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61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新人教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命题趋势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017江苏单科T4)孔子思想和宋明理学比较1.在新情境、新材料中深入挖掘百家争鸣中各学派特别是儒家学派的观点。2.理解道家、法家和儒家关于治国理念的内涵和异同。3.特别注重儒学思想体系中的“正能量”,及其对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意义。(2013江苏单科,T2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政治主张2.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4江苏单科,T1)董仲舒儒学与原始儒学的比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1)经

2、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出现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知识点二先秦诸子思想学派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时期成为

3、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孟子(1)政治:“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伦理:主张“性本善”荀子(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道家老子(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开创道家学派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家思想得到发展法家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展趋势【易错易误】 区分诸子百家治国理念的特点儒家思想是“德治”与“仁政”;道家是“无为而治”的思想;法家是“以法治国”的思想;

4、墨家是“选贤任能”的思想。考法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史料研读史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史料二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史料三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

5、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史料一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利民”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他们思想的实质是一种民本思想。2.据史料二出处可知史料反映了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3.史料三信息“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说明孟子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说明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史料主要体现了不同学派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

6、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2)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根据史料三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提示:(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3)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史论归纳1.诸子百家的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

7、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

8、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考点二汉代儒学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3)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1)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9、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思维导图】 董仲舒的新儒学知识点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汉武帝为确立儒家正统地位采取的措施(1)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易错易误】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考法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典例 (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

10、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据题干可知,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选B项。董仲舒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题干的话题并没有涉及仁爱思想,故C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汉代儒学抓关键“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

11、天”体现了对原始民本思想的曲解。定方法解答“说明”和“表明”类设问的题目,除了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之外,还要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清是否只是获取历史结论,还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需要回答历史结论或者迁移史实论证历史结论。【史论链接】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12、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考法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史料研读史料一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祭孔的由来史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

13、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为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2.史料二体现了汉武帝有关的治国之策;“五经”属儒家经典,“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体现了儒学的地位;“举遗举礼”“崇乡党之化”“学者益广”等体现了儒学对社会教化和风尚的影

14、响。3.史料三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方面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提示:(1)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2)原因: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学。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提示: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史论归纳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

15、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1.(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