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通臂拳谱》探秘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95481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朝《通臂拳谱》探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通臂拳谱》探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明朝通臂拳谱探秘笔者从朋友处得到一本通臂拳谱 ,细读之下颇有收获,发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拳学史料。此通臂拳谱乃明末周全所作。周全。字淮颖。怀庆府人氏。周在通臂拳自叙中写到:“ 大明崇祯岁次甲申仲春上浣之吉,大梁后学周全淮颖甫书于育英斋:至今二十余载,稿换数次,创为此谱,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孟秋之吉重书。 ”即说拳谱初稿于崇祯甲申年(1644 年) ,数易其稿,完稿于康熙乙巳即康熙四年(1665 年),前后跨度二十二年,时值明末清初,初创于明代,定稿于清初。周全谱中交待通臂拳乃始师董成得自于山中通臂老猿仙,故取拳名为“ 通臂 ”,至周全已是六传。对于此谱的真伪,张全海先生曾从文字上考证确为明末清初的

2、作品,如文中有几处用字有避明朝讳字的痕迹,如避明熹宗“由” 字代以“繇”,且避康熙帝玄烨讳字 “玄”(玄字缺笔),而又不避雍正帝的讳字 “祯”以及乾隆帝弘历的讳字“ 弘” 。(见张全海文 初考 )自叙中还提到周全本人曾研习过的拳法有:太祖关东行拳、南唐二十四腿、叶家炮拳、周家斜踢、沙家猾拳、温家架势、刘聚短打、绵张短打等,这些都是在明代流行的拳法。通臂拳历史悠久,但是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却很少,现在的通背(臂)拳资料多是后世整理的资料,对于历史起源等讲述多模糊不清,像这样作于明代的拳谱,对于历史研究等会有极高的价值。 通背还是通臂 通背( 臂)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京津、

3、关东等地广泛流传。那么,到底是“ 通背”还是“通臂”呢?在民间多使用“通臂” ,在 1983 年国家编订中国大百科全书时。是统一将“通臂” 全部写成了“通背” ,至于“ 通备”则是武术家马凤图将戳脚、翻子、披挂、八极、通臂等多个拳种综合的混合称谓,表达了马先生“通神达化,体用兼备”的武学思想。 通臂拳的起源大都和“通臂猿猴” 有关,是不是得自猿仙的传授实难证实,但古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是从通臂猿的身上吸取了灵感是毫无疑问的。通臂猿两臂长而有力,传说通臂猿的两臂相通,串通如一,可任意伸缩长短,这也正是通臂拳所要求证的功能和境地。拳名通臂,其所追求目标显而易见。后来传人又依据“力由背发,

4、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见修剑痴修订五行通背拳谱)传统上多写成“ 通臂” ,国家为了统一才写成 “通背”,所以现在 “通臂”和“ 通背”做通用。然查古籍并无“通背拳 ”的写法,例如明 通臂拳谱 、清黄百家 内家拳法中皆为“通臂”,少林寺的拳谱中也为“ 通臂 ”,另在博爱唐村发现的 李氏家谱中也记载是“通臂功”,可见原貌如此。 武术发力讲究整劲,劲整则需要浑然而动,一动无不动,周身一体,发力时势必两臂同动,前后对争, “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 内家拳法 中日:“通臂,长拳也。 ”即是说使两臂贯通可以使拳攻击加长。这正是“通臂” 的真义,通臂猿猴的天性。但

5、是很多人把这句话看做是名词的解释,而不曾认识到他的技术层面和具体内涵,落于名相。而通背的命名,正和太极拳“ 力发于脊” 的理论相同。脊椎贯穿上下,形成了人体五弓中的主弓身弓,脊背能够贯通成为一块,则具备了武术发力的要素。所以。通臂和通背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武术的窍道,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武术的本质。在练功的过程中,练习者对于“通背”和“通臂”都会有不同的体证和感悟。一般是求通臂而得通背,先通背而后通臂。 明通臂拳谱技术体系 通臂拳谱分三部分内容,一为拳法,包括六路和变拳十款;二为冷兵,包括长兵、短兵以及贴身寸兵等;三为内功心法和药方。 拳法六路和变拳十款是通臂拳的主体内容。六路又细分为母法、护法

6、和破法,以及破2中护、破中破和截法。其中六路母法和六路护法有详细的动作解说,六路母法分别为:第一路双手闭单拳、第二路二路钻、第三路佚名、第四路左穿颏、第五路通袖、第六路虎坐穿膝。拳谱中有“ 名堂” 一词,在此处做 “名称、名目”解,名堂亦写成“ 明堂”,典出唐时刘允沦之明堂赋 。现代通背拳中还有一套明堂拳,这套明堂拳是祁氏通背第二代传人李忠向一位韩姓老道学来的,在传统相学里面称鼻子为明堂,以其位居脸部正中命名。六路破法和六路破中护法只写了总诀,六路破法包括:第一路玉女穿梭、第二路单凤打耳、第三路拨叶寻桃、第四路立犁提、第五路刘海戏蟾、第六路里搂外上似旋风:六路破中破和六路截法只列了拳势目录。

7、变拳十款分为:一贿、二进、三走、四扣、五开、六靠、七要、八揽、九踩、十问。贿即守法,以静待动之意。前后左右各六,共二十四贿。进即进攻,分为六路总进和七十二奇进(实为七十四进) 。在此部分,作者着重图谱详解了十三势, “予将护破内选择一十三势以示来兹” ,并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 一首。十三势为:顺步单撒胫势、白猿双抱树势、白猿单抱树势、行者扳高崖势、月下偷桃势、执法观山势、迎风铁扇势、刘海戏蟾势、白猿献果势、狮子抱球势、力大千斤照势、白鹅晾翅势、駈骝操马势以及子路拱立势。 走即步法,指出步法的重要性“手上功夫一年而步法倍之” 。有单插花、双插花、倒插花、八揽步、卒路步。涵盖了前、后、左、右、中五种

8、形式。寸步、垫步、过步、践步等类型。扣法即擒拿,是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共有六扣三十六拿。开法即解脱之法,即有揭法、颚法、提法、剪法、扭法、纽法、崩法、磕法、撑法、展法十种。 靠即跌法,分为六靠,每靠三式,即古之沾衣十八跌。六靠为:雄靠、威靠、裹靠、冲靠、挨靠、伏靠。要即七个要点。对应人身上、下、左、右、中、前、后七道关隘,是“拳中拔选精微之极之着 ”。揽法是纵横接击之法,能以柔克刚。踩法即腿法,介绍了九种:迎踩、硬踩、截踩、弹踩、通踩、蹁踩、软踩、踹躁、蹚蹴。问法是论拳通变,通过师徒问答展示百问百答的雄略之才。 拳械部分包括样式图和部分动作谱。即有七寸金、明机、魏华棒、通臂子、藏机、铧锅挝、枣穰

9、槊、檐枪、宣府双刀、金家小枪共十种。多为贴身短兵,方便实用,二三尺的短兵上都设有绳套,以防脱手。谱有枣穰槊六路母法、魏华棒前六路谱、汉室五门单刀谱、宣府双刀谱、金家小枪谱(九路)等。金家小枪“ 长一丈二尺。九尺亦可” ,从其枪谱来看正是六合枪的演变。古代六合枪是大枪。历代都称作“丈八” 长枪,而此谱中丈二长的枪被称为小枪,枪法后来在民间传播,尺寸有所缩短, 通臂拳谱中记载了这一现象。 第三部分演重手法说因原本缺失,已无法看到其内容。仅由目录可知包含有“行功十段锦”以及 “授射心法 ”等等。 是否通臂同门 现代通背(臂) 拳的流派很多,如:白猿通背、祁氏通背、五行通背、洪洞通背、两翼通背、五猴通

10、背、六合通背、少林通背、猿仙通背、合一通背、二郎通臂等。那么,这么多种的通背名称的拳种有没有关系?抑或是名称上的巧合呢? 从内容体系和风格特点上看,各种通背的确大相径庭。理论上也有诸多不同,很多学者包括传人都认为各成系统,没有关系。但是,各“通背” 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相通之处,例如起源都和猿猴相关,统称通臂门或白猿门,白猿通臂传说是白猿公所传,祁家通臂早亦称为通臂猿猴拳,或称祁家通背猿拳门。两翼通背又称为两曦猿拳,少林寺的拳谱中有“通臂者,猿拳也 ”之说,明 通臂拳谱也明确说明拳术得自于山中猿仙。也称为通臂猿拳。由此也可见,此拳的确切命名应该是“通臂拳” ,因为民国时通臂拳大家修剑痴先生借鉴了

11、太极拳的理论,由“ 力由背发 ”之意而写成通背,后来国家的统一定名也受此影响。 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中记载了内家拳的体系,其主体包括六路和十段锦,无独有偶,明通臂拳谱中所载的技术体系也是以六路和十段锦为基本内容,因此黄百家记述的3“佑神通臂”极有可能和 通臂拳谱中董成的通臂猿拳相同。六路在通臂拳体系中一直占重要地位,现代通背套路中有六路总手,五行通背中也有六路站状和六路行状等。 通臂拳谱中六路母法每路四招,共计二十四着,使人惊奇的是,现代通背(臂)拳中也都明显留有二十四势的痕迹,白猿通背拳即以二十四势为主(包括四大名山、八手连拳、十二连炮),诀日 “心猿心意与心极,二十四势藏妙意 ”,通背串珠也为

12、六趟二十四手,老祁派有通背二十四势单操,也是六趟二十四手,流传在沧州的通臂拳又称之为通臂二十四势。通臂拳谱中记录了手法共计三十六手,巧合的是, 内家拳法中记录了三十五手。通臂拳谱中有三十六手、七十二进,而祁家通臂恰巧也分成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通臂拳谱记载了正拳总目一百单八着。祁家通臂三十六手、七十二散传合计一百单八势操手,洪洞通背同样是称一百零八势,焦作猿仙通背也是称一百零八势。白猿通臂又有行拳的说法,武田熙在通背拳法中写到“清真教人练通背门者称行门、行拳” ,即是说牛街回族将通臂称作行拳,例如其中有通背行拳二十四手,无独有偶, 通臂拳谱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有通臂行拳十三势歌一首, 行拳预识箴

13、一首。 通臂拳谱中有“变拳十款”,即是把全部武学的内容概括为十类来阐述。猿仙通背也有此十款,历代相传视为核心,尤其是其“ 十开法 ”和“六靠十八跌”和 通臂拳谱中所载完全相同。在通臂拳谱中所记载的拳式如“靠肘” 、 “切肩”、 “劈山” 、 “攒掌”、 “抹眉” 、 “吊手”等依然是现代通背拳中的标志性动作。 读者也许会说,且慢,仅仅比较这些数字是不是太牵强了呢?那么,偶然之中有没有必然存在呢? 一项技术经过几百年的传承,肯定会发生很大的差异,更何况武术本身存在很大的主观性。但是一般来说无论内容错乱了多少,名字也不会出错。何况其间还会有很多有意的改变。正如“ 六合枪 ”,流传了一千年依然是老名

14、字,但是看看各家的内容,可谓是千差万别。但是,差别再大,同门的痕迹依然历历可见。 也说内家拳法 清内家拳传人黄百家的内家拳法中有:“佑神通臂为最高” ,可见,通臂拳和内家拳的确大有渊源。依据清初史学家黄宗羲、黄百家父子的记载,内家拳源于宋张三峰。张三峰始学于少林,得其精微奥诣,复从而翻之,另创内家一派。张三峰拳法后传至关中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在浙江的一支,明嘉靖年间张松溪为最(据宁波府志记载:张师为孙十三老,远承宋之张三峰),张传四明叶近泉,叶传单思南,单传王征南(见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传黄百家,黄百家将其秘传歌诀,诠加注释,著成内家拳法 。近代乃有把太极拳说为明张三丰所创,并把

15、张三丰混同于宋之张三峰,于是太极拳也就等同于内家拳的说法。 黄百家内家拳法和明通臂拳谱都同样以六路和十段锦为主,这是二者有渊源的铁证。请看通臂拳谱中的动作描述:“以右手当先,左手列于左乳之上,前手阳而后手阴,前手与腮相平,将后肘一拽,前手一撩,着名撩颏。 ”这就是两臂贯通,前击后拽的发力方式。两臂贯通对争还可以明显增加击打距离,所以内家拳法中说:“通臂,长拳也。 ”而今 “探肩长臂、放长击远 ”几乎成了通背拳的标志特征。再看黄百家对于其“六路”的诠释: “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俱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

16、”两者的动作描述何其相似乃尔,不仅如此,直到今天通背拳的动作还是如此这般。 内家拳法中还有若干名色和通臂拳谱相同,如“迎风铁扇” 、 “分心十字”、 “舜子投井”、 “猿猴献果”等。可见,黄百家所说的“佑神通臂 ”的确应是通臂猿拳。那么,内家拳就是通臂拳吗? 或许还不能如此简单对等。早有研究者指出, 内家拳法中“ 虎抱头”和“四把腰”是否和心意六合拳有关呢 ?内家拳是宋代武当丹士张三峰所创,是他先学少林功夫,而后综合所学,归纳出新的结果,所以内家拳必然包含多种拳法的元素。从内家拳和4通臂拳的对比中可见,通臂拳应在内家拳中占重要位置。 少林衣钵真传(清代伪书,螳螂门所作)中的一句话可以为其做精辟概括:“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臂为母。 ”即是说有很多内容是来自于通臂的体系或者吸取了通臂劲的内涵。任何一个拳种都不是独自生成的,对外门拳种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