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7198227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9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地质学复习课件(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范围,地球的表面形态,陆地地形特征 1高山;2丘陵;3平原;4高原;5盆地 海底地形 1大陆边缘;2大洋中脊;3大洋盆地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间的过渡带。在大西洋主要分布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基三部分;在太平洋地区大陆边缘主要为大陆架、大陆坡及海沟与岛弧,地热,地下温度分为三层 外热层 常温层 内热层(增温层):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高的温度,称为地热梯度(或地热增温率),以表示 温度每增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称为地温级(或地热增温级),以米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震波的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而递增变化的。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 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以上

2、的地球表层称为地壳 古登堡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以上到莫霍面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到地心之间的地球部分称为地核,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地层层序律 生物演化律 切割律,地层层序律,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地层形成时是水平的或近于水平的,并且,较老的地层先形成,位于较下部位,较新的地层后形成,覆于较上部位。(没有倒转的前提下) 即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这就是地层层序律或称叠置原理,生物演化律,利用生物化石分析来判断地质演化过程 生物的演变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这就是生物演化律 即(年代越老的地层中所含生物越原始、越简单、越低级;年代越新的地层中

3、所含生物越进步、越复杂、越高级) 不同时期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 而在相同时期且在相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地层,只要原先的海洋或陆地相通,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有些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虽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它们的特征没有明显变化。这种化石对于确定地层年代意义不大。对于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应该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切 割 律,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说来,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这一原理还可以用来确定有交切关系或包裹关系的任何两地质体或地质界面的新老关系。即切割者新,被切割

4、者老;包裹者新,被包裹者老,地质年代单位与 年代地层单位,地质年代单位是记录相对地质年代的时间尺度,国际上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由大到小包括宙、代、纪、世、期五个基本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是每一地质年代单位内形成的地层的总和。年代地层单位由老至新包括宇、界、系、统、阶五个基本单位,对应关系,地质年代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宙)宇代界纪系世统期阶,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而将引起地质作用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作地质营力 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将地质作用划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按作用方式,外力地质作用可划分为 风化作用 剥蚀作用 搬运

5、作用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即岩石通过风化、剥蚀被破坏,通过搬运作用而将破坏下来的物质带走,被带走物质的物质在适当的场所重新沉积下来,最后在地表或近地表的条件下成岩作用而形成新的岩石叫沉积岩,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经机械、化学风化后形成的松散物保留在原地称残积物,残积物经生物风化,便使这些松散的无机物中含有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有机物一腐植质。这种具有腐植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称为土壤。它是各种风化作用的综合产物,其中尤以生物风化最为重要 由残积物和土壤构成的覆盖在陆地上的不连续薄壳称风化壳,一个完整的风化壳在剖面上,从下到上可分为以下几层

6、土壤 残积层 半风化层 基岩,河流的地质作用,河流的下蚀作用不断使河床降低,但并不是无止境的 当下切作用到达一定深度,即河水面趋近于其注入水体的水面时,河水不再具有位能,流动趋近停止,活力趋近零,下切作用也近于停止了 河流注入的水体水面可认为是下蚀作用的极限,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一般把海平面看作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当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便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一些阶梯状的河床,每一个阶梯平台可以认为是其上游河段的侵蚀基准面,侧蚀作用,河水及其携带的碎屑物对河床两侧或河谷谷坡的破坏作用称侧蚀作用 侧蚀作用的结果是使河谷展宽,使河床变弯曲,横向环流使凹岸受到强烈的破坏,掏空谷坡下部,其上部岩

7、石失去支撑而崩塌,于是凹岸谷坡便逐渐向凹岸偏下游方向后退。 在凹岸遭受侧蚀的同时,底层水流将凹岸破坏下来的产物不断搬至凸岸,由于河床摩擦使底层河水动能降至不能继续再搬运时,便在凸岸的下游侧沉积下来,于是沉积物便使凸岸不断向河床偏下游方向扩展 由于凹岸不断后退,凸岸不断前伸,河谷曲率便不断增大,变得越来越弯曲,形成弯曲的河流,称为曲流,碎屑颗粒的机械分异现象,碎屑颗粒按大小、形状、比重依次发生沉积的现象,称机械分异现象,河流阶地,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侧向迁移,形成宽阔的河谷,河谷中形成由冲积物构成的河漫滩 若因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状态或使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时,

8、河流的下切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若该区域地壳运动表现为上升稳定上升的过程,沿河谷可出现几级阶地。其中位置愈高的,形成时间愈早 地壳的升降运动会引起河流下蚀作用强度的改变。因此,常把河流阶地看作是地壳运动的标志之一,成岩作用,压实作用 脱水作用 重结晶作用 交代作用 胶结作用,岩浆作用,根据岩浆是侵入地壳之中或是喷出地表,岩浆作用可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相应地,所形成的岩石分别称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或火山岩) 根据Si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酸性岩浆(SiO2

9、65)、中性岩浆(5265)、基性岩浆(4552)和超基性岩浆(45),岩浆的分异作用,是指成分均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人的条件下,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分化为若干成分不同的岩浆的过程 可以发生在岩浆尚未上升之前,也可以发生在上升的过程中 分异方式主要有熔离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和气态分异作用三种,同化混染作用,岩浆与其所侵入的围岩之间,在化学成分及物理状态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当岩浆侵人到围岩中时就会发生种种变化 岩浆熔化围岩,使围岩中某些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或直接熔融而加人到岩浆中去,使岩浆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同化混染作用,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

10、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 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新岩石称为变质岩 变质作用的原岩可以是沉积岩、岩浆岩及变质岩,一、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 压力 化学活动性流体,二、变质作用的方式,重结晶作用 重组合作用 交代作用,三、变质作用的基本类型,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层 理,层理是岩性沿垂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它通过岩石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变化而显现出来,图14-1 层理的术语与基本类型,粒度是碎屑岩分类和命名的基础 碎屑岩多是由几个或多个粒级碎屑所组成。分类命名是以含量50的粒级定岩石类型。以含量50至25的粒

11、级定作岩石类型名称前的主要形容词,如“质”。以25至10的粒级定次要形容词,以“含的”形式写在最前面 如“含粗砂细砂质中砂岩”,成分分类,根据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相对含量分为两大类:石灰岩类(方解石大于50)、白云岩类(白云石大于50)。在两大类中又分为六类,一、碳酸盐岩的成分及成分分类,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碳酸盐岩主要由颗粒、灰泥、胶结物、晶粒及生物格架五种主要结构组分构成,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一种岩石中球粒含量含量4,鲕粒含量70,生物碎屑含量26,亮晶方解石含量92,泥晶方解石含量8。 亮晶生物屑(质)鲕粒灰岩 亮晶反应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强,泥晶反应沉积环境水动力较弱。,三、碳酸盐岩的构造,叠

12、层构造 即叠层石,它是由蓝绿藻分泌的粘液将细屑物质粘结再变硬而成。它的生长由于季节变化而形成两种基本纹层:第一种是富藻纹层,又称暗层或暗带,藻类组分含量多、富含有机质故色暗;另一种富碳酸盐纹层、藻类含量少、有机质少故色浅。两种基本纹层交替出现,组成叠层构造,第十五章,沉 积 相,有关概念,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沉积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系由一系列环境条件所限定,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沉积介质的物理条件介质的地球化学条件 沉积岩特征包括岩性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性组合等) 、古生物特征(如生物的属种和生态、生物遗迹等)以及地球化学

13、特征 沉积岩特征的这些要素是相应各环境条件的物质记录,是我们进行沉积相分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相标志,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称相序递变 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相序连续性原理或相序递变规律。有人也称沃尔索相律 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 ,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河流沉积环境 (曲流河为例),根据现代河流发育的地貌特征,可将曲流河环境进一步划分出河道、堤岸、河漫、牛轭湖等次级环境,三

14、角洲相,河流作用为主 波浪作用占优势 潮汐作用占优势 三角洲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结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三层,九个相带,(1)盆地, (2)开阔陆棚 , (3 )碳酸盐斜坡脚, (4)台地前缘斜坡, (5)台地边缘生物礁, (6)台地边缘浅滩, (7)开阔台地, (8)局限台地, (9)台地蒸发岩,地球表面的岩层的产出状态有三种 水平产出 倾斜产出 直立产出 这三种状态产出的岩层,在出露特征以及平面地质图上的表现等方面都不相同,相反相同 相同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的接触关系,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

15、。这种沉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 上、下地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狭义的不整合),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地壳稳定下降,接受较厚沉积地壳上升,原来的海盆变为陆地,此后的一段时期地壳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缺失这个时期的沉积,并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地面上形成凹凸不平的剥蚀面(不整合面)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于大规模上升及下

16、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土壤层等 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平行,而下伏的较老地层层面与不整合面则相截交,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 a)沉积盆地在地壳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定厚度的沉积岩,即原始水平岩层 b)地壳水平运动,使岩石遭受挤压,褶皱。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伴有断裂的形成及岩浆的侵人,在褶皱的同时地壳不断上升 c)上升的同时地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并形成了剥蚀面,与此同时可在剥蚀面上形成残积矿产及底砾岩 d)地壳重新下降,侵蚀面上又沉积了新岩层。就造成了在时代上有间断的两套地层之间呈一定角度相交的角度不整合,缺失的地层部分是被侵蚀掉了,部分是本来就没有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