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60158 上传时间:2019-03-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0.1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作名: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教学分析知识掌握状况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已学过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对孔子已有

2、初步的了解。语文课刚刚讲完论语十则,对孔子思想内涵的了解又有了进一步加深。历史课又学习了“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一课,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特征)已有相当的认识。学生心理特征初一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少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上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加上特区的思想较为解放,因而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好争辩。教材处理教材较好地落实了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为了便于该堂师生合作活动课的开展,

3、在尊重“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对教材做如下处理: .将课题“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在意义上有重复之感,将题目改为“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意图在于强调时代变革与思想活跃的因果和互动关系。因为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是以变革的时代为背景的,反过来百家争鸣也促进和加剧了时代的变革。另外,这样改动还能与“第课铁器牛耕引发社会变革”相互照应,使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将课文 “百家争鸣”子目中关于“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前置于课文开篇。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的阐述同样适应于孔子、老子等思

4、想家产生的时代;再者,原课文开篇就直接提出孔子,显得突兀。如有背景资料引入,将更能体现历史“因果关系”的学科特点,同时也便于联系学过的知识切入新课。.在“孔子”之后,简略增加“老子”的内容。关于老子只增加“老子是春秋末年与孔子同代齐名的思想家,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可,不必展开。因为在“百家争鸣”中,道家是一个重要学派,适当提到老子,不但使上下教学内容本源相贯,也使课文结构更具完整性。.在战国“诸子百家”教材内容中,删去墨家部分。根据标准,删去墨家内容属允许范围,并不会降低标准的要求。这样做的理由是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出发,因为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能很明确地区分儒家的“仁爱”

5、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在这节课中,阐述诸子百家内容的教学,设计为学生辩论活动,墨儒两家学说对立性不强,容易混淆,不利于辩论的开展,故删去。课型选定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和对教材、学生知识、心理等方面的分析,课型选定为:师生合作型的活动课。(一课时)教师的活动形式:启发、引导、归纳、小结学生的活动形式:分析、质疑、表演、辩论课前准备.由学生自编自演孔子办学、因材施教等短剧。.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并印发有关儒、道、法三家学派的有关资料给学生。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步骤投影:画谜(打一历史时期,谜底

6、:春秋战国),由学生猜出,引出教学内容的时代背景。.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器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推出本课课题:变革的时代活跃的思想(同时放映相关录像片)教学内容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礼”学说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伟大的思想家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礼”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的概念。学生活动:在学生阅读探

7、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由对孔子的“仁”“礼”思想了解较全面的学生扮演孔子,再现孔子设坛讲学情景,并在学生的提问和质疑中,归纳出孔子的“仁”“礼”思想内涵。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礼: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伟大的教育家教师活动:启发学生回忆小学历史和社会课有关孔子办学的内容,并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学生活动:学生以“因材施教”等小品表演形式,演绎、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

8、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法、道三家的思想特征。印发有关资料,供学生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讨论

9、分析儒、法、道三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三组,分别以儒、法、道的思想主张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情境。课堂小结由教师指导(以探讨方式提出参考意见,不做最后结论)、学生参与(允许提出不同意见),从两方面进行小结:.诸子百家中儒、法、道三家学派思想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集诸子百家所长形成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源泉。迁移应用(课后作业)结合我校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校风建设问题提出你的看法。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课间短剧和辩论词选)附二学以致用:以儒、道、法三家的观点

10、谈谈你对校风建设的看法。(课后作业选)教案点评本课教材,人物涉及几位思想家,内容或涉及政治、或涉及思想,学生难理解。然而,胡江平老师在充分掌握教材和了解“学情”以后,独具匠心,在教与学策略的设计上,突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采取了教师启发、引导、归纳、小结与学生(自学领会后)的表演、辩论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他们通过自己的表演、辩论,初步体验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勇于发表自己治国方略的见解的进取精神,初步认识中国思想发展的脉络。附一课堂教学活动实录片断(班级:初一()班)(一)课间短剧孔子讲学编剧学生甲学生

11、甲饰孔子众学生饰弟子(孔子出场,稳重大方,边捋胡子)(众弟子安静)众弟子:孔先生早!孔子:(摇头,叹气)当今世风纷乱,要治理好天下,我认为只有两个字“仁”和“礼” !(一弟子站起,拱手问道)弟子:请问孔子先生,什么叫“仁”和“礼”呢?孔子:(点头,微笑)这个问题提得好。“仁”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要符合社会要求。另一弟子:弟子不明白。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孔子:仁者爱人,不但要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天下所有的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摇手)千万不可强加于人。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乃仁也。另一弟子:那请问怎样才能做到“礼”呢?孔子:(捋胡子)

12、不同阶层的人要加强个人修养。国君要有国君的风度,大臣要有大臣的忠诚,长辈要有长辈的表率,晚辈要有晚辈的顺从。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人人循规蹈矩,岂不天下太平!众弟子:弟子明白了。因材施教编剧学生乙学生乙饰孔子学生丙饰曾参学生丁饰子路孔子:(在书塾席地而坐,正津津有味地看书)子路:(匆匆忙忙地跑进来,停不住脚步撞在书桌上,把桌子上的东西全弄翻了,书简也掉在地上)孔子:(把手中的竹简放下)子路,何以如此匆忙,是否有要事找我?子路:(气喘吁吁地)孔先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请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去否?孔子:(严肃地看着他,摇了摇头)请三思而行,考虑清楚再去。子路:(点了点

13、头,急急忙忙地冲了出去)孔子:(捧起刚才未读完的竹简,又细细地品味起来,无意中看到曾参在门口踌躇地走着)曾参,你有什么事找我?曾参:(吞吞吐吐地)我,我有一件事想请教您,有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想找学生去当大夫,学生不知是去还是不去。孔子:(毫不犹豫)快去,快去,不要耽误了时间。子路:(又冲进书塾)我和曾参的问题一样,为什么您的答复却不同?孔子:(面带微笑,点了点头)曾参性子慢,做事诸多犹豫,我叫他快去,是不想他错失了良机。你的性子急,做事匆匆忙忙,不加思索,我叫你三思而后行,是不想你因太性急而误了大事。子路和曾参:(认同地点了点头)我们明白了。(二)课间辩论:儒、道、法三家辩论词选学生:我赞同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以德教化人民”,我觉得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像法家一样强调法治,就会导致暴政,不得民心,秦朝不就是因为严刑苛法而灭亡的吗?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独夫民贼,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天下太平。学生:治国之道,不可柔,也不可松。治国,治国,既然决心要治好国,那么国家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不然,怎么治好国,怎么深得百姓之心呢?儒家治国讲求待人温和,这种治国之道我不赞成,如果对待每个人都那么温和,那么坏人呢,社会上的恶势力呢?能因为你的温和对待而变性,改邪归正吗?老虎从小养到大,最终不也是兽性难改,把自己的主人给吃了,又何况是那些坏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