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41623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旅游管理品昔日皇家贡品 赏今日京西美景 文/ 宋旭 图/ 门头沟区旅游委、门头沟区体育局、门头沟区军庄镇政府、潭柘寺景区提供 继“最美亲子线路”永定河站之后,6月7日,中坤杯第五届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第二赛站潭柘寺站也正式拉开了帷幕。该线路全长25公里,共吸引了3500人报名参加。参赛者从永定河畔丁家滩出发,途径牛角岭关城、韭园村,折返嬉水湾,最后前往终点千年皇家古刹潭柘寺。赛道全程由数条千年古商道、古香道、古军道串联而成,选手们行走在那历经百年风霜的蹄窝与车辙之上,探寻着沿途神奇的故事,仿佛自己瞬间穿越了“时光隧道”,与古代商旅们并肩同行,一场原本简单的浅山徒

2、步,由此变成了“情景体验式”的古韵文化之旅。 徒步穿越京西古道,寻访千年文化之旅 在时下众多的徒步线路中,这条线路可谓独一无二,它全线由千年古道串联而成,涵盖山岭、平原、湿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徒步爱好者们在徒步健身的同时,还可了解华北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追溯京城佛教文化的起源,揭秘“古道、西风、瘦马”背后的故事。穿过位于妙峰山镇丁家滩村的起点门,来到牛角岭,眼前一条蜿蜒的古道,横亘在山谷之间,此次神秘古道之旅便由此开始。踏上这条京西古道之“西山大道”路段,脚下密布的蹄窝和交错的车辙,记载了它昔日的繁华与鼎盛。晚清时期,每年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香客途经这里到金顶妙峰朝圣祈福,他们所带来的各色民俗文化

3、在此汇聚、使妙峰山成为了华北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如今在妙峰山香会博物馆中,仍可感受到当时这里的兴盛景象。同时,西山大道还是古代重要的商道,是煤炭进京的必由之路,作为当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煤炭的运输,攸关各行生计,保证这条路畅通就保住了京城的经济命脉。此外,由于“西山大道”地处京西要塞,是连接各条支线道路的主干线,因此,又被称为“京西古道第一关隘”,同时它也是历史上军需进京的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徒步在这条汉唐时期修建的古道之上,触摸着道路两侧的历史遗迹,阅读着沿途各类神奇故事,使徒步爱好者们对我国民俗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 经西山大道上行,就到了京西古道中最为美丽的王平

4、古道。它背依九龙山,俯瞰永定河,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和一些分支古道构成,全长约20公里。当年古道两边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每天有五六千匹驼、马驮着各种货物长途跋涉、浩浩荡荡地经过这里,赶上旺季甚至会形成拥堵,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场面十分壮观。今日沿着古道一路走来,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志刻石以及关城、碉楼等遗迹,都与徒步爱好者不期而遇,频频给人带来惊喜。然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故居了。故居周围古意悠然,流水潺潺,一座汉白玉石桥拱跨溪水之上,精致典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院内古朴的民居建筑、矗立的雕像、陈设的文物,使人不禁联想到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

5、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词句。 徒步在古道之上,仿佛时空交错,前一步还是朝圣的香客,下一步就踏上了商旅的足迹,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时空交织仿佛都在这举步方寸之间。来到京城佛教文化的发祥地潭柘寺,这种感觉更为强烈。这座始建于西晋时期的皇家古寺,外观殿宇巍峨、庭院清幽,古树名花相映成趣,飞檐翘角彼此掩映,寺内“御亭流杯”、“九龙戏珠”、“飞泉夜雨”等“潭柘十景”自成一格,甚是绝妙。据说当年奉朱元璋之命修建北京城的高僧姚广孝就曾隐居于此,他从潭柘寺的建筑和布局中获得了不少灵感,包括故宫在内,北京城的许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格局修建的,果然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 佛教圣地赏银杏 古老的树木总

6、是和历史遗迹相伴,想必古人也没有忽视银杏树的魅力。它们或有惊人的树龄,或有雄伟的外貌,等着我们去一探究竟。 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比北京建都城的时间还早800年,它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寺院初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故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郑启五的品读潭柘寺中记载:原来,“潭”指的是山上一处泉水汇成的水源“龙潭”,“柘”乃寺院周遭生长的柘树。到如今,泉水依然潺潺流淌,柘树依然满山遍野。虽然潭柘寺以柘树得名,但其最有名的还是它的银杏树,潭柘寺的银杏有一种独特的美,它黄而不枯,不含任何杂色,纯洁、雅气。 在潭柘寺内的毗卢阁前,矗立着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因我国高僧用银

7、杏树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所以寺庙中大多种有银杏树。其中东侧的一棵高达30多米,干周长达9米,其姿高大挺拔,郁郁葱葱,为唐代所植,距今已有1300多年。相传在清朝,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此树都要长出一条小干,久之会与老干重合。基于此,清乾隆皇帝就封这棵古银杏为“帝王树”,同时又封西侧辽代时配植的一棵为“配王树”。有趣的是,当年配植者错配了“鸳鸯”,因为这两棵树都是雄株,并不能结果,而东边行宫院的两棵明代雌株银杏,每年秋季却是硕果累累。本来两棵树之间有一个明代的佛堂,后来为了让银杏的枝叶能够更好地伸展,被拆除了。想象千年之后,也许两棵树能够携手飞舞吧! 银杏节作为潭柘寺每年一次的盛大活动,从

8、2010年的第一届开始,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3届。今年10月,景区还将如期举办,届时,景区将借助银杏节这个平台,举办摄影展、征文展、佛陀成道故事等展览。以节扬名、以节聚友。 茶禅一味,古寺茗香潭柘寺禅茶文化 茶事与佛事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而真正使佛理与茶理相结合的是禅,是禅将茶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喝茶重在品,用心领悟其中的“禅味”,茶中有佛法,佛法含茶中。所以学佛的人,懂得佛法的同时不妨再学一些茶理和文化,在喝茶的时候进入茶禅三昧,亦可以体味到佛法的甘露。 公元前52年,西汉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

9、,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禅”是一个佛教术语,指专心一意地思虑,亦即静虑、静思,使心绪宁静,以便思考。“参禅”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虚灵宁静,把外缘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即是“禅”。 品茶是行禅的重要方式,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自神农尝百草,遂有茶业兴于华夏五千年,茶为文化,可怡情,可清淡,可益思,可论道,可养性,可寄高风雅韵,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茶的文化精神同禅的哲学意境天然地融合在一起。 禅茶表现了禅宗的心灵感悟。在禅家的公案中,有各种各样的动作和手势,称为手印,有静态的造型,也有动态的行为。这些动作表现了

10、禅意体验经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空灵寂寞的禅心,以禅茶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些微妙空玄的指法象征归于一空,万法归于一心。沉默的交流可以达到心心相印的效果。 禅茶的精神 禅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正、清、和、雅”,禅茶的“正”就是八正道,“清”则是清净心,“和”为“六和敬”,“雅”就是脱俗。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佛家八正道,其八种修行方式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一一体现。 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

11、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乐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 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

12、茶去”才能体验的。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以及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正、清、和、雅”,这一种精神决定了禅茶文化具有一种不同于哲学和伦理学的社会化育功能。禅茶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离不开人生日用,离不开禅的关照与感悟,离不开茶的清净、淡泊。从这个角度来看将禅茶文化的功能定位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这八个字上,较为恰当;既理事圆融,又雅俗同归,具有一定的人生现实意义。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

13、”中创出来的。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其三曰“凡”。 禅茶的传承 我国茶与佛教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佛教特别是禅寺、禅僧需要茶叶,而这种嗜茶风尚,又促进了我国茶业和茶艺文化的发展。 将禅修融于茶道之中,形成“禅茶一味”或曰“茶禅一味”的理念,发展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文化生活习惯。从起源于佛教禅宗寺院到融入社会民间,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共同钟爱,流传千载,长兴不衰,可谓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之一应为国人重视保护。近几年来,潭柘寺作为北京佛教文化的发祥地

14、,会逐步恢复其寺院中的禅茶堂,恢复消失在历史中的僧侣“茶禅”生活,让禅茶文化重新成为寺院僧侣生活的一部分。当你身处寺内优美的风景中,伴着徐徐微风,闻着一缕缕袅袅敬香,细细品味潭柘寺的禅茶,绝对是种超凡脱俗的享受。 京白梨京郊果品的佼佼者 “东山却在香山西,东山盛产京白梨。皇家专供近千载,阅尽人间风和雨。昨夜冬雪飞扑簌,恰似春舞梨花曲。独立东山风光秀,人生堪当乐如许”。 桂茂林先生诗中所赞的东山,正是门头沟区军庄镇的东山村,这里以产京白梨而闻名。 京白梨又称北京白梨,是众多名特优果品中的佼佼者,也是京郊果品中唯一冠以“京”字头的著名地方特色品种,通俗地说,京白梨是咱北京土生土长且独有的水果。京白

15、梨起源于门头沟区军庄镇东山村的龙沟,最初为一株自然实生树,有400年左右的历史。据调查,东山村庙洼一带保存有200年以上的老梨树百余株,由于品质好,风味独特,清代时曾作为贡品,后逐渐被认同并繁殖推广到北京周边栽培。因此,门头沟军庄镇被誉为“京白梨故乡”。 2005年,门头沟区军庄镇取得了国家商标局颁发的“门头沟京白梨”证明商标申请,成为获得京白梨证明商标使用权的第一家原产地单位,2012年3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京白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京白梨果实扁圆,小巧玲珑,果皮光滑细薄,果肉乳白细腻,果肉中含石细胞少,多汁味甜,酸甜适口,香气袭人,可食率达93%,品质极佳。后熟前,果皮黄绿色,果肉嫩脆;后熟后,果皮浅黄色,果肉嫩润。人们常用“十个果子摞起来不倒,摔在墙上粘住不掉”来形容京白梨,因为这句俗语既说明了京白梨的外形均匀规整,又说明了京白梨果肉的细腻含糖量高。一般的梨,水分多、果肉中含有的石细胞比较多,吃起来就会感觉比较松散、渣滓多,而且都会剩下一个大梨核。但“京白梨”果肉很细腻、石细胞少,成熟的梨甚至连核都可以吃了,不会觉得有渣滓,而且成熟的果子还有诱人的香味,这种香气在空气中淡淡飘散,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 昔日皇家贡品 今日福泽百姓 军庄镇的京白梨早在清代就已闻名,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