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021631 上传时间:2018-10-18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第15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五章 教材十九、二十章 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第三节 国际收支 第四节 汇率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三、相对优势理论 四、要素禀赋理论 五、规模经济理论 六、产品周期理论,一、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共性:“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了。”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下卷,商务印书馆

2、,1974,第29页。,差异:,“只要各个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国际经济学就必须是经济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分支。每一个国家都有一整套全国性政策。对每个国家来说,这些政策总是为国内某一部分选民服务的。各个民族国家对外国人的利益几乎永远不会比对本国人利益那么重视。虽然国际经济学不必把它的观点限制在一个国家的利益上,但它的确必须逐一地分析不同国家的利益,使之与各国的决策水平联系起来。”P林德特、C金德尔伯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9页。,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亚当 斯密【17231790年】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用以说明国际贸易对双方都

3、有好处。他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使双方都得到好处。,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劳动)数量来衡量。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劳动)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表1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表12 中

4、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单位要素的产品产量),表1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单位产品的要素投入),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假定两国的劳动力均为100个。,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美国:大米产量40吨,小麦产量50吨。 合计:大米产量90吨,小麦产量75吨。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美国:大米产量0吨,小麦产量100吨。合计:大米产量100吨,大米产量100吨。,假定两国均保持其优势产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多余部分用于与对方交换自己所需的劣势产品;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为

5、 1比 1。 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50吨(进口),小麦拥有量50吨(自产)。 贸易所得: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 所以,国际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各种产品的生产均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和均具有绝对劣势的国家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例如:,如果比尔盖茨同时也是世界上打字速度最快的人,他应当自己打字还是雇秘书打字?按绝对优势理论,他就应当自己打字。这显然是不划算的。,三、相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提出

6、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非仅仅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每一个国家都应当集中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相对优势的衡量办法:,(1)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2)相对成本一种产品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3)机会成本为了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数量。,21 中美两

7、国的生产可能性(2),表22 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表23 中美两国大米和小麦生产的相对成本,例子取自:海闻:国际贸易讲义,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站。,自给自足: 中国:大米产量50吨,小麦产量25吨。 美国:大米产量60吨,小麦产量75吨。 合计:大米产量110吨,小麦产量100吨。 专业分工: 中国:大米产量100吨,小麦产量0吨。 美国:大米产量20吨,小麦产量125吨。合计:大米产量120吨,小麦产量125吨。,假定中国大米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仍为 1比 1。如果中国全部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产品(大米),并保持在自给自足时的消费量(50吨),多余部分(

8、50吨)用于与美国交换自己所需的相对劣势产品(小麦);美国用1/6的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20吨大米),5/6资源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125吨小麦)。,交换结果: 中国:大米拥有量50吨(自产100吨减出口50吨),小麦拥有量50吨(进口)。 美国:大米拥有量70吨(自产20吨加进口50吨),小麦拥有量75吨(自产125吨减出口50吨)。 贸易所得: 中国增加小麦拥有量25吨; 美国增加大米拥有量10吨。所以,国际贸易仍然有可能对双方都有好处。,国际贸易好处的机会成本分析,机会成本不变假定(线性生产可能性线),四、要素禀赋理论,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1879-1959年)在其

9、1919年发表的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解释李嘉图理论中两国比较成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是由什么决定的。他认为,如果假定两国的生产技术完全相同,则两国要素禀赋的不同就成为决定两国之间比较成本存在差异,从而有必要进行贸易的唯一因素。赫克歇尔的学生俄林(18991979年)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后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推导出这一理论的数学条件。,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俄林认为,区间贸易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两地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而后者又是由生产要素的供给及其价格决定,故两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

10、异(或其稀缺性的差异)是贸易关系成立的必要条件。国际贸易是区间贸易理论的扩展运用,不同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生产要素的移动受到更多的阻碍,更应注意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问题。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各国应该从事生产和出口那些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充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在本国生产须较多耗用其供给相对不足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行业内贸易量大大增加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所解释的主要是各国之间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所导致的“行业或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但是,二次大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口工业产品,也大量进口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口

11、初级产品出口工业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这种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类产品的贸易模式被称之为“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 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理论在分析国际贸易时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随着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进出口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完全竞争假定就越来越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了。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的三个主要特征是产品无差异、存在大量小的买者和卖者和市场进入容易,而制成品是有差异的,进出口企业规模较大以至一家企业某一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

12、比重较大,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容易。因此,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被认为是国际贸易中的两种典型的市场结构。,五、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当所有生产要素按相同的比例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则是规模不经济Diseconomics of Scale 。内部经济Internal Economics当厂商规模扩大时由于自身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收益增加。反之为内部不经济Internal Diseconomics。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cs行业规模的扩大使个别厂商所得到的好处。反之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具有外部

13、规模经济的竞争行业 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出口使产品的需求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外部规模经济使行业平均成本降随行业的规模扩大而降低,从而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产生了出口的动力。如中国的玩具制造业。,六、产品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一种新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其比较优势会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转移,从而导致该产品在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国的换位。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新产品阶段,在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

14、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即技术创新的国家首先出口。,成熟阶段,当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後,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标准化阶段,到了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操作也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

15、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第二节 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一、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 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 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 四、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五、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三、重商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重商主义Mercantilism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存在形式,一国出口商品财富就会增加,进口商品则财富会减少,因而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这就是最早

16、的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rotectionism。,二、古典经济学与贸易自由主义,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国际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自由放任” Laissez-faire思想的挑战。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说明了进行国际贸易对双方的好处。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进一步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好处和贸易自由的必要性,为贸易自由主义Trade Liberalism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李斯特的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当自由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优势的英国发展起来的同时,新的保护贸易理论在具有相对劣势的美国和德国也开始兴起。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提出保护幼稚产业的理论。李斯特认为发展一国的生产力比通过相对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为重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这一理论成为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冲突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