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212195 上传时间:2017-10-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64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12012 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诗鉴赏答题技巧分类讲练古代诗歌鉴赏,应力求准确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不仅能读懂读通诗歌,而且能用简洁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古代诗歌鉴赏题,虽然有较强的开放性,但弄清命题指向,讲究答题思路的清晰规范、语言的简练得体,十分必要。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归纳一些答题的思维流程及答题模式,以优化答题结果,取得答题的最佳答题效益。http:/ ,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解答思维流程】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 ,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分析诗词中的形象(意象) ,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

2、体物象或画面识别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体会其哲理内涵。通常可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或动静等角度分析理解。常见的概述人物形象特征的词语:人物形象:豪放潇洒、英姿飒 爽、武 艺不凡、斗志昂扬、不拘礼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 饱经磨难、 顾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 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悠 闲自得、怡然自得、安 闲宁静、心如止水、夜不能寐、幽独苦 闷、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以上人物形象)答题思路: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 ,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

3、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种题(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答题示例 1】初冬夜饮杜牧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注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洲等地。欢:指酒。 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首句诗人以汲黯(淮阳,指西 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自比,暗示自己是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 “偶求 欢”暗点

4、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难解,抑郁难遣,只能借酒浇愁的心绪。第二句天寒岁 暮,秉 烛独饮,形影相吊,怜影自伤,更 觉悲凉寂寞, “霜”在此蕴含风寒、风尘之意,不仅与“初冬”暗合,更暗示了作者心境的孤寒, “客袖”已见乡思之切, “侵霜”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宦游生涯,饱含了几多辛酸!“烛盘”则关合题目中的“夜饮”,真可谓字不虚设。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2参考答案第二句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等复杂的情感,耐人寻味。【答题示例

5、2】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结合全诗的内容,简要赏析“我”的形象特点。参考答案从诗的第一、三句,可以看出“我”性格豪爽、洒脱,不拘礼节;从第四句可以看出“我”有高雅的情趣;从题目可以看出, “我”向往隐居山林、超离俗世的生活。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 年高考辽宁卷)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夜深宋 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 ,而作者心境不同。试

6、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 ,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 分)周诗写的是“ 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 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 (1 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 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 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 ,更添悲哀。 (1 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1 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1 分)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题 (2007 年高考北京卷)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

7、言有 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之。选自诗经周南 ,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 ,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3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襭:把衣襟掖在腰间装物。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答: 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 “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附录: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

8、采呀快快采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衣襟兜回来。(余冠英诗经选)【解析】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朱熹认为,“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诗经“国风”中的诗篇,主要是劳动者的口头创作,其内容有:(1)描写劳动者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如伐檀硕鼠等。(2)反映恋爱婚姻生活。如静女氓柏舟等。(3 )讽刺统治着的荒淫无耻。如新台株林等。(4)反映劳动生活。如芣苢采蘩等。芣苢,植物名,即车前,古人认为它的种子可以治妇女不孕。闻一多先生对本诗作了充分考证,认为这是表达原始女性求子欲望的抒情歌谣。当时的种族社会十分看

9、中子孙的繁衍生息,如果一个女子缺乏繁衍生育后代的能力,就会受到贱视。每当芣苢结子的时候,妇女们便跑上山去,采摘芣苢的种子,一边采,一边唱着芣苢这首歌。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更换了六个动词,就写出了采集车前子所得由少而多的过程: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诗的旋律也十分简单,语言质朴,却能使读者感受到劳动的欢快气氛。重章叠句的复沓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在反复歌唱中,递进地加深内容,增强感情,造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清人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

10、原始)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复沓章法特有的艺术效果。诗经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的“六义”。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言之,“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即比喻和比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对象。本诗铺陈叙述了妇女们采“芣苢”的欢快的劳动过程,即属于“赋”的手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兰芝“严装”的过程和场景也是“赋”的手法的运用范例。今年的北京卷,独树一帜,在诗歌鉴赏中考查诗经的阅读鉴赏,开拓了诗歌考查的范围,值得注意。【参考答案】(1 分)赋

11、(2 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 只要涉及动词或动作的变换即可得分。仅答其他内容不得分。 )(4 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 ( 劳动、唱歌、 欢快是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4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 要点不全者酌减 1-2 分,与这三个要点无关的回答不得分。 )二、鉴赏景物形象类题目【设问方式】1.诗中描写了某物(景物)的哪些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2.两首诗均写了某物,但又有所不同,请具体加以说明。3.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其情感?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参照“鉴赏人物形象” 。常用概述景物形象特点的词语:景物

12、形象:凄凉、悲伤、高洁、哀伤、凄清、凄切、孤独、离愁、纯洁、姿态美好、清雅高洁、晶莹澄澈、绚丽多姿(多彩)、凌雪傲霜、冷落萧条、凄凉荒寒、衰败荒凉、寂静清冷、荒凉冷落、零落憔悴、幽静闲适、清秀可人、静谧安详、和平宁静、浪卷云涌、气 势飞动、苍凉黯淡、馨香四溢、蜂飞蝶舞等。【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2007 年高考重庆卷)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 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 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 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 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

13、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分 )(2)苏轼的 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 分)【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实战演练】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感怀刘基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众鸟各自飞, 乔木空苍凉。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 风翔!(1 )结合全诗,说说颔联表达的情感。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5答: (2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颈联有何特点?起何种作用?答:

14、 (3 )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特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答: 参考答案1.(1)颔联描写了故国高阔、山川空茫的景象(暗示了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政治的昏昧不明),表现了诗人 对当时社会的深深思考。(2)动静结合的手法。用鸟飞的 动与乔木的静相结合,生 动 地描写了诗人登高所见(暗示群臣各奔前程不得不舍弃故国的苍凉)。(3)登高远望,满目苍凉,怀古伤今,不禁悲从心来, 怆然兴叹。 诗人通过高阔的天地、渺茫的山川、高飞的小鸟、苍凉的乔木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塑造了一个在动荡社会中壮志不能实现、忧国 忧民的诗人形象。整首 诗表现 出对故国的热爱之情,流露出诗人的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2.阅读张孝祥念奴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