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确立的动力学 罗杰· 科布 查尔斯· 埃尔德,主讲:周传东,本 节 综 述,本节节选自罗布· 科布和查尔斯· 埃尔德1972年所著的《美国政治参与:议程确立的动力学》其中的“议题产生与议程环境”一章它概括性的阐述了什么是议题,以及议题产生到议程确立的大概流程议 题,什么是议题?议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显性集团之间围绕地位或者资源分配的程序或实体问题而发生的冲突议题发起的四种方式,相互竞争的一个或多个派系发起他们自认为在地位或资源的分配中受到不公平对待——校正者; 某一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发起——开拓者; 经由某种意外事件而出现 ——偶然反应者; 自认为服务于公共利益,所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安宁感 ——理想改革家;,触发装置,触发装置的本质是意外事件触发装置的分类:根据时间发生所处的国内与国外两种环境,相应的触发装置分为内在触发装置与外在触发装置两者可进一步细分内部触发装置分类,自然灾害; 意外的人为事件; 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 资源分配中的失调或偏颇; 生态变迁;,外部触发机制分类 (以美国角度为例),以美国作为直接交战方的战争或军事冲突; 武器技术方面的重大创新; 以美国作为非直接对手的国际冲突; 世界联盟格局的重大变化;,议题创立与触发装置,,议题的形成取决于发起人与触发装置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系统的输入是发起人与意外事件或触发装置其作用是将问题转化为议题,系统的输出则是议程发起人,触发装置,议题创立,,,,什么是议程?,笼统而言,议程或政治议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或者说是两个阶段1、系统议程:包含那些被政治共同体成员普遍认为值得引起公众关注,并属于现任政府权威机构合法权限范围内的所有问题2、制度议程:又称政府议程或正式议程,是指有待权威决策者积极和认真考虑的一组明确的项目议题如何进入系统议程,议题进入系统议程的先决条件: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或至少广泛知晓; 相当数量的公众共同认为,有必要采取某种行动以解决问题; 人们共同感觉,该问题属于政府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系统议程与制度议程的区别,系统议程由相对抽象和笼统得项目组成,这些项目相当于问题范围的确认不需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制度议程的项目内容往往更明确、更具体,数量更有限在制度议程中,为了方便决策机构审慎考虑,需要对问题各个方面进行详细识别正式议程的内容,正式议程的项目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旧项目与新项目旧项目:包含经常性项目和周期性项目;新项目:是指内容没有事先确定,但其解释或发展具有灵活性的项目。
包括自发性议题和引导性议题议题不是静态的,或始终限于一种类型在任何时候,它都可能被重新定义制 度 看 门 人,所谓制度看门人,也可以叫做关键决策者、正式议程的最终守护者,或者政治领导人他们并非仅仅作为议题争议的中立仲裁者而存在,还是议程确立的积极参与者议题在进入正式议程之前必须获得某些关键决策者的支持他们在相当程度上直接控制了进入议程的通道,并在选择大量涌现的议题方面拥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可以要求其他决策者认真考虑他们所关注的议题,作为回报,他们也会对其他决策者认为的重要议题加以认真考虑接近制度看门人的不同途径,决策通道差异的产生原因或接近制度看门人的不同途径:决策者可能对特定的集团心存感念,或自认为属于该集团的成员; 某些集团比其他集团拥有更多的资源或者更善于动员他们的资源; 某些集团在社会结构或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重要,政府无法忽视他们的利益; 某些集团比其他集团拥有更高的社会威望接近制度看门人的不同途径,除了上述途径之外,政党和媒体也是不可忽视的途径获得政党纲领的认可,至少表明该议题已经进入了政治辩论的系统议程接近制度看门人的不同途径,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不同层级的政府或者不同的政府部门,对统一集团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对于决策通道不公平现象的看法,两个重要概念:普遍联系的净效应合法性差异,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王绍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 1993年,王绍光和著名学者胡鞍钢合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这次报告推动了中国整个分税制的建设和分税制的改革,被国外媒体称作“王胡报告”本 文 框 架,为什么要重视议程设置?中国议程设置的六个模式议程设置的模式,,关 门 模 式,这是最传统的议程设置模式,在这种模式里,没有公众议程的位置;议程的提出这是决策者自身,他们在决定议事日程时没有、或者认为没有必要争取大众的支持案例、评价,动 员 模 式,与关门模式一样,动员模式里的议程也是由决策者提出的;与关门模式不同的是,在动员模式里,确定一项议程后,决策者会千方百计引起民众对该议程的兴趣、争取他们的支持原因、阶段、案例内 参 模 式,议程不是有决策者提出的,而是由接近权力核心的政府智囊们提出这个模式里没有民众与决策者的互动,只有智囊们与决策者的互动案例、特点、改革开放后该模式的发展借 力 模 式,在内参模式中,政府智囊们只关心自己的建议是否会得到决策者的青睐。
借力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智囊们决定将自己的建议公之于众,希望借助舆论的压力,扫除决策者接受自己建议的障碍原因、案例上 书 模 式,上书模式与内参模式十分相似,都是有人向决策者提出建言,不同之处在于建言者的身份在内参模式里,建言人是政府的智囊或智囊机构;在上书模式里,建言人不是专职的政府智囊案例、前景外 压 模 式,与上书模式不同之处不在于“外”,而在于“压”在上书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希望通过给决策者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议程设置;在外压模式里,议程的提出者虽然不排除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但他们更注重诉诸舆论,争取民意支持,目的是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收新议程外 压 模 式,特点; 压力的根源; 潜在压力如何转化为现实压力:利益相关者施压;非政府组织的卷入;大众传媒的转型;互联网的兴起总 结,讨 论,是不是所有满足进入系统议程三个先决条件的问题,都能够进入系统议程如果不是,原因是什么?该如何制定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