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工程建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84705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享工程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共享工程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共享工程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共享工程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共享工程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享工程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享工程建设(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罗云丹2013.6.24,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现代技术,整合一定范围内的文化信息资源,将其数字化,通过网络等传播渠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二、 我国主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介,一、 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背景,三、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共同特点,四、 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推进我州基层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状况2 由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图书馆带来的影响,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建设情况资源的利用情况,1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状况,截止2000年底,全国有: 144个县无公共图书馆 1

2、0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无馆舍 15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低于300平方米 756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2000年底,全国有:57个县无文化馆、 50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建设情况,图书、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人口 129533万(约12.9亿)人。 2000年公共图书馆的到馆读者18854万(约1.9亿)人次,占全国总人口的约15%; 2000年全国文化部门演出场次6.4万场,观众3738万人次,直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人次仅占全国人口的3%; 2000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17752个,共8540万人次参观,仅占全国人口的6%。

3、可见,当时各种信息资源的受众面是非常之低!,数据充分表明了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信息传播和利用存在着储多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加快,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信息能够经济、快速地传播,使普通大众也能享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精品,以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信息需求,已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为此,文化部、财政部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全国性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信息需求。,2 由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图书馆带

4、来的影响,传统图书馆主要以印刷型文献为主,实体馆藏是其生存的物质基础,馆藏数量的丰富与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图书馆的规模与实力的标准。传统图书馆往往是靠自己采集、自己加工、自己利用为主要形式,从而形成独立而封闭的馆藏模式。读者必须亲自走进图书馆才能得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获取、存储与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类型和数量越来越丰富,面对信息资源的持续大量增加,靠单个图书馆的资源和人力已可不能满足本馆读者日益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界开始寻求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来较好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随之图书馆联盟应运而生。,我国早期的图书馆联

5、盟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合作,例如:因没有OPAC,读者无法快捷的知晓他馆的资源,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是读者凭通用借书证自己去各个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料。,数字图书馆出现,使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发生了质的改变。依托数字图书馆技术,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一个理想平台。,数字图书馆是指对图像、文本、语音、视频等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存储、组织,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提供给本地和远程用户存取,以实现资源共享的系统。,(1)信息资源数字化 (2)信息传递网络化 (3)信息利用共享化 (4)信息内容多元化,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

6、有以下特征:,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高效便捷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分步实施,形成了国内三个影响较大的信息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公共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工程 ,1.工程概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2002年4月起实施,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

7、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型传播载体,依托各级图书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建共享。,工程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内容的文化信息资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自启动以来,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先后将工程列入我国重要文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8、工程 组织管理机构示意图,国家管理中心,省级分中心,县(市)支中心,乡镇/街道基层服务点,村/社区基层服务点,(1)制作、征集、整合加工优秀健康的数字资源,并通过卫星、网络、移动硬盘、光盘等方式传送到各级中心及基层服务点。 (2)采购软、硬件设备,并把它们安装于全国各级中心及基层点。 (3)铺建基层服务点。各级中心及基层点依托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 (4)培训各级中心尤其是基层计算机、卫星接收操作人员。,2.文化共享工程的具体任务,3.工程实施进展,“十五”期间(2002-2005年)计划: 一、完成网络联网135计划:建成1个国家中心、30个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

9、层网基层网点的联网; 二、完成以百万册(件)文献共建和“四个一优秀作品”为核心的数字资源建设,即完成100万册文献、1000台优秀地方剧目、1000件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并提供网上服务; 三、通过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建立网上文化信息导航系统,利用国家中心、省级分中心以及基层中心组成的网络开展服务。,十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进展情况,2002年4月工程启动;7月国家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2002年底,建立了20个省级分中心,635个基层中心签定了试点实施协议,并开通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国家数字文化网: ) 截止2005年12月,建设了1个国家中心,32个省级分中心,1560多

10、个市县级分中心,2600多个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点;整合汇集了全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研究机构、艺术表演团体等机构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完成数字资源加工34TB,其中,6440余部视频、5万幅图片、46亿文字。,“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计划完成数字资源不少于100TB,网络框架县县建有分中心、乡乡建有基层中心、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基础服务点。,截止2010年12月,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67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95%),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67%),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8%),累计为9.6

11、亿人次提供了服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到108TB,整合制作优秀特色专题资源库207个。,“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530 TB(百万兆)字节;服务网络实现从城市到农村的全面覆盖,公共电子阅览室基本覆盖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入户率达到50%。,“十一五”,工程在黔东南实施情况: 凯里、天柱、从江、榕江、三穗、锦屏、雷山、台江等完成县支中心电子阅览室建设,并投入使用,村级服务网点基本建成。,目前,国家中心和省中心已建资源主要以卫星传输,互联网传输,硬盘传递,光盘传递,有线数字电视等技术手段向基层站点提供。,4.工程资源传播途径,(1)卫

12、星传输,国家中心根据各地需要,向具备卫星接收条件的基层服务点进行资源传送,基层服务点通过卫星接收设备接收信息资源并提供服务。,国家中心通过卫星把各级中心加工的资源传递到每一个卫星小站。这种方式快捷,方便,但是维护难度较大,成本较高。,(2)互联网传输,具有上网条件的个人用户,可以直接登陆国家及地方的数字文化网查找或浏览所需信息;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通过网络既可以查找所需资源、也可以上传本地的特色资源,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网络传输 快捷高效,(3)资源镜像服务,各级分中心、基层服务点把国家中心送达的数字资源存储在本地服务器提供资源本地服务。,(4)光盘和移动存储传递。,对不具备卫星、互联网

13、、资源镜像条件的乡村,国家中心通过发放光盘和移动存储的方式提供服务。,5.共享工程互联网平台资源的利用,国家数字文化网(http:/)是共享工程依托网络进行资源传播的国家中心门户网站,各省级分中心及市县级支中心也具备向基层群众提供网站服务的功能。这里重点介绍国家数字文化网的资源利用。,方法1: 登录国家数字文化网主页,通过主页的栏目导航选择感兴趣的栏目,点击直接进入各栏目的下级页面浏览相关信息资源。,在网站主页的关键词检索框中直接输入资源关键词,点击“站内检索”键,全国各级文化共享工程网站上的相关内容将以列表形式被检索出来。,方法2 :,方法3: 根据网站主页平铺的“内容板块”直接查找需要的内

14、容, 可通过点击内容板块中的标题或“更多”查找资源。,总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 高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 ,1.CALIS概述,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建设项目于1998 年 11 月正式启动。 CALIS 的宗旨是:在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

15、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CALIS 项目从 1998年开始建设以来,历经了一至三期的建设和发展, 遵循“共建、共知、共享”指导思想,CALIS 管理中心与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中心一起,组织了众多的图书馆参与项目建设,在中国图书馆界率先进行了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有益实践,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CALIS在三期建设时明确提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均为CALIS成员馆,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开通CALIS服务。其成员馆从“九五”期间的100多家发展到“十五”的800多家,在“十一五”三期项目结束

16、时服务所覆盖的高校图书馆数量达1863家。,2. CALIS的主要信息资源,CALIS的主要信息资源包括了各成员馆的馆藏联合目录数据库、高校学位论文(文摘型)数据库、专题特色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引进数据库、教学参考信息库等。,3.CALIS的服务,(1)联合目录检索 (2)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 (3)联合参考咨询 (4)联机合作编目 (5)文献采购协作 (6)其他服务,如:馆员业务培训、 软件和技术支持等,总之,CALIS项目建设,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在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 CALIS大量的建设成果已转化成为支撑众多高校图书馆日常工作的重要工具(如: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三)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科研院所的共建共享工程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