁忙。但却在公元5世纪末神秘地消失了。究其原因,塔里木河中、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是主导影响因素之一。 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只要有水,其农业生产的潜力是最大的,这是雨养农业区不可比拟的。公元2世纪,对当地生态环境缺乏认识的内地初移入的农业居民,对起初水源丰富的楼兰土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垦殖。随着垦荒面积的扩大和中、上游农业的开发,用水增加,供不上水的土地就被撂荒。固定土壤的植

15、被被取走,撂荒的土地在干旱和风力的作用下,荒漠化的潜在因素被激活,邻近的沙源侵入,原有的耕作土壤变得疏散而易流动,在风力的搬运下不断流失。,案例拓展: 楼兰地区的变迁,楼兰的兴衰,上游开发增加用水,造成下游的楼兰缺水,以至断流,使新植被无法生长,从而给风蚀或风沙侵入创造了长驱直入的条件。楼兰生态环境脆弱,过度开垦造成土壤干旱和风蚀。公元330年以后,随着水源的断绝、屯垦中断,加上“丝路”改道等经济因素的影响,人们已无法或已没有必要再坚守这块土地,终于在公元5世纪末,人民散尽,楼兰衰败。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要想在楼兰地区恢复其往日的农业繁荣已经几乎不可能了。恐怕这里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就指望旅游业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地理环境,发展水平 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内涵和特征,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商业社会,农业生产,商业,工业生产,知识体系总结,1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2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3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A,A,A,练习题,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