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时事评论_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岗双责落实还不到位。受事务性工作影响,对分管单位一岗双责常常落实在安排部署上、口头要求上,实际督导、检查的少,指导、推进、检查还不到位。治理“挂证”乱象不妨先放后管针对将职业资格证“出租”牟利的现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人社部将治理“挂证”乱象作为推动“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加大整治力度,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所谓“挂证”,就是一些拥有某些行业资质证书的人,把证件挂靠在企业名下,只出证不出工,但还能领取不菲的报酬。企业白花钱只“租”了一个证书,当然不是傻,这么做通常是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行业地位,相比于花高价聘用专业人才,只
2、租个证还是“性价比”更高的做法。正是因为企业和持证者的你情我愿,“挂证”现象虽然讨论了多年,监管部门出招不少,但根治起来并不容易。这未必是决心不够,要搞清拥有证书的个人,是不是真的在某企业上班,从监管的角度来说,要耗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如果任由“挂证”现象泛滥,监管部门跟在后面围追堵截,人力精力所限,效果注定不佳,所以最先要做的,还是考虑如何从根子上减少“挂证”的需求。如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所言,要将治理“挂证”置于“放管服”的视野下,第一个字是“放”。有必要对“挂证”问题较为严重的领域,进行调研论证。比如,对企业的资质要求是不是太过严苛;要求企业获取资质必须拥有多少持证人员,是不是不够合理。
3、设想一下,过去一些企业如果只是“挂证”,并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也能很好地完成相关工作,多少可以反证,有些资质评定的门槛其实是没必要的。不妨将那些可有可无的资格证书要求加以取消。“放”到位了之后,监管才能集中精力,“管”好那些必需的资质要求。而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领域,设定相应的资质要求有其合理性。如果放任“挂证”乱象,就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一些滥竽充数的企业,反而看起来比真正的好企业还“高大上”,会对市场形成不良干扰。对这些必要领域,应加大“管”的力度,而这也需要为“管”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尽快推动社保系统的全国联网,这样只要跟踪社保缴纳情况,就可获知具体人员的供职单位,如果他的证件注册
4、单位不一致,显然就有“挂证”的嫌疑。借助这样的系统,可以极大降低监管成本。在经过充分的“放”和为“管”创造条件之后,要让“管”更有效、更有威慑力,还需做的就是提升违法成本。参与“挂证”的个人和企业,过去可能遭受的处罚不太严重,个人顶多是吊销证书,企业通常是勒令整改。类似惩处,似乎缺乏应有的威慑力。对“挂证”者如何加大追惩力度,还有必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必严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可见整治“挂证”乱象,也是个系统工程,不是说几句狠话就可以药到病除,而需要真正纳入“放管服”的框架下,从源头界定好证书相关的评定范畴,清理“挂证”乱象的土壤,再以完善的法规进行“管”,才能收获切实的成效。“宁可丢面子
5、也要挤水分”数据造假不仅贻害百姓,让百姓为“数字出官”“官出数字”买单;而且影响中央对辽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降低中央对辽宁的转移支付规模,减少了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同时,也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影响了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损害了辽宁在全国的良好形象。是为了所谓的面子继续“捂着盖着”,还是宁可丢面子也要挤水分,新一届辽宁省委班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不仅坦承“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收入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而且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横下一条心,认认真真挤压水分、夯实数据。2015年夯实了财政收入数据,2016年以来夯实了其他经济数据。把忠
6、诚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才能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辽宁严把选人用人关,通过每一批次、每个岗位干部的配备,让广大干部群众真切感受到省委在选人用人上的公道正派:让“忽悠”的人没有前途,让跑官要官的人没有市场,让买官卖官的人受到严肃查处。为确保省、市、县、乡党委和村“两委”换届工作风清气正,各级纪委对14.2万余名提名推荐人选进行廉洁审核,对2307人提出不提名建议。“不怕丢面子”树起了辽宁的崭新形象,最新调查数据显示,94.7%的民众认为辽宁的党风政风有了改变。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必备品格。对一个地区出现的问题不掩饰、不推诿、不躲
7、不闪、勇于面对是一种担当,闻过则喜、知错就改、“宁可速度垫底宁可丢面子也要挤水分”是一种担当,让“忽悠”的人没有前途、让跑官要官的人没有市场、让买官卖官的人受到查处更是一种可贵的担当。个人的面子是小事,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大事;一时面子难看是小事,长期在群众面前没面子是大事;为了一己的面子、一时的面子不惜弄虚作假是最没面子的事,让经济数据“不含水分地增长”、让老百姓的幸福感“不含水分地增强”,才是一个地区党委和政府的最美形象。侵犯贫困生隐私只是不尊重学生权利表现之一高校之所以采取竞选、晒贫方式评定贫困生,就是为了回应对贫困生评定不公平的质疑。一方面,有的学生家庭并不贫困,却弄假材料来申请助学金;另
8、一方面,高校评定贫困助学金由学生部门负责,负责老师有比较大的话语权。这两者组合在一起,就极可能发生并不贫困的学生获得助学金的问题。为此,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组成评议小组对贫困学生进行评议。本来,由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完全可以对贫困学生的信息(申请信息、校内消费信息)进行甄别、认定。但是,由于评议小组的参与人员,在评议时并不独立发表意见,责任意识不强(或者说不知道对谁负责),为防止搞人情关系,最后评议演变为学生比穷演讲、答辩。如果这种情况不变,在教育部要求保护学生隐私后,贫困生评议工作会遭遇以往一样的质疑。哪怕帮困可结合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做到精准,但如果使
9、用大数据、进行访谈的人与机构缺乏公信力,质疑会一直存在。教育部在通知中要求各高校“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这一工作机制能否避免评议贫困学生的不公正问题,有待观察。关键在于,每个校内机构及参与人员,都应有对自己负责事务的责任意识,而不能只听上级安排,或者对工作敷衍了事。不重视贫困学生的隐私、尊严,只是高校不重视学生权利、人格尊严的一小部分表现。侵犯学生权利、不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高校,每年被曝光的都有不少,包括以检查学生宿舍为名,不打招呼直接闯进学生宿舍,完全不顾宿舍是学生的私人领域;为建设文明校园,学校派学生偷拍校园亲密照并曝光;以顶岗实习为名,派学生去做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实习工作,且加班加点只拿微薄的薪酬,这根本就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了最迫切的问题,在于高校如何成为一所有尊严的学校,这是学生尊严被尊重,同时培养有人格尊严学生的基础。解决这一问题,在帮困助学中保护贫困生的尊严就是应有之义。对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抓得不够紧,找问题的多,批评教育的少,放松了对分管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对分管部门干部发现的一些违规违纪小错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作用发挥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