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211238 上传时间:2017-09-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60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临床医学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医学论文-160 例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与临床资料的比较分析【摘要】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脑电图(EEG)的特征性变化,及时了解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转变,以便指导临床用药,预测病情转归,判断预后情况。方法:按国际 1020 电极安装法放置头部电极,耳垂安置参考电极,时间常数为 0.3 s,高频滤波 30 Hz,采用 16 道 EEG 仪进行描记,于发病 1 周内行 EEG 检查。结果:表现特征为基本节律欠对称,调节、调幅差,波形紊乱不整,基本波慢化,波减弱、波活动抑制、波活动增强等,过度换气后,慢波活动明显活跃;睡眠状态下病侧睡眠生理波减弱。结论:发病早期(3 天内),EEG 检出

2、阳性率高于 CT,且 EEG 反映脑功能状态,其特征性变化反应脑组织恶性程度。 【关键词】 脑梗死;脑电图;资料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脑梗死患者 160 例,其中男 83 例,女 77 例;年龄 35岁80 岁;全部病例均被临床确诊为脑梗死,并 CT 检查证实。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多数患者起病较急,以突发偏瘫或意识障碍为特征,部分患者以局部麻木感或局部障碍感呈进行性加重。本组 160 例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128 例(80%),其中功能轻度受限 62 例、中度 52 例、重度 14 例;言语不利或失语 16 例(10%);视力障碍、象限盲 6 例;智力障碍 28 例(17.

3、5%);定向力障碍 4 例;伴有痴呆、精神症状 8 例。1.3 CT 扫描结果 梗死灶位置分布与单侧基底节区 96 例,双侧基底节区36 例;单侧脑叶 24 例,双侧脑叶 4 例,脑叶、基底节区多灶性梗死 20 例。病灶呈小的斑片状或斑点状低密度改变,直径20 mm 的 116 例。J2 EEG 资料2.1 EEG 描记方法 按国际 1020 电极安装发放置头部电极,耳垂安置参考电极,时间常数为 0.3 s,高频滤波 30 Hz 采用参考导联 16 道 EEG 仪进行描记,常规进行过度换气试验、睁闭眼反应、睡眠诱发试验。2.2 EEG 结果 本组病例多于发病 1 周内行 EEG 检查。发病 3

4、 天内查 144例,其表现特征为基本节律欠对称,调节、调幅差,波形紊乱不整,基本波慢化、 波减弱、 波活动抑制或患侧波幅比健侧明显低, 波活动增强等。过度换气后,慢波活动明显活跃;部分患者睁闭眼反应 波抑制不全;睡眠状态下病侧睡眠生理波减弱,或呈懒波现象。3 讨论3.1 EEG 结果与选择检查时间的关系 本组 160 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均行EEG 检查,部分患者多次复查,观察比较病情的发展阶段及转归。发病 3 天内行 EEG 检查 144 例,其中异常 64 例(44.4%),大致正常 48 例(33%),32 例未见明显异常。4d12 d 内行 EEG 检查,包括 3 天内未检查的 14 例

5、,已检查属大致正常的 48 例和未见明显异常得 32 例;96 例中,42 例异常,即发病 2 周内查 EEG 异常 106 例,阳性率为 66.3%,其中发病 3 天内查大致正常 48 例中,27 例转为异常;32 例正常者中 5 例转为异常。2 周4 周后 EEG 异常者复查 76例中,30 例异常(39.5%),46 例转为正常;4 周后复查 96 例中,18 例(18.8%)异常,78 例转为正常。根据临床各单位方面研究有关资料表明1,2,发病早期因梗死灶周围组织缺血、缺氧,故 EEG 示基本波慢化, 波减弱等特征性改变;12 h24 h 后脑组织逐渐肿胀、软化,毛细血管内血流障碍;7

6、2 h 后水肿加重,供血停止,病灶周围严重缺血、缺氧、组织坏死,脑机能进一步损害,EEG 异常率(66.3%)更高,EEG 呈弥漫性慢波活动或双侧明显不对称。2 周4周后,随着病情好转,侧枝循环建立,病灶周围组织供血得到改善,EEG 异常率(39.5%)有显着下降,好转率 60.5%,EEG 示局部导联慢波消退,逐渐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因脑组织损害严重呈不可逆性,而致 EEG 呈局灶性或持久性慢J波存在或懒波现象。8 例有精神症状,病历中 5 例 EEG 有局灶性尖波、棘波或尖、棘慢综合波,提示其预后情况较差。3.2 CT 检查结果与行检查时间关系 发病 3 天内,观察组 160 例中行 CT检

7、查 64 例,发现异常 20 例,阳性率为 31.2%;5 天后检查 140 例中,异常 136例(97.1%),其中 44 例第一次检查结果阴性者中有 42 例转为异常。发病 3 天内 CT 检查结果多为阴性,可见脑梗死在发病 48 h 之内,脑组织尚无明显结构性改变;72 h 之后检查 CT 阳性率高达 97.1%,影象学显示组织结构明显占位性改变。可见发病 72 h 之后,梗死组织水肿加重,脑组织功能进一步受损,与临床症状进一步加重相符,这也说明病理学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3.3 病灶部位与 EEG 的关系 CT 显示单侧基底节区梗死灶 76 例中,EEG异常 26 例(34.2%);双侧

8、基底节区梗死罩 36 例,EEG 异常 20 例(55.6%);单侧脑叶梗死灶 36 例,EEG 异常 20 例(71.4%);双侧脑叶梗死灶 4 例,EEG异常 4 例(100%);脑叶、基底节区多灶梗死 20 例,EEG 异常 16 例(80%)。部分患者梗死灶小、部位较深或临床症状相对较轻,EEG 多呈阴性或大致正常,可见梗死灶的部位深浅与 EEG 也有一定的关系。3.4 病灶大小与 EEG 的关系 本组 CT 示病灶直径20 mm 的 116 例中,EEG 异常为 90 例(77.6%),EEG 表现为多导联慢波或一侧慢波,重者呈弥漫性波活动,临床神经系统受累较重,功能明显受限,表现症

9、状相对也较重。脑梗死分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该疾病随病情发展、转归,组织结构也发生相应特征性改变,由 CT、EEG 检查结果分析可知 EEG 变化特点随病灶大小、病变所在的部位、所处深度、发病缓急、梗死类型、病程长短及脑底侧枝循环状态不同而异。从本观察组资料分析可见,发病早期,EEG 检查阳性率为 44.4%,高于 CT 阳性率(31.2%),而随着病情发展、转变,CT 阳性率增高达 97.1%,明显高于 EEG 的J阳性率 66.3%。EEG 反映脑的机能状态,其特征改变反映脑组织复原或恶化程度,由于脑电活动在相邻的大脑皮层间互相影响,致使对有些病变部位的检出率低和定位不准,又由于脑电活动的扩展导致 EEG 异常改变较实际病灶大;而 CT 反映脑组织结构的状态,其定性、定位准确率高。在治疗过程中多次对患者进行EEG 和 CT 检查,观察其特征性改变,及时了解组织结构和脑功能的不同转变,这对指导临床用药、预测病情转归、判断预后情况等有着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 谭郁玲.临床脑电图地形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8.2 张茂田,陈芷若,陶庆玲.脑梗死患者的脑电图变化与有关因素阳性诊断标准研究J.临床脑电学杂志,1999,8(1):30.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