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757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3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 散文阅读 课案4 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专项提升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表达技巧,分析艺术效果(分值:43分;时间:40分钟)对点突破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水兮,水兮李红一河碧水,与一位殉道者的英名一起响彻千年,澎湃汹涌了整部历史的河流。如果说一座楼阁可以属于王勃,一爿草堂可以属于杜甫,甚至一个偌大的曲阜可以属于孔丘,那么,汨罗江应该是属于屈原的。楚地的山川,浩瀚湘江,云梦大泽。想象当年那位落魄逐臣,就在这秀丽景致间披发行吟,乘一叶扁舟,朝发枉渚,夕宿辰阳,曾怎样在浩浩江水中上下行浮;想象踽踽独行仰天长问的夫子,曾怎样辗转迁徙,上下求索,掩涕叹息;想象这皎然的江水是怎样承载了一副厚重的躯体和一颗升腾的灵魂澄净如练的碧波之上,渔夫喝酒划桨,

2、一船楚歌一船潇洒。你何不也行吟泽畔,听渔歌唱晚,眺万顷碧波,载酒中流,心随水去?你何不“制芰荷以为衣”“餐秋菊之落英”?或者你就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做一个“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而又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何苦“举世皆浊”而“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你是知道的,尘秽鹊起,诸欲蜂扰,洁身净志是不合时宜的,而将内心的忧愤化为精神的火焰,尤为不合时宜。有高于一世之思想,却无高于一世之命运,这就是你的悲哀。一个真性情的人活在一个最冷酷的现实中,一个最洁净的人落在一个最肮脏的泥塘里,一个最遵循内心真实的人面对的是种种的虚伪和狡诈。你无法对他们宽容,哪怕是丁点儿的虚与委蛇,你谨持自己理想的绝对

3、纯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世间至清至柔者,莫过于水。于是,你用沧浪清水浣濯自己的精神之“缨”,把生命托付清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受,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人死去了,一腔最殷红的热血流失在汨罗江中,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也被冲淡了。水能沐浴群生,扬清激浊。屈子自沉后两千多年,孤洁的王国维同样选择了天下之至柔的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天命之年的王国维,茕茕向颐和园走来,仿佛疲惫劳顿后的从容归家。佛香阁排云殿下的昆明湖波平如镜,如钩的银月清辉宁静,苍苍大树无语肃然。湖水只有叹息,感叹一位已攀缘至文学批评与文艺美学巅峰的学者,一位博古通今

4、、满腹经纶的名副其实的大师,在维护自己信仰时的那份悲壮情怀。他遗书的开头四句,无疑是他自沉原因的最准确的揭秘:“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卑鄙与高尚同在,清泉与污水混流。“义无再辱”,这是王国维全部的隐痛和决心。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一则中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知义者必勇,知耻者必勇,勇于赴死,绰绰有余。作为革命家的陈天华,看到国家已堕落得毫无尊严可言,他义无再辱,赴身日本海;作为小说家、戏剧家的老舍,面对斯文扫地,面对“人民艺术家”转眼沦为牛鬼蛇神,他义无再辱,自沉积水潭。他们选择了死亡,而死亡让生命趋于完美,让生命更具尊严。千古悲欢,诉诸流水。信仰是灵魂的支撑,对一个

5、刚直的文人来说,它比生命重要得多。当肉体的保存与精神的救赎发生无可避免的冲突时,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让肉体下沉,让精神在碧波中飞升。陈寅恪为王国维作的纪念碑铭这样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的诗人朱湘,在其海葬一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蚓拖身/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呜咽过孤松不然,就烧我成灰/投入泛滥的春江/与落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面对人生的悲辛、人心的冷酷,他亦赴身黄浦江中,以自己29岁的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至高无上的追

6、求。宇宙透明,月光皎洁,星辰晶莹,皆因其长沐银河之水。礼记说:水曰清涤。向义无再辱的自沉者表示敬意吧,他们以绿水清流,做了自己的殓衣,漾荡了自己的精神。奔涌的碧水会托起他们皓洁的灵魂。(选自山东教育,有删改)1(鉴赏行文技巧)“水兮,水兮”,文字虽简洁而意蕴深厚,请分析以它为标题的妙处。(6分)答:导学号29530417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内容方面,水的深刻含义,即一种纯净的精神品质;二是形式方面,题目“水兮,水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答案:“水兮,水兮”,形成反复,感情浓厚,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以水作为全文的叙事和抒情线索。“兮”字增强抒情性,也暗含所写内容与屈原有关。本文的

7、“水”不仅有表面上的纯净,更有精神上的澄澈,借以赞颂文人单纯、执着、质朴、纯净的精神品质。2(鉴赏表达方式)全文以第三人称叙事、议论、抒情,第三段却改用第二人称,这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答:导学号29530418解析:仔细品读第二段,运用第二人称进行对话和交流,可以拉近距离,更显亲切自然。答案:运用第二人称,直接与屈原交谈,亲切自然。既易于深刻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又便于抒发对屈原的景仰之情。3(鉴赏表现手法)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联想,联想的人物时间跨度大,从先秦到现代,作者联想到的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联想的目的是什么?(6分)答:导学号29530419解析:本文通篇联想。作者想到了屈原、王

8、国维、顾炎武、陈天华、老舍、朱湘等文人,这些人都与水有关,都选择了用死亡来追求人格的完美。作者由此来赞扬他们以及他们高贵的精神品质。答案:这些人物的共同点:质朴、纯净,对精神世界执着追求。联想的目的:赞扬他们不苟且逢迎、不同流合污,宁愿用死来捍卫生命尊严的精神,并表达了对恶浊社会强烈的谴责。综合提升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25分)回忆小学生活注格致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由1.5公里乡村土路和2.5公里火车道组成。6年前我的学校距家不足30米。它位于屯子的中心,使每个孩子上学的距离大致上相等。那是一所小学校,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一年级在东侧的房间里,二年级在西侧的房间里,

9、中间的小房间是两位老师的办公室。上下课是用电铃来呼喊的,不是一段铁轨挂在树上,然后由一个老头去敲。这说明我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电线已同我的幼年生活扭结在一起。有电就有灯,有了灯,我们的教室就不会太昏暗。我基本上是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开始读书识字的。我认真观察过那个房檐下的电铃,在它静止的时候,在它大叫的时候。它接近一个乐器。一个手掌大的圆面,一个小铁锤。铁锤敲击它的侧面而不是正面。按下电钮,小锤就以肉眼无法追赶的速度开始原地踏步。每一步都踏响了,每一个响声还没来得及站起就被后面的声响扑倒了。它们一个连着一个,扭成一团,连成一片。其实,它的原理同树枝上挂一块铁,再用铁锤去敲是一样的,只

10、是人力拉大了声音间的距离,给了每一个声音伸展和生长的空间。电铃的声音是那些独立、悠长的声音的有序码放,电使之方向一致,大小相等。金属的悠长的余音在这里是多余的,像懒洋洋的哈欠,它被修减掉了。电将散落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懒散又悠长的声音很好地组织了起来、管理了起来,电说,向右看齐,齐步跑!我在明亮的教室里,在切去尾音的规范的电铃声里开始了读书时代。我的同学有27名。2年级读完的时候,我们就从这所离家很近的学校毕业了。3年级要到距家750米的小学接着读。学校在两个自然屯子的中间,这两个自然屯是一个行政大队,相距1.5公里。学校把1.5公里从中间断开,形成两个750米的上学之路。两个屯子的孩子相向而

11、行,各自走过750米,然后在一个操场里混淆。但据我们的目测和步测,学校距另一个屯子要近至少200米。学校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1 500米的中心点不难找到,那么,这200米的误差是有意的。据我的分析,这与我的父亲有关。两个屯子合成一个行政大队,父亲是大队书记,也就是那里的最高行政长官。最高行政长官完全可以决定小学校的位置,也可以决定学校离自己的孩子是远还是近。最后,父亲使新建的学校离自己的孩子远了200米。原因有二:1.另一个屯子大,孩子多。2.大队委员会的其他成员都来自那个村子,他们对父亲有敌意,敌视的原因仅仅是父亲的姓氏。父亲小心谨慎,力争不给他们留出攻击自己的余地。于是,我向前多走的

12、200米,就是父亲在权力上有意后退的距离。走过这条暗藏着政治的上学之路,我开始了三年级。我的同学有25名。有两名男生没有升入三年级,没有走上这条比另一侧远200米的上学之路。他们是因为严重的智障,与远出的200米无关。一个叫海,生得眉目清秀,头发还是非洲人似的小卷。他经过了两年学习,掌握了123,但21?他有时算对,有时算错,至于31?,他就从来没算对过一次;另一名叫彦,他的问题在文字上。他上课坐得最直,眼睛睁得最大,写字用的力气最多,但他写的字,一眼看上去,基本上不是汉字,比汉字的笔画要少一些。因为笔画少导致他写的字没能围成方块。他的字比别人的笔画重,笔画黑,划入纸的纤维,像是石刻。他手里的

13、笔画,都是些不老实的家伙,不用力把它们嵌进纸里,它们就会到处乱跑。他机智地抓住了一横,急忙按进纸里,又抓住了一撇,再按下去。他无暇考虑这些笔画的准确位置,只能像抓鱼一样,匆匆丢到竹篓里。他被这些横竖撇捺搞得很累,其状不比他父亲犁地轻松。我们不认识他写的字,我们包括老师认为那都是错字。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那750米又200米的上学道路上的景色他们没有看到:路两旁新栽的杨树,比我的胳臂粗不了多少。它们被春风刮得东倒西歪。叶子打着紧紧的卷,等着风的力量把自己吹开。这些小树的生命从父亲组织召开的一个会议上开始,它们稚嫩的根须从会议的决定移植到泥土里。父亲栽树,在毁林开荒的年代,在植树

14、不算政绩的年代。【注】节选自格致的散文减法第1部分,题目为编者所加。4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先从眼前写起,“现在,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是4公里”,然后写6年前的小学生活,采用倒叙的方法,全文结构严谨,自然流畅。B文章以“路”为线索,先介绍“现在”的上学之路,再写6年前的路,上三年级时候的路,通过对路的描写,展现了读书求学的艰辛。C学校的“房子比民房大约一倍”,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办学条件的简陋,而能用上电铃、电灯,则又表明童年的生活环境已被现代文明所侵染。D文章叙述冷静而从容,描写真切而生动,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熔铸在冷静的叙述和描写中,并不直抒胸臆,这样写为文章增加了艺术张力。E文章写道:“他们两个不上学了,不知是被迫还是自愿。”作者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含蓄地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导学号29530420解析:选CD。A项,“采用倒叙的方法”表述有误,文章并没有采用倒叙手法。B项,“文章以路为线索”表述有误,本文的线索应是时间,不是“路”,且文中并未展现读书求学的“艰辛”。E项,首先“暗示海和彦的失学是被迫的”说法不正确,文中无此暗示;其次“批判了应试教育的罪过”的说法不正确,文章的主题也不在于批判应试教育。5(鉴赏修辞手法)请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两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