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59650958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三年级语文《师说》课件(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千年一叹读韩愈,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知识卡片(一):作者介绍,“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

2、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

3、”的观点,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主张“惟陈言之务去”,学古人文章“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句顺”。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集大成者,通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对明清散文(归有光、桐城派)都产生深远影响。,知识卡片(二):古文运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师 说,韩愈,宋史杨时传: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程门

4、立雪,知识卡片(三):尊师典故,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子贡结庐守墓,知识卡片(四):尊师典故,知识卡片(五):题目解“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

5、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知识卡片(六):写作背景,初读课文,字词注音,句读(d u) 或不焉(fu )经传(zhun ) 从师(cng) 读书(d) 不能(b ) 传道(chun )从容(cng) 聃(d

6、n) 蟠(pn) 苌弘(chng) 近谀(y) 贻(y) 冉(rn) 潘(pn) 长幼(zhng) 须臾(y) 怡(y),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受”通“授”,传授。,“不”通“否”。,通假异读,阅读、思考、讨论,阅读、思考、讨论,找出文中古今异义的词,找出文中一词多义的词,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阅读思考题,读懂全文,简析文章内容,掌握下列加横线的词含义和用法 (一)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理,道理,道德学问,风尚,风尚,(二)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三) 1 吾从而师之

7、2 而耻学于师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无论 没有,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 动词 圣人 愚人 名词,之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结构助词,的 5代词,代“六艺经传” 6 代词,我 7助词,定语 后置的标志 8 动词,到 往,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

8、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找出古今异义的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

9、方。(今)看字发出声音。,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一词多义现象,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一词多义现象,特殊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被动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内容简析,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

10、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从师的必要性,第二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从师的不良风气。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八)朗读、研讨课文 朗读课文、学生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讨论并明确:“ ” (1)分析第1段:(五层意思)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

11、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2分析第 2段: (1) 说说这一段与第1

12、段是怎样联系的?分论点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讨论后明确: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从哪几方面进行论证?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 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 反

13、不能及,其可怪也矣!,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 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 。 这段

14、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倡导从师,(九)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师说可以看作是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的宣言: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十)总结扩展,1、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

15、有借鉴意义。 2、课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你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 设想:1、关于“尊师、重道”主题班会 2、辩论会:“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共学、和谐”的师生关系 3、问卷调查:你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修辞探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顶 真,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举一反三,课堂作 业,解释多义词,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

16、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课堂作业,解释多义词,解释下列多义词,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课外作业,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