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

上传人:繁星 文档编号:88149146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19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与校本教研三要点(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三要点 与校本教研三要点,教育部高中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成员 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余文森 教授 ,2,一、重建教学文化 二、变革学习方式 三、实施有效教学,第一专题 教学改革三要点,3,拓宽教学改革的视野 提升教学改革的高度 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 构建教学改革的机制,一、重建教学文化,4,从课堂教学的层次(深度)来理解: 教学方法(途径、手段) 教学方式(策略模式) 教学范式 教学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怎么理解教学文化?,外在、表层、显性,内在、深层、隐性,5,从课堂教学的机制来理解:,课堂教学活动:具体、感性、实在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文化:课

2、堂教学的“土壤”,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 课堂教学文化不是课堂教学活动本身,但对课堂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6,从课堂教学的范围(广度)来理解: 教学文化的概括性、包容性、抽象性高。 广义的课堂文化包括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一切要素。,本专题着重从层次维度来理解:,7,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是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第一,文化的内核之一:思维方式(怎么思考问题),8,从教学论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教师认识教学问题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教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

3、结构、方向的综合表现,它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制约。,9,当前,思维方式 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立化的思维方式、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单一的思维方式、封闭性的思维方式。,课程改革和推进需要确立哪些思维方式?,10,思维方式:对立思维方式走向关系思维方式,两极对立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分析事物,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其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从而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11,对立思维表现在:将本来只是对举且应该互容共生的目标对立起来。 比如,将知识获得结果与

4、知识获得过程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强调知识获得过程,结果本身就变得不重要了;,12,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主张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将学生的主动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以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被悬置,等等。,13,在这种对立中,新课程被简单化、形式化、标签化。 部分新课程实施活动在“形”上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但“神”失了,丰富与深刻的新课程理念在一些看起来热闹、活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变得干瘪、肤浅甚至变形。(雷晓云,王英“走出对立思维 实现思维创新”,中小学教育2005/8) 我们一定要改变相互隔裂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5、,确立一种关系的、整体优化的思维方式。,14,关系思维:,1.新与旧 2.变与不变 3.创新与继承,15,1. 新与旧,以新带新 以新纳旧(旧中合理、有意义的成份)、改旧 以旧引新(新旧的相对性)、推新 以旧改旧,16,2. 变与不变,突变与渐变 量变与质变 形式变与实质变(现象与本质),文化变革,新课程是一场文化性的改革,它试图从文化的根基上重塑中国基础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文化的变革常常是内隐的、静悄悄的和缓慢的,但其影响却是极其深刻的。,17,3. 创新与继承,创新以继承为基础, 继承以创新为方向。 改革是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继承。,18,思维方式:本质主义思维方式(从本本出发)走向生成性思

6、维方式(从实际出发),所谓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是“近代思维方式的统称,它是一种先在地设定对象的本质,然后用此种本质来解释对象存在和发展的思维模式”。人的本质、事物的本质都是先在设定的,事物过程的本质在事物过程之先,在事物过程之外被先在的设定了。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是先在地、在活动之前就设定了。,19,本质主义思维方式 生成性思维方式 决定论(因果性) 互动性 预设性 生成性 确定性 情境性,20,思维方式:简单思维走向复杂思维,简单思维的特点: 一元 多元 抽象单一 丰富多变,21,教学实践是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却过于抽象和单一,用后者去框定前者,就仿佛 用利刃割去实践

7、身上的血与肉,独留其骨骼一般,看似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但实际上,此时的教学实践已面目全非,取而代之的是按照研究者的理性所设计的,井井有条的人造存在。这种做法反映了布迪厄(p.Bourdieu)所说的“学者的谬误”,即用逻辑的实践代替实践的逻辑。(吴德芳:从为教学实践“立法”到多元解释,上海教育科研2006/1,P35-36) 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实践的逻辑与实践的复杂性,22,一个似是而非的思维推理:,一位中学校长的观点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的学校,何错之有? 学生希望自己考一个好的成绩,何错之有? 学校帮助学生和家长实现他们的愿望,何错之有?,23,教师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是教师观念的核心

8、、教师行为的源泉,教学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取舍。 当前教师价值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轻儿童、重教书轻育人、重效率轻意义、重智力轻品格。,第二,文化的内核之二:价值观念(什么是最有价值的),24,以人为本,健康第一 注重个性,和谐发展 责任爱心,实践创新,课程改革和推进需要确立哪些价值观念?,25,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因此,重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26,教学范式的转变,独白式教学范式对话式教学范式 独白的

9、本质是独自和独断,其实质在于心灵的隔膜和精神的隔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独白主要有几种情况,如教师对学生的独白,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独白,教学参考书对教师的独白等,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独白是主要的。,27,对话的种类:,人与文本对话 人与人对话 人与自己对话 师生问答未必是对话 (貌似启发式的问答也是独白),28,对话的本质:,自由与平等 理解与倾听 信任与尊重 开放与分享,29,接受式教学范型批判式教学范型 复制、记忆思维、建构,30,在接受式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记忆输入再认输出”的单向认知过程,学生不习惯、也不敢去反思教师的教,不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和价值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受。学生成

10、为一个记忆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人”。,31,接受式教学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了空洞说教和机械训练,传授的内容被局限在脱离生活的课程计划和课本之中;不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构筑意义,而是将意义强加给他们;学习内容无需通过学生的验证、实践与体验,只需死记硬背就行;生动有趣的教育过程异化成知识灌输的机械流程,滋生着怠倦、厌烦与反感(方国才)。,32,在批判式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以思考者、批判者和探究者的身份进入和参与教学,这样,整个教学充满了学生发现的问题,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由原来那种单纯的给予与接受过程转变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与思维、智慧与智慧、灵魂与灵魂的心灵碰撞和交流过程。

11、,33,批判式教学,不仅要看学生学了多少新课程和新知识,更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课程外的思考和实践 不仅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更要看学生是否敢于批判和批判了多少 不仅要看老师在课堂上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更要看老师给了学生多少思考的机会,给了学生之间多少辩论的机会 不仅要只看分数得了多少,更要看到底学生是否成为快乐的、诚信的、主动的学习的主人,并有羞愧之心,责任之心(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7期,P31),34,对教学旧范式的批判,反驳和证伪,并不是对它全盘否定,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对教学规律和特征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以新范式整合涵盖旧范式的合理成分,所以说,新范式

12、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升华与发展,从而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批判者才是真正的继承者。,35,二、变革学习方式,怎么理解学习方式?,学习方式 生存方式 发展方式,36,学习方式仅仅是方式吗? 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却 从未自己独立阅读一篇课文或一个概念; 从未对课本、老师提出过质疑、怀疑; 从未提出不同于课本、老师的独立见解; 从未苦苦思索过某一个问题; 从未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探究、解决过问题; 从未有过刻骨铭心的激动不已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显然,这已经不是学习方式问题,甚至也不单是学习问题,而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了。,37,学

13、习方式转变的实践反思,1. 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 正如巴班斯基所说:“ 每一种教学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38,树立学习方式的整体观,不同学习方式不可比,但同一种学习方式有优劣。学习方式转变意味着完善每一种学习方式,提升每一种学习方式的品质。任何学习方式都要与时俱进,不是不要讲授方式,而是强调讲授方式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讲授不是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在交往、互动中展开知识的来龙去脉。

14、,39,2. 学习方式转变绝不是意味着用一种方式(方法)代替另一种方式(方法),用自主学习代替指导学习 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 用探究学习代替接受学习,40,而是强调由单一形转向多样性: (片面性全面性) (狭义广义),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把学习融入生活,把生活融入学习。,41,3.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为什么突显自主、合作、探究?,原因之一(针对性):,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

15、失了,萎缩了,学生越学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 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自主学习。,42,在学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利己损人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基于此,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43,在接受与探究的关系上,传统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即为典型),学生学习纯粹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基于此,新课

16、程倡导和凸显探究学习。,44,原因之二(时代性):,自主学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规划性),有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探究学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时代精神,有助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的品质和素质。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倡导和凸显自主、合作、探究。,45,4.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品质(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和张显,并渗透到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中去;,自主精神:自觉、积极、主动、独立、反思、自控、自律、 责任感、使命感 合作精神:观察、倾听、发现、尊重、欣赏、共享、助人、 交流、交往 探究精神:思考、质疑、批判、怀疑、超越、发现、研究,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