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5213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和日本对待二战史不同态度的原因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并以美、苏为核心成立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政府。考虑到德国曾在一战后短短20 年便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国在系统总结了经验教训后,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德国,完全消除纳粹对德国社会、政治、军事等的影响,使其成为一个和平倡导者,永不再战。这次清除纳粹思想的运动改变了德国的军事、政治、司法等体系,重新树立了德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为其反省历史、彻底认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而言,由于是美国单独占领,同时后者又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前沿,因此,日本从美国那里取得了不少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同时也得到了驻日美军提供的安全保障

2、。可以说,美国并未尝试甚至未想过将日本的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分子完全铲除,反而需要具有一定侵略性的日本作为盟友,帮助其维护在远东地区的利益。除了美国的态度外,造成德、日之间对历史态度差别的原因还有很多,涉及国内外政治、盟军政策、文化和宗教、民族性格、国家实力等多重因素。一、西方盟国的政策因素战胜国政策是影响两国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左右着两国在改造后的方向。战后,盟军对德、日的占领政策不同,导致两国国内政治气氛、政党结构、人民政治诉求以及民主化改革力度不同,这使两国形成的二战史观大相径庭。(一)区别政策的基础: “分区占领”与“单独占领”占领方式是盟国对德、日两国制定占领政策的基础。一个有效占

3、领政策的出台,必须综合各方面意见,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实现这一点的基础,就是能否选择一个正确的占领方式。在这一点上,对德国的占领和政策制定是成功的,其“分区占领分别管理最终统一”的模式,既保证了德国的完整性,又将其按照正确的轨道改造。反观日本,由于二战期间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几乎以一己之力击败日本,因此美国对日实施了单独占领,成为了战后对日惩治和改造的主导力量,掌握了制定相关政策的主导权。因此,名义上的所谓盟国对日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制定的。这就决定了在对日本战后改造的具体实践上,更多地掺杂了美国的利益。从朝鲜战争到“冷战”,作为重要利益地区和防共的前沿,东亚地区一直是美

4、国重点关注的对象,但由于国力限制,美国不可能在欧洲和远东同时保有强大力量,于是作为美国铁杆盟友的日本,被改造成了基地和重要支援力量。因此,在二战后,日本得到了美国在政治、经济、安全保证等方面全方位的扶持,这也决定了日本不可能像德国一样得到彻底的清算。德国在战后实行分区占领,战胜国在本占领区内各自实行民主化改革及整顿政策。苏、法两国由于饱尝战争之苦,对德政策总体上持敌视态度,而英国也十分忌惮德国重新崛起。在联邦德国成立后,作为其最友好的支持国美国,如果要实行某些对德宽松政策,也不得不协调英、法等欧洲国家,顾忌他们的感情,并且考虑苏联在民主德国的一系列措施和反应。因此,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

5、在德国实施的政策是经过深度思考、协商、妥协的结果,充分照顾了欧洲国家对德国军国主义势力的防范心理。在改造德国的相关政策中,存在各国相互制约的机制,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决策,这就决定了德国在战后清算的彻底性和革命性。同盟国并没有采用像对德国一样的分割占领方案,而是出于军事实力的影响和美国在日本周边陈兵百万的事实,由美国代表盟军占领了日本本土,否决了苏联占领日本东北部的要求(仅由其占领了南千岛群岛)。在各国联合成立的盟军委员会中,尽管对外宣称是集体决策,但实际主导权和决定权主要在于美国,或者说在于麦克阿瑟个人。因此,没有了其他国家的掣肘,美国实际上是按照本国的利益而非世界各国的需求来决定日本的改造

6、方向,因此,日本变成了美国的“私有财产”用来实现其战略目的。 (二)区别政策表现: “彻底重建”与“适当改造”盟军对德、日制定占领政策的指导思想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对于德国,主要是消灭纳粹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制度,因此,盟军精力放在了摧毁德国的军队、销毁军事工业和武器装备、解除德军的战争能力、瓦解普通民众的纳粹根基、清除人们的抵抗意志以及培育和平思想上面,采用了一种“不破不立”的方式,完全重建德国的体系结构。对于日本,由于美国需要其作为远东地区的军事堡垒,因此采取了“改造”的方式,一边按照自身战略清除日本的反美思想,一边拉拢日本军、政两界,保留其一定的战争能力以及战争意志,尤其是着重培养对共

7、产主义的敌对思想以及对中、俄两国的警惕。盟国对德国的改造原则和态度,在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公报内有明确的说明。其中对德国的军事机构和武器装备都应予以摧毁;对纳粹党一切相关机构予以清除;禁止以往那些坚定的纳粹党员继续在政府中担任公职,甚至即使在私企中也不能担任重要领导职务;采取一切措施,避免德国政府或军队再威胁世界和平。从公报可以看出,盟国对纳粹德国的改造是系统并有详细规划的,从政治、军事、社会、法律等各方面祛除纳粹毒素,降低乃至消除其对德国的影响。力求根除纳粹和军国主义对德国的影响,摧毁其军事潜力,在民主和包容的基础上重建德国。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美、英、法、苏四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了不同措

8、施。苏联通过专门机构惩治纳粹骨干,帮助普通纳粹分子实现自我改造。到1948 年 3 月,苏联宣布己完成辖区内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分子的改造。与苏联的方法不同,法国占领当局着力改造青年人,通过编写教科书和开设新大学的方式,积极吸纳年轻人追求新思想,与纳粹划清界限,以教育手段来达到非纳粹化的目的。而美国更是雄心勃勃,力求将所有在公职岗位上的前纳粹分子都清除出政府,将德国新领导机构变成一个反对独裁、热爱和平的纯净集体。而在对日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军队和军事工业的改造却只是表面上的,并未深入骨髓。其具体手段有1、遣散了旧军队,收缴并销毁了日军的武器装备(部分被移交给盟国军队,例如中国国民党部队);2、拆除

9、了一部分日本军事工业,其余转为民用;3、审判日本发动战争或在战争中有反人类行为的战犯;、4、抓捕一部分日本极右翼的思想家等等。但是,这些措施极为的不彻底,为日本遗留很多军国主义骨干和军事能力,便于其随时东山再起,主要表现为:1、保留了日军核心机构参谋本部和陆军省、海军省的大量基干人员。此类人员战后被编入了复原省、厚生省等单位,名义上负责整理资料及编写战史,实际上被保护了起来,使日军的大脑和精神得以传承。2、保留并扩大了日本的扫雷部队。美国以战后日本领海仍存有大量水雷为由,保留了日军大量扫雷人员和装备,人数超过 1 万,舰艇数超过350 艘。这只部队为日本海军轮训了大量舰员,使其在一陈肖英: 战

10、后日德认罪态度差异形成的外因分析, 载于 浙江师大学报 , 2001 年第1 期。17 定意义上保存了海军基本的训练能力,并在几年的时间里成为西太平洋战力最强的扫雷部队。甚至在朝鲜战争期间,这只扫雷部队还派员承担了仁川外海的扫雷任务,间接地参与了朝鲜战争。3、对日本的军事工业,仅仅拆除了部分兵工厂,但具有战争潜力的重型制造业、化学工业、基础科学研究等,并没有被摧毁。美国甚至在一些领域与日本开始合作进行研究。以上这些都使日本的战争潜力大幅提升。其次,在战犯追责方面。尽管以美国为首的远东军事法庭对东条英机等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最终处以极刑,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其负面影响意义深远1、没有追究作为战争发起

11、第一战犯的日本天皇的责任。作为日本的最高领导人、精神支柱和三军统帅,天皇在日本重大决策中的地位无人能及,可以说,没有裕仁的同意,即使军界有人鼓动,日本也不可能发起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更不会跨越重洋与美国为敌。因此,在战争结束后,亚洲各国政府普遍要求盟军审判日本天皇,甚至西方的政界和舆论中也有此呼声。但由于美军出于降低自身伤亡的考虑,希望尽快结束战争,因此,同意了日本保留天皇制和不追究天皇责任的要求。天皇继续被日本神话,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这为日本后来右翼势力崛起埋下了伏笔。2、没有彻底清算战犯和军国主义分子。战后被逮捕的战犯更多的是与美国在战争中直接交手,或威胁到美国利益的人,并非是以对盟国或

12、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为标准。例如,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手上沾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其竟然可以在战后审判中全身而退。3、对普通右翼分子和基层骨干改造力度不够。对于大多数日本基层右翼分子,美国并未过多追究,仅是略作教育便解除整肃。截至1951 年,对于21 万多接受整肃的日本军政要员中,有超过20 万人被释放,其中大部分重新成为日本战后政府的中坚力量。最后,在民间改造方面。美国并未过多追究日本右翼财阀的责任,仅是象征性解散了几个大财团(实际上也仅是分割而已,形成若干小型财团,并未伤及根基) 。对于支持日本对外侵略,大发战争横财的大财阀,美国不但没有追究其战争罪行,反而在战后积极扶持,加大与与这些人及

13、相应财团的交流合作,最终使他们又重新掌握了日本经济基础。 (三)区别政策的影响: “深入灵魂”与“表面文章”由上一部分可以看出,西方盟国通过对战犯的审判和对德国社会纳粹残余进行深入灵魂的改造,兴起了一连串的“去纳粹化”运动,可谓意义深远。首先,它向德国民众展示了盟国彻底根除德国纳粹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坚定决心,对那些仍抱有右翼幻想的死硬分子给予极大震慑;其次,揭开了历史真相,使备受蒙蔽的普通德国民众能够看清纳粹的反人类本质,让他们的内心产生负罪感,为日后德国成为民主国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三,盟国彻底摧毁了纳粹德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战后的德国本土伤痕累累,仿佛成为一张白纸,可以让盟国按照他们的

14、思路进行完全地改造,新德国将更加符合西方的价值观;最后,盟国的改造使德国上下产生了一种对发动战争的羞耻感,使其放弃仇恨,日后不再成为欧洲争端的策源地。相比之下,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盟国对日改造是不全面的,对其核心集团及社会各阶层的清算也是不彻底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日本从政治到经济,未受到大的制裁,国民并没有感觉到战争给国家带来的长久“刺痛” ;第二、战后日本政坛仍被二战期间的一些政客所把持,这些人在美国的纵容下,思想没有彻底改变,而且缺少新鲜思想的注入,观念依然陈旧;第三、没有对右翼势力进行彻底的打击,缺少法律等制度性保证。这种残缺性使得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并未像德国纳

15、粹一样被彻底抹除,加上日本天皇未受到审判, “国体”得以保留,一大批战犯被免于起诉甚至官居高位,可以说,日本右翼势力并未伤筋动骨,待后来时机成熟,最终卷土重来。 二、文化及宗教因素文化和宗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软实力的体现,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具有较长的传承性。它们深深地嵌入在一个民族灵魂内,通过人们的行事风格、精神寄托以及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德国与日本之所以在二战史的认识方面存在差别,与其精神层面的传承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两国的文化及宗教传统,两国人民看待失败和错误的态度,都是重要的原因。(一)文化及民族性格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永远是它为之骄傲的资本。在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

16、传承中,一个民族可能经历成功、磨难、奴役、分裂、辉煌等等洗练,这些特殊而难以磨灭的过程为这个民族沉淀下了宝贵的财富,并以文化传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是对历史的缅怀,也是民族的精神食粮。它深刻影响到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德意志共和国来源于古代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西方文化里追求科学、逻辑、务实的态度深深地嵌入在德意志民族的灵魂内。可以说,德国首先是一个文化强国,之后才是政治大国。德国人坚信文化传统是他们发现新思路,打开新世纪的钥匙。因此,德国继承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绝大部分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首先,德意志民族理性、严谨,处事一丝不苟。这使得德国人喜欢探究事实, 尊重事实,可以用一种不夹杂感性思维的态度去分析客观的情况,即使这个事实并不符合眼前的利益,德国人也不会对其掩饰或歪曲。这也是德国引以为豪的地方,尽管一度经历了法西斯错误思想的蒙蔽甚至洗脑,在发现真相后,德国人依然可以依靠冷静而严谨的分析,去否定和批判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战后,面对曾经的屠杀和掠夺,以条顿骑士团后裔自居的德国人,其内心深处的传统价值观开始复苏,承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