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337625 上传时间:2018-10-29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院內泌尿道感染课件(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院內泌尿道感染,感控,院內泌尿道感染,入院時,沒有泌尿道感染的症狀,而且尿液常規也沒有膿尿(pyuria,WBC5/HPF);入院72小時後,無論是否出現泌尿道感染的症狀,尿液檢查存再下列任何一項異常,則定義為院內泌尿道感染(HUTI) 1.尿液培養:存在菌尿症 A.未放置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5 cfu/ml B.置放導尿管的病人:菌落數102 cfu/ml 2.尿液常規:存在膿尿(WBC 5/HPF),院內泌尿道感染,HUTI是最常見的院內感染:大約佔40%的院內感染 HUTI併發菌血症的比率約0.5-4%;但是17%的續發性院內血流感染的感染源是HUTI,危險因素,幾乎所有的HUTI

2、,都是因為在住院當中施行下列兩種醫療措施,而得到HUTI 1.置放導尿管:大約佔95%的病例;稱為導尿管相關泌尿道感染(CAUTI) 2.施行泌尿科的侵襲性醫療措施(如膀胱鏡檢查):大約佔5的病例,置放導尿管菌尿症發生率,每置放一天的導尿管,發生菌尿症的 機率大約為5 如果置放導尿管10天,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大約為50 如果置放導尿管1個月,發生菌尿症的機率幾乎是100,菌尿症的細菌來源,存在於病人自身的共生細菌:最重要;特別是下列三個部位的共生細菌1.直腸2.會陰部3.尿道口 存在於醫院工作人員雙手上的細菌:通常是在置放導尿管或照護導尿管系統的時候,污染導尿管系統,腔外途徑,早期:正常的情況,

3、尿道(特別是末端)存在共生細菌;因此,在放置導尿管的時候,存在尿道的共生細菌可能經由置放導尿管的措施而侵入膀胱 晚期: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經由尿道黏膜與導尿管之間的空間侵入膀胱 腔外途徑引起菌尿症的比率女性:70-80男性:20-30,腔外途徑侵入膀胱與引起菌尿症的致病菌,存在於尿道、會陰部、或直腸的共生細菌(即內源性細菌)特別是1.腸內菌E.coliKIebsiella sppProteus mirabilisEnterobacter spp2.腸球菌3.念珠菌,腔內途徑,密閉的導尿管系統可能在下列二個地方再度開放,一旦細菌侵入導尿管系統內,細菌就可能往上侵入膀胱(即上升感染

4、)1.導尿管與引流管接合處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留取尿液做 檢查將導尿管與引流管分開以施行膀胱灌洗,2.引流袋出口處如果引流袋出口處遭受細菌污 染,細菌可能經由導尿管系統往上 侵入膀胱,院內泌尿道感染臨床表現,院內泌尿道感染1.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只有尿液檢查發現病人得到HUTI,但是病人並沒有出現任何的臨床症狀;大約佔70-80的病例2.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大約佔20-30的病例a.通常出現敗血症的臨床症狀:發燒、意識不清、血壓下降、呼吸急促、病況急速惡化等b.出現典型泌尿道感染的臨床症狀(如尿頻、尿急、排尿疼痛、恥骨上壓痛)的機率幾乎1,院內泌尿道感染之治療,無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

5、1.一般而言,不必使用抗生素治療2.通常在移除導尿感後,HUTI會自行消失 有症狀性院內泌尿道感染1.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2.在抗生素治療的期間,導尿管必須移除或更換;否則會因為抗生素無法殺死附著在導尿管上的細菌,而造成日後HUTI復發;而且致病菌可能已經會對原先使用的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預防院內泌尿道感染,避免置放導尿管 儘早拔除導尿管 使導尿管密閉式引流系統一直維持在密閉的狀態 維持重力引流 集尿袋通常存在大量的細菌,維持重力引流(集尿袋的位置低於膀胱)減少集尿袋中的細菌往上侵入膀胱 當需要將集尿袋拿高時,一定要夾住導尿管,以避免集尿袋中的細菌經由尿液回流而侵入膀光,導尿管是否需要常規更換?,

6、在1983,CDC建議導尿管不必規更換;到目前為止,不必常規更換導尿管的建議仍然適用 對於長期置放導尿管的病人,導尿管並不需要常規更換,更換導尿管的適應症,導尿管功能不良或出現滲尿 導尿管阻塞 破壞導尿管的密閉引流系統 導尿管內存在很多分泌物,可能阻塞導尿管 使用抗生素治療CAUTI的情況 治療念珠菌菌尿症:通常拔除導尿管或更換導尿管就可以治療念珠菌菌尿症,1、病毒性肝炎:由病毒造成的肝炎按照其病毒系列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共六种类型病毒性肝炎。能引起肝脏细胞肿胀,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

7、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学术文化领域百家争鸣,(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性进展,提供了有利的文化背景。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45传染病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提出三因学说;并产生了最具盛名四大学派,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张从正力倡“攻邪论”;李杲提出“内伤脾胃,百

8、病由生”的理论;朱震亨创造性地阐明了相火的演变规律。 编辑本段明清时期(df肺25s血液f369血小板t5172红血球gdf55m白血球fd2)是中医学理论综合汇编、深化发展,临床各科辨证体系丰富、提高阶段。如明代楼英的医学纲目和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和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注重实证研究,(df高血压958心脏病983u6糖尿病87fr)纠正了古医籍中关于解剖知识的某些错误,肯定了“脑主思维”,发展了瘀血理论。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吴有性著温疫论,叶天士著温热病篇,吴鞠通著温病条辨等,在药物学研究方面,(45传染病

9、q566丙肝964jo乙肝28jgsx甲肝gh)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编辑本段东西方医学交融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从二者现有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趋势来看,均是走向现代系统论思维,中医药学理论与现

10、代科学体系之间具有系统同型性,属于本质相同而描述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种科学形式。可望在现代系统论思维上实现交融或统一,成为中西医在新的发展水平上实现交融或统一的支撑点,希冀籍此能给中医学以至生命科学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而对医学理论带来新的革命。 编辑本段现代中医史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

11、、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还包括近代针灸经络的发展史,近代中医气的进展简史,中西医结合史,中医中药史等.六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遗传因子不同,除乙型肝炎遗传因子是DNA外,其余几型肝炎遗传因子均为RNA。其中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疫苗。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病理改变,发病前往往有短期内大量饮酒史,有明显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发热,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体征有黄疸,肝肿大和压痛,同时有脾肿大,面色发灰,腹水浮肿及蜘蛛痣,食管静脉曲张。从实

12、验室检查看,有贫血和中性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容积测定(MCV)大于95FL,血清胆红素增高,可达17.1moL/L或以上,转氨酶中度升高,常大于2.0,测定线粒体AST(mAST)及其与总AST(tAST)的比值,其升高可达12.5+5.2%。并有-GT,谷氨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过去被定为己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现在被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属型,因此己型肝炎不存在。 在病毒肝炎的疫苗,A型、B型、D型的疫苗已研发成功;C型、E型、F型的目前无编辑本段宋金元时期,精品课件文档,欢迎下载,下载后可以复制编辑。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浏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