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459153 上传时间:2017-09-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22 例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 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对 2006 年至 2009 年 4 月我科收治临床诊断的 22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血象检查结果、治疗及其转归进行总结。结果 22 例中均有发热、咽炎、白细胞增高、分类淋巴细胞占 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 5.0109/L,异型淋巴细胞达 10%以上或总数高于 1.0109/L,肝功能异常 21 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 cm 以上)18 例,肝脏肿大 20 例,脾脏肿大 11 例,EB 病毒抗体阳性 19 例。结论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 EB 病毒感染

2、最常见,临床以持续发热、咽炎、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外周血象明显增高,异型淋巴细胞大于 10%为特点,治疗以抗病毒为主,更昔洛韦联合干扰素,预后较好。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异常淋巴细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本病分布广泛,多散发。本文就我院2006 年至 2009 年 4 月收治的 22 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做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均为临床诊断患儿,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主编的实用儿科学(第 7 版)。其中男 15 例,女 7 例,年龄 413 岁,平均(7.0

3、2.4)岁。其中 2006 年 3 例,2007 年 5 例,2008 年 10 例,至 2009 年 4 月 4 例。1.2 诊断时间 最早发热第 3 天诊断 1 例,最晚发热 12 天确诊,多数在发热 1 周左右始确诊。1.3 临床表现 22 例患儿均有发热,1 例发热最长达 16 天,热无定型,波动在 39 左右,偶可达 40 。但发热虽高,中毒症状却不明显。大部分患儿有咽痛,均有咽炎或咽峡炎症状,表现为扁桃体充血、肿大甚至化脓。本组患儿中有 18 例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多位于双侧前后颈部,3 例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 例有腋窝淋巴结肿大。有 5 例患儿病程中出现躯干部红色斑丘疹,持续

4、 35 天即消退。其中 3 例合并气管炎,1 例合并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见表 1。10.0109/L,(10.020.0)109/L 者 8 例。表 1 22 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临床资料临床症状与体1.4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22 例白细胞数均(20.030.0)109/L 者12 例, 30.0109/L 者 2 例;22 例患儿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均占 50%以上或淋巴细胞总数高于 5.0109/L,且 10%以上为异型淋巴细胞,其中异型淋巴细胞占 10%20%12 例,20%30%9 例,30%仅 1 例。肝功能异常达 21 例,其中谷丙转氨酶异常 20 例,50100 U/L

5、 4 例,100300 U/L 12 例,300500 U/L 3 例,1 例高达 846 U/L;谷草转氨酶增高 21 例,50100 U/L 12 例,100300 U/L 9 例。所有病例均检 EB 病毒抗体,其中 19 例为阳性。有 1 例患儿尿检异常,蛋白(+),隐血试验(+)。1.5 超声检查 所有入院患儿常规检查超声,15 例有肝脏肿大,11 例有脾脏肿大,双肾未见异常。1.6 治疗转归 本组病例确诊后均采用更昔洛韦每日 5 mg/kg 静滴,疗程710 天,联合干扰素每日 5 万10 万 u/kg 肌注,3 天为 1 个疗程,合并感染者加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或阿奇霉素静滴,肝功能

6、异常明显者予保肝治疗,同时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 45 天后体温开始下降,肝、脾、淋巴结回缩,1 周后血象白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下降,肝功能好转,尿检异常者尿蛋白消失。除1 例治疗 4 天签字出院外,其余 21 例经治疗 1015 天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2 讨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主要由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引起。本病分布广泛,多散发,亦可呈小流行,其大多数由密切接触患者口腔唾液而传染,飞沫传播并不重要,输血及粪便亦可为传染源之一,多见于年长儿及少年,6 岁以下可呈不显性感染。卫生状况较差的地区幼儿期感染较多见;条

7、件较佳地区则青少年期多见。本病潜伏期至病后 6 个月或更久均可传播病原体,甚至只有血清学可以证实的恢复期病人中,仍有 15%可间断排出病毒。该病毒进入口腔在咽的淋巴组织内繁殖复制,继而进人血流产生病毒血症,主要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及伴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与内脏1。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易侵犯多组织多脏器,故决定了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在临床工作中易误诊、漏诊。该病有多样的并发症,可并发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脏、泌尿系统、眼部等损害。本病早期症状轻,体征少,临床医生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认识不足,警惕性不够,没有全面、综合的分析问题,常就患儿及家长的主述所涉及的某一器

8、官、系统症状考虑问题,忽视对其它体征的关注。同时存在过分依赖实验室检查,对病情缺乏动态观察。本组患儿中有多例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被外院诊为败血症予抗感染治疗无效而转入。发热 45 天外周血淋巴细胞升高就简单认定为病毒感染所致,未能动态观察异常淋巴细胞变化亦是导致误诊原因之一。综上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相对少见,但有逐年增多趋势,医生应对该病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有充分认识,对原因不明的发热、咽峡炎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要考虑本病可能。其次诊断疾病要开阔思路,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系统的查体。再者要反复多次进行血清学检查和血涂片检查,在发病 710 天要注意血中异常淋巴细胞变化。EBV-IgM 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 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8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