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一、上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和副词词尾1.如、若、尔、而、耳等词尾 如:婉如清扬 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尔:子路率尔而对 而:颀而长兮 耳:徒劳其心忉忉耳2.词尾“然”的使用 从《诗经》时代起,到五四时代止,“然”字始终在书面语言中用作副词的词尾,直到现代汉语中,我们还说“忽然”、“突然”等然”最初应该是一个实词,略等于现代汉语里的“这样” 如:吾何为独不然/ 奚以知其然也连词“然而”,“然则”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3.叠音形容词词尾《诗经》里有359个之多,其他作品里也不少如: ①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书·秦誓》) ②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诗·周南·桃夭》) ③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楚辞·九歌·山鬼》),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1.产生时间:“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首先见于唐代禅家的语录,到宋代应用相当普遍 只是丑陋底人《禅师语录》 自少养得底儿子 《禅师语录》 暖的雪,活的花,嫩的柳南湖《诗余》 2.来历:这种“底”是从“之”变来的但是“之”是介词,必须放在名词前面;“底”是词尾,它的后面可以没有名词,甚至可以放在句末。
如:这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3.“底”的用法 (1)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如;①烧却前头草,后底火来,他自定《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②不错底事作么生《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正大藏经》卷四七,509页)③僧便问:“作摩生是在顶上底眼?”(《祖堂集》卷四)④若说道我底学问如此……(《陆象山语录》)⑤入房良久,云:“奴子读底经安某处,何在?”(《葆光录》卷三)⑥子房是去得底勋业,太师是去不得底勋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2)放在形容词后面,构成描写性词语,充当谓语、状语成补语如:⑦云岩云:“湛湛底《祖堂集》卷四)⑧举措悉皆索索底,时长恬恬底同上卷七)⑨(洞山)颜色变异,呵呵底笑同上卷二)⑩师……树下坐,忽底睡着,觉了却归院同上卷三)(3)用在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后面,构成“底”字结构,充当主语、宾语或表语如①汝底与阿谁去也?(《良价禅师语录》,《大正大藏经》卷四七,520页)②保福闻举云:“更有一般底,锥又锥不动,召又召不应《祖堂集》卷四)③不会不疑底,不疑不会底同上卷三)④遮个是老憎底,大德底在什么处?(《景德传灯录》卷七)⑤王介甫家,小底不如大底;南阳谢师宰家大底不如小底。
王铚《默记》卷中)⑥理会得底是知,行得底是仁,着力去做底是勇《朱子语类》卷六四),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4.“地”的用法“地”产生的时间比“底”要早一些,六朝已经开始出现《世说新语·方正》:“刘作色而起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到了唐宋,应用范围大大普遍了地”和“底”是同源的底”和“地”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和定语,“地”用于连绵词直是不出门,亦是草漫漫地悟本《禅师语录》任孜孜求告不回头,诮(只是)满眼汪汪地泪晁元礼之词人死后浑如(好像)悠悠地逝水《董西厢》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漱玉之词 由于连绵词(特别是叠音词)往往作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 如:今学者不见有发奋底意思,只是悠悠地过《朱子语类》即使不是连绵词,只要是作状语,也都写成“地”如:只为如此,所以祖师特地西来二、形容词词尾“的”的产生及发展,5. “底”改作“的”时间 书面语言里,“底”改作“的”虽然见之宋代的话本文献,但不可靠,实际上应该是元代以后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言里把形容词的词尾和副词的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后者用“地”的”和“底”的分别,在汉语史里找不到根据。
的”和“地”的分别虽然在宋代不是很严格,但是今天基本上是遵守了宋人的分别三、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弗 表示一般的否定不”应用极广泛;“弗”字往往用在动词不带宾语的句子里,如: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②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诗·唐风·山有枢》) 甲骨金文里,“弗”后动词带宾语是常例先秦典籍中如《尚书》及《睡虎地秦墓竹简》里“弗”字后面的动词也有带直接宾语的如: ①予弗知乃所讼《书·盘庚》) ②过二月弗置啬夫,令、丞为不从今睡虎地秦墓竹简)62页) 毋、勿 表示禁止《论衔·谴告》:“毋者,禁之也《诗·小雅·节南山》“勿罔君子”孔疏:“勿音,禁人之辞它们的差别是“勿”宇大都用在没有宾语的句子里,而“毋”没有这个限制如: ①毋逝我梁,毋发我笱《诗·邶风·谷风》) ②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书·康诰》) ③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孟子·梁惠王下》) 莫 表示禁止,相当于“不要”;也用于一般的否定,相当于“不”如: ①斩有罪者以殉,曰:“莫如此不用王命!”(《国语·吴语》) ②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史记·商君列传》) ③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史记·淮阴侯列传》),四、指代性副词“相”的用法,这种副词带有指代的性质但它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修饰动词,不能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所以不是代词 相 副词“相”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双方彼此发生作用,可译为“互相”、“相互”如:①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诗·小雅·斯干》)②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③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二是在双方对待关系中,表示一方对另一方发生作用如:①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诗·邶风·日月》)②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③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史记·魏其武安候列传》)“相”的上述两种用法,一直保存到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