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设计理论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560896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度设计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强度设计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强度设计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强度设计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强度设计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度设计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度设计理论(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度设计理论,本章重点1. 强度理论的概念2. 四种主要强度理论及其应用3. 剪切与挤压实用计算4. 杆件强度的合理设计,7-1 强度理论,轴向拉压、弯曲正应力,扭转、弯曲剪应力,材料破坏的形式主要有两类:,2、塑性屈服(剪切破坏),1、脆性断裂(断裂破坏),一、强度理论的概念,无论是简单或复杂应力状态,引起失效的因素是相同的。且应具有相同的失效基准。,利用强度理论可由简单的应力状态的实验结果,建立复杂应力状态的强度条件。,材料失效的原因是应力、应变和变形能等诸因素中的某一因素引起的。,强度理论在不断发展!,二、常用的四种强度理论,材料破坏的基本形式:脆断、屈服, 相应地,强度理论也可分为两类

2、:一类是关于脆性断裂的强度理论;一类是关于塑性屈服的强度理论。,(一)、关于脆断的强度理论,1、最大拉应力理论(第一强度理论),假定:无论材料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如何,只要有一点的主应力1 达到单向拉伸断裂时的极限应力u,材料即破坏。在单向拉伸时,极限应力 u =b失效条件可写为 1 b,第一强度理论强度条件:,第一强度理论最大拉应力理论,试验证明,这一理论与铸铁、岩石、砼、陶瓷、玻璃等脆性材料的拉断试验结果相符,这些材料在轴向拉伸时的断裂破坏发生于拉应力最大的横截面上。脆性材料的扭转破坏,也是沿拉应力最大的斜面发生断裂,这些都与最大拉应力理论相符,但这个理论没有考虑其它两个主应力的影响。,2、最

3、大伸长线应变理论(第二强度理论),假定:无论材料内各点的应变状态如何,只要有一点的最大伸长线应变1达到单向拉伸断裂时应变的极限值 u,材料即破坏。发生脆性断裂的条件是 1 u若材料直到脆性断裂都是在线弹性范围内工作,则,由此导出失效条件的应力表达式为:,第二强度理论强度条件:,适用条件:材料直到脆性断裂都是在线弹性范围内煤、石料或砼等材料在轴向压缩试验时,如端部无摩擦,试件将沿垂直于压力的方向发生断裂,这一方向就是最大伸长线应变的方向,这与第二强度理论的结果相近。,不足之处:,三向拉好于双向拉,双向拉好于单向拉,?,(二)、关于屈服的强度理论,1、最大剪应力理论(第三强度理论)假定:无论材料内

4、各点的应力状态如何,只要有一点的最大剪应力max达到单向拉伸屈服剪应力S时,材料就在该处出现明显塑性变形或屈服。,屈服破坏条件是:,用应力表示的屈服破坏条件:,第三强度理论强度条件:,第三强度理论曾被许多塑性材料的试验结果所证实,且稍偏于安全。这个理论所提供的计算式比较简单,故它在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理论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2的影响,其带来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5,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远比此为小。,最大剪应力理论,破 坏 条 件,强度条件,2、形状改变能密度理论(第四强度理论) (畸变能密度),假定: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形状改变能密度达到单向拉伸时使材料屈服的形状改变能密度时,材料即会发生屈服

5、。,屈服破坏条件是:,单向拉伸时:,屈服破坏条件是:,第四强度理论强度条件:,这个理论和许多塑性材料的试验结果相符,用这个理论判断碳素钢的屈服失效是相当准确的。该理论可应用于绝大多数塑性材料结构的强度计算,结果较第三强度理论更精确。,形状改变比能理论,四个强度理论的强度条件可写成统一形式:,称为相当应力,一般说来,在常温和静载的条件下,脆性材料多发生脆性断裂,故通常采用第一、第二强度理论;塑性材料多发生塑性屈服,故应采用第三、第四强度理论。,影响材料的脆性和塑性的因素很多,例如:低温能提高脆性,高温一般能提高塑性; 在高速动载荷作用下脆性提高,在低速静载荷作用下保持塑性。,无论是塑性材料或脆性

6、材料:,在三向拉应力接近相等的情况下,都以断裂的形式破坏,所以应采用最大拉应力理论;,在三向压应力接近相等的情况下,都可以引起塑性变形,所以应该采用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如何选用强度理论,并不单纯是个力学问题。在不同的工程技术部门中,对于在不同情况下如何选用强度理论的问题,在看法上并不完全一致。,三、莫尔强度理论,适用于塑性、脆性材料,特别适用于许用拉、压应力不同的材料,四、含裂纹体线弹性断裂准则,构件中存在着初始裂纹(或缺陷),在一定的受载条件下,裂纹会急剧扩展,而导致构件的突然断裂。无视裂纹的存在,把材料理想化为均质连续材料有时是不符合实际的。对含裂纹体的强度研究属于断裂力学范畴。,例1、

7、冬天自来水管冻裂而管内冰并未破裂,其原因是冰处于 应力状态,而水管处于 应力状态。,三向压,二向拉,例2、已知 铸铁构件上危险点的应力 状态。铸铁拉伸许用应力 =30MPa。试校核该点的强度。,解:首先根据材料和应力状态确定破坏形式,选择强度理论。,脆性断裂,最大拉应力理论,max= 1 ,其次确定主应力,129.28MPa, 23.72MPa, 30,max= 1 Fp2, Fp2=1500N,两轮直径均为D=600mm,轴材料的许用应力=80MPa。试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的直径。,解:,一、简化外力:,求出各支反力如图。,二、分析危险截面:,由计算简图可见,轴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及绕x轴的

8、扭转,1、 xoy面内弯曲( z为中性轴),2、xoz面内弯曲(y为中性轴),MzB=36000.4=1440Nm,MyB=11200.4=448Nm,MyD=11201.2=1440Nm,3、绕x轴的扭转:,T=716.2Nm,由内力图可见,B轮处为危险截面,Mz,My,T,5400N,6520N,三、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直径:,1、求第三强度理论相当弯矩:,2、按第三强度理论设计轴直径:,讨论:,按第四强度理论,练习1、求图示杆在P=100kN作用下的+max数值,并指明所在位置。,解:,最大拉应力发生在后背面上各点处,练习2、空心圆轴的外径D=200mm,内径d=160mm。在端部有集中

9、力P =60kN ,作用点为切于圆周的A点。=8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轴的强度。,练习3、直径为20mm的圆截面水平直角折杆,受垂直力P=0.2kN,已知=17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确定a的许可值。,练习4、圆截面水平直角折杆,直径d=60mm,垂直分布载荷q=0.8kN/m;=80MPa。试用第三强度理论校核其强度。,7-3 剪切与挤压的实用计算,剪切的概念和实例 受力特点:作用于构件两侧的外力的合力是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相距很近的横向力,变形特点:以两力P之间的横截面为分界面,构件的两部分沿该面发生相对错动。,剪切面:发生相对错动的面,一、剪切的实用计算,Fs,=P,

10、=P,剪应力在剪切面上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在工程设计中为了计算方便,假设剪应力在剪切面上均匀分布。据此算出的平均剪应力称为名义剪应力。,A剪切面面积,剪切强度条件:,许用剪应力 可以从有关设计手册中查得,或通过材料剪切实验来确定。,二、挤压的实用计算,假设挤压应力在挤压计算面积上均匀分布,F:挤压力,Abs:挤压计算面积,2、当挤压面为圆柱面时:,Abs等于此圆柱面在直径面上的投影面积,即,1、当挤压面为平面时,Abs等于此平面的面积;,挤压强度条件:,bs的数值可由实验确定。设计时可查有关手册。,联接件联接处可能的破坏形式有三种:,1、沿剪切面的剪切破坏,2、挤压面上的挤压破坏,3、削弱后的

11、钢板被拉断,强度条件:,强度条件:,强度条件:,例12、图示受拉力P作用下的螺栓,已知材料的剪切许用应力 是拉伸许用应力的0.6倍。求螺栓直径d和螺栓头高度h的合理比值。,解:,例13、拉杆头部尺寸如图所示,已知 =100MPa,许用挤压应力bs=200MPa。 试校核拉杆头部的强度。,解:,满足强度要求,例14、已知P、a、b、l。计算榫接头的剪应力和挤压应力。,解:,例15、已知铝板的厚度为 t,剪切强度极限为b,为了将其冲成图示形状,试求冲床的最小冲力。,解:,例16、挂钩,已知t=8mm,插销的材=30MPa, bs =100MPa,牵引力P=15kN,试选定插销直径d。,一、分析插销

12、受力:,二、设计销钉直径:,1、由剪切强度设计:,解:,即:,2、再按挤压强度条件校核:,故挤压强度足够,可采用直径为17.8毫米的销钉 (有d=20mm的标准销钉),例17、凸缘联轴器轴和联轴器用平键连接,两凸缘用四个直径d0=12的精制螺栓连接。已知D0 =120mm,轴的直径d=40mm,键的尺寸bhl=12850mm,键、螺栓=70MPa,bs=200MPa,联轴器材料为铸铁bs=53MPa,求联轴器能传递的最大扭矩m。,解 :一、分析受力情况:,1、取轴研究:,o,P,2、取联轴器研究:,二、求螺栓、键的许可剪切、挤压力,1、键的许可剪切、挤压力,由:,由:,故键可按挤压取P=40kN,2、求螺栓的许可剪切、挤压力,由:,由于联轴器厚度未给,且螺栓主要是受剪,挤压强度可不计算。,三、联轴器与键的挤压计算,由:,四、求联轴器能传递的最大扭矩:,1、按键和联轴器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