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1114140 上传时间:2018-11-24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师资格证模拟考试分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化学)模拟考试 试题评析,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5 D D A C A 6-10 A A B C B 11-15 A A C B B 16-20 D A B C D 21 D,二、辨析题,22、错误(2分)。 理由: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每个理由1.5分,共6分),23、错误(2分)。 理由: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教育作用很大(1分),但说服的教育方法不是万能的(1分),不是一切学生都能用说服的方法

2、教育好(2分),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2分)。,24、正确(2分)。 理由:教给学生知识是重要的(2分),但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重要(4分,要适当展开)。,25、错误(2分)。 理由:杜威强调的是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3分),所以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论(3分)。,三、简答题,26、(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

3、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每点2分,能答对5点就给满分),27、(1)相似性(3分)。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有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

4、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第二,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4分),(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3分)。,28、(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3分)。创设宽

5、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分)。保护好好奇心;接触个体对答错问题的心理恐惧;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4分)。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29、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这种角色的多样性反映了学校活动的多样性,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寄予的多种期望(4分)。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与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每个

6、1分,共6分)。,四、材料分析题,30、答案要点: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4分)。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即应试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了自我(7分)。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已经开始有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力求解放人的自我(7分)。,31、答案要点(要适当展开) 问题(一):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9分)。 问题(二):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人;学生的合法权益应得到尊重和保

7、护(9分)。,综合素质(中学)标准预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5 A B D C B 6-10 D D B D C 11-15 A C A A C 16-20 C D C C D 21-25 B C D C B 26-29 D A D A,二、材料分析题,30.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3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分)。,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

8、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2分)。对教学而言,新课程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2分)。,对学生而言,新课程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1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1分);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2分)。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分)。,31.教师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

9、师表和终身学习等(每个0.5分,共3分)。案例中的教师给学生挂牌子,羞辱学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3分)。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2分)。,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他羞辱学生,认为学生笨,思考问题没有从自身出发,不注重自我反思,把问题全部推给学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理念错误(3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分)。,32.问题(一):第一个悬念是海龟有没有吃到香蕉;第二个悬念是父亲能否评上职称。(每个2分,共4分) 问题(二):题目“海龟”非常醒目、简洁、形象(3分)

10、。海龟与父亲,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结果,物与人相互衬托,共同构成类似的形象,意味深长(4分)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梦寐以求的东西通过努力未必就能实现的这一主题,体现了微型小说以微见著的审美特征(4分)。,三、写作题,素质教育之我见,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它以注重人各方面的程度和水平的实际发展为主要特征,追求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引领和促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

11、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教育应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不是齐步走。分层分组教学是一种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的教学组织形式。这和传统意义上的快慢班有本质不同。从目的来看,传统的快慢班实际上是一种英才教育模式,而分层分组教学则着眼于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教育资源配置看,传统的快慢班中,快班学生享有较好的教育资源,而在分层分组教学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是补偿性的。,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

12、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师应改变那种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为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们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教师能动性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新世纪人才。,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