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8630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5.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技界呼唤科技评论家(原载 1994 年 10 月 21 日科技日报“专家建议”专栏)近年来, 我国学术界相继出现了两门新兴学科 科学学和技术学。然而这两门学科毕竟年轻, 与一些经典学科相比,其组织结构还显得不够完整,尚缺一个重要的领域 科技评论。 我国科技界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但我们却没有专门的科技评论家;我们有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学术成就和技术,然而我们却没有科技评论的专著。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我国科学技术史的鸿篇巨著乃出于外国人的手笔1,更不用提对科技史的评论了。文学评论对文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那么,科技评论对科技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又是如何呢?建

2、立科技评论体系的必要性的结论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 那么就产生了科技评论研究的范畴及科技评论队伍建设等问题,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些探讨。1 创建科技评论体系的必要性1.1 科技评论的必要性源自科技活动本身。任何一项科技活动,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技术创新,从萌发,经构思、试验直至成果的诞生,大都是遵循“ 运动一评论一再运动一再评论 ” 的循环程序进行的。如众所周知的原子模型,卢瑟福通过实验运动 ,指出了汤姆逊所谓 “ 葡萄干面包 ” 原子模型的不合理性评论 ,提出了自己的“ 电子绕原子核运转” 的原子模型再运动 ,后来玻尔看出了卢瑟福原子模型的缺陷再评论 ,提出了另一种量子化的原子模型 再运动 。从

3、上面的例子可以推断,没有评论,就不会有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评论正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1.2 科技事业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大众对科技赋予的热情和关注。当人们对科技尚缺乏兴趣之时,更需要有人阐释科学的奥秘、技术的精巧, 需要有人在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与人民大众之间架起一座桥,帮助人们培养对科技的兴趣,提高人们的科技水平,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更多地关注科技事业,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科技队伍的行列之中。我们还可以把科技比喻成一个展览会,一个内容丰富的展览会,必须配以素质精良的讲解员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目前科技界正需要大量的科技导游和讲解员。而这一角色唯有科技评论才能担任。1.3 一种科学思想正确与否

4、,或一项科技成果价值如何,作为科技活动的主体(科技工作者 )来说, “ 当局者 ” 往往认为其学术思想是正确的,其科技成果是有价值的(事实上多数如此)。究竟正确与否?价值如何 ?不仅取决于自我鉴定,还必须由“ 旁观者 ” 根据某些原则或规定予以客观地做出鉴定,帮助科技活动的主体认识自己成果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这里的“ 旁观者 ” 即是我们所谓的科技评论家;所根据的“ 原则 ” 及“ 规定 ” 则是科技评论的准则(这属于科技评论自身的理论任务)。科技评论的必要性不仅在于需要“ 审判官 ” 对已出现的成果进行品评,还在于需要在“ 成果 ” 之前,在实现“ 成果 ” 的过程之中,对科技活动的主体从哲学

5、观点、思维方法、 表现能力、 审美情趣等方面加以理论指导,以保证科技活动一开始就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由此可见, 科技活动离不开科技评论;科学和技术的理论体系相伴着一个科技评论体系。2 科技评论研究的范畴科技评论体系研究的范畴是如何界定的呢?可以说,凡是科技所包含的内容,都是科技评论的研究范畴。 科技评论是对科技活动的整个过程及其主体和客体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判断和评价的一门科学。这里所指的主体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个人或群体(学派、课题组等 );“ 客体 ” 是指具体的科技项目。严格说来, 科技评论应分为科学评论和技术评论,这里姑且笼统采用了“ 科技评论 ” 并集的概念。科技评论研究的范畴大

6、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2.1 科技评论的理论。包括科技评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自身的建设、评论所依据的准则、研究方法等内容。2.2 对科技 (科学学和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之评论。举例说,目前我国出版了技术学导论2,对其理论框架作何评论,对其中的定义、学术观点又作何评论,技术学学科理论如何补充和完善等等。2.3 对科技活动的主体之研究。这方面包括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研究专集或专题研究:学术生涯、思维方式、心理与素养、风格等等。2.4 对成果 (专著、论文、实验、实物等)之评论。2.5 对科技史评论。2.6 对方法论评论。3 科技评论队伍的建设从科技评论研究的范畴来看,科技界在评论的许多领域还未涉足;有些虽

7、有评论,往往失之浅薄。 而对科学巨匠却很少有人作专门研究,即便有也属凤毛麟角。可见科技评论任重而道远。 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缺乏一支庞大的科技评论队伍。于是, 科技评论队伍建设就必然提到议事日程上。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做好这一工作。3.1 科技部门领导亲自抓队伍建设。3.2 由广大科技工作者兼作评论家,本行评论本行,造成浓厚的评论气氛和环境。3.3 在高等院校研究生中培养本专业的科技评论家,使之成为科技评论的中坚。3.4 创办一个 “ 科技评论 ” 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发现和培养评论人才。3.5 在报刊上设立 “科技评论” 专栏,发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自然辩证法研究人员)撰写科技评论文章,可以预料,“科技评论”专栏将会成为未来科技评论家的摇蓝。参考文献1(英)李约瑟 . 中国科学技术史. 科学出版社 . 1954. (英文全书计划出版7 卷, 34 册) .2邓树增 . 技术学导论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