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

上传人:八婆 文档编号:803053 上传时间:2017-05-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一(理解与阐释)(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楚水实验学校高三复习专项训练现代文阅读之一 理解与阐释 【能力目标】 理解并应用,能力层级 BD【知识目标】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并能做出准确的阐释。【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和阐释的基本要领。【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望文生义。【教学流程】一、考点解读这一部分主要复习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两个知识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其中的“理解”还包含了“阐释”的要求,即:在选择题中能对词、句含义的阐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表述题中能对词、句的含义做出准确的阐释。应该明确的是,词、句是相对于段、章而言的语言单位;在文章中,词语和句子都存在于文段、文章

2、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了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二、复习指导(一)先谈“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理解与写作对象或文章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理解指代词和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理解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文中含义的差别;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和深层意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意”包括:理解能提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理解内涵较为

3、丰富深刻的句子;理解形象而又含蓄婉转的句子。如何“理解”对这些词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意思,要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 “前后勾联” 、 “表里参验”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前后勾联” ,是指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一起,从文章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与技巧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所谓“表里参验” ,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现的内在的深刻含义。“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教案学案一 体 化2推衍的特点,来实现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

4、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而这些,只有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方法,才能给予确切的解读。(二)再谈阐释。与阐释相关的是语言转换。在选择题中,命题人将文本的内容转换为与文本不同的语言表述,提供给考生辨别其正误;表述题中,如何根据命题的要求,从文本中的相关表述,到形成答卷中的语言,也是语言转换的操作。因此,我们要在解题训练中加强“语言转换”能力的训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种语言:题干中命题者的语言,属于指令性语言,是阅读与解答的依据;文本语言,是我们应该准确理解和深入体悟

5、的;答题语言,这种语言有时候是直接取自阅读文本,有时是应试者根据命题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然后或对语言进行加工重组,或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从文本到答卷的语言转换,往往包括这三个方面: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而实现语言的准确转换, “以文解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 “以文解文”根据构成文章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可以分为:“同义互解”同样的意思在一篇文章的不同地方运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加以表述,这“不同的语句”之间就存在“互解”关系。“连义互解”文章的语义上下连贯,相递相承。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其内容。“宾

6、主互解”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的运用,常用以阐释或强调它的主旨句,并与主旨句构成主宾关系。要理解主旨句,可以依据对这些“宾句”的解读,要理解这些“宾句” ,可以依据对主旨句的解读。“虚实互解”“虚”和“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写文章的人常常以实证虚或以虚证实,乃至以虚代实,因而也就构成了“虚实互解”的关系。如果推衍开来,还有许多“互解”关系。利用这种“互解”关系寻找解题的相关信息,再依据命题的意图和答题的要求进行语言转换,做出符合命题意图的回答并不困难。三、典型例证例

7、 1(2004 年福建高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试题。(节选原文第一、二段)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 ,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在磁场旋转的3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

8、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7对“无线电射频脉冲”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作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共振的产生,同时吸收能量。B它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时,能引起氢原子核在磁场中旋转,导致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和射电信号的发出,同时释放能量。C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停止后,氢原子核会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能量。D它能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和能量

9、变化,停止后,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解析】此题重点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只要细读原文第一段,就可以明确以下两点:(1)无线电射 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能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 2)当停止射频脉冲时, 氢 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释放所吸收的能量。根据“前后勾联” 的方法我们参看文本第二段的前三句:“ 原子核的运 动类似 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转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的叙述。由此可知引起“氢原子核在磁 场中旋转”及“ 原子核旋转频率的改变” 等与无线电射频脉冲无关,A、B 两

10、项中的说法是错误的。另外, “释 放能量”是在“停止射频脉冲” 之后,而不是如 B 项所说的在“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 的“ 同时” 。再看 D 项。根据文本第一段,能量的变化虽然与“无线电射频脉冲”的运行与停止有关,但 发出射电信号和释放能量的是“ 氢原子核”而不是“ 射频脉冲” 。因此 D 项中的“ 射频脉冲会按特定频率把射电信号和能量释放出来”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答案】C例 2(2003 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节选原文第三、四段)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

11、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上的这片蓝天。9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B1850 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

12、煤炭、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4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解析】这一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同 时也考查筛选 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本题选用的“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其含义。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 项的表述基本上是对原文第三段中有关信息的 归纳。第三

13、段中存在这样的因果推理:因“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的燃 烧量越来越大”,所以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因“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 ,所以必 须“大力植树造林 ”。可见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都与人类自身的活动相关。选项中不 说“ 人类”而说“世界各国”,用意在于强调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选项与原文表述不同而含 义相同,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 项中的“大量开采和燃 烧”与原文中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量越来越大”表述不同而含义相同,可以“互解”。 “大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B 项也是正确的。C 项指出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 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

14、也随之不断升高,并点明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人 类无限制的破坏有关,也是正确的,也可以排除。D 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 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虽然也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而导致的灾难毕 竟不是人类造成的,人类只是“对此却束手无策” ,所以是不正确的。 D 是正确选项。【答案】D例 3(2001 年全国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门(原文第一、五、六、七、八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

15、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

16、已远去之时。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2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5“关门”的含意。【解析】此题要求指出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的涵义,这两个概念是 喻(或象征)体,是 “虚”,它 们的本体是“实”,解题当注意“以虚求实”,即将文本中含蓄的内容能加以明白的解说。先解决较容易的“关门”。原文中有这一句:“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其含义很明了,据此即可得出答案:“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但“开门”的有关信息较为隐晦,即“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从“关门”意味着一个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