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苏轼、秦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7377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4.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安石、苏轼、秦观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王安石、苏轼、秦观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王安石、苏轼、秦观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王安石、苏轼、秦观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王安石、苏轼、秦观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安石、苏轼、秦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安石、苏轼、秦观(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安石、苏轼、秦观1 一、 王 安 石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 ,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 今江西临川 )人。庆历二年( 1042)年进士,初为淮南判官、鄞县知县等地方官,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副宰相 ) ,次年拜相,熙宁九年(1076)退居江宁( 即宋朝江宁府,治所在今南京 ) ,封荆国公 ,世称“ 王荆公 ” ,谥文。少负奇志,尝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后一生即为实现己志而斗争,入仕后留心民生疾苦,于当时的民情社会有相当了解,积极地为民兴利除弊,而立志政治改革。仁宗嘉祐三年( 1058)上万言书,力主变法,任副相、宰相,积极推行新法,史称“熙宁变法 ” 。几经反复

2、,两次罢相,又屡经起用,后退居江宁。元丰八年(1085) ,司马光柄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成疾,于次年病殁,年六十六。王安石既是一位大政治家,又是一位大文学家。列宁曾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 。因位极人臣,立意改革,处在新旧党争的旋涡和风口浪尖上,故身后不乏底毁之说。他长于散文,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亦善诗,成就更在散文之上。其词风格独特,洗净五代铅华,开启豪放派的先声,有临川集、 临川先生歌曲。王安石 于文 ,主张?以适用为本?、 ?务为有补于世?( 上人书) ,强调经世致用,明确地把文看作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推崇朴实自然、简洁明快、不加雕饰的文风。其散文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

3、多为有关政令教化、适于世用之作,其政论文最为出色,简练明快,笔力雄健,说理透辟,结构谨严。其于诗 ,早年与晚年诗风各异,早年直抒胸臆,能反映其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与批判精神,而晚年诗风趋于“深婉不迫 ” ,造语平淡,而立意新奇,意味醇厚,后人称为“ 王荆公体 ”或“ 半山诗 ” 。王安石、苏轼、秦观2 “荆公体” 主要指的是他的绝句,其特点 是:讲究锤炼,重炼意,又重修辞,在用事、造语、炼字方面煞费苦心,看似平淡,实新奇工巧,雄放劲健而又含蓄深婉。如 登飞来峰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泊船瓜州 : “京口瓜洲一水

4、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瓜洲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钟山在今南京市紫金山)前诗反映王安石高瞻远瞩、不畏艰险的政治家胸襟与气魄,虽涉议论,而即景言事抒情,不失为意味隽永的佳作。后诗写自然山水,语句雅丽精工,新颖别致,于山水描写之外别有怀抱。其词 ,亦富有其个性风格,存词20 余首,绝少儿女情长的艳词,多写景抒怀之作,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与表现范围。如 桂枝香 金陵怀古。例讲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

5、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注释 王安石、苏轼、秦观3 1. 明妃:即王昭君。 2. 春风;比喻面容之美。 3. 低徊:徘徊不前。 4. 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5. 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6. 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7. 塞南:指汉王朝。 8. 毡城:此指匈奴王宫。 9. 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阿娇:陈皇后小名字。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其明妃曲算得上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了。王安石论诗有“自出己意,借事相发,情态毕出” ( 蔡宽夫诗话

6、引王安石语)的议论,正可用来评价此诗。诗中刻画人物动作、心理,形象饱满,抒发情感,寓意精警,耐人寻味。形象与议论的有机组合,语意翻新、富有理趣,赋与了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令人赞叹不已。这诗前半部从昭君出塞和番写起,不仅写昭君的美,而且重在写其哀伤 。泪湿鬓脚,然而鬓脚垂,低徊顾影,花容失色,但在元帝看来,竟不能自持。而昭君之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态” , “意态由来画不成 ” ,再高明的画师也是画肉不画骨的,所以毛延寿只有“枉杀”的结局了。后半部写昭君身在异地,而心系故国,“可怜着尽汉宫衣 ” , 以致“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 。 年年鸿雁南北飞翔, 好在鸿雁能传来远在万里

7、之遥的“家人”的消息,安慰她“ 好在毡城莫相忆 ” 。就是说,故国的安慰只是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 “南北”即中外。诗的最后始点题。王安石从昭君故事中发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呢?或者说此诗表达了什么主旨呢?诗的表面是写昭君的“失意” ,而实际上此诗 从王昭君与汉元帝的帝妃关系发掘出了君臣关系,从君臣关系的层面来审视昭君与元帝之间的关系。此诗是从人生王安石、苏轼、秦观4 悲剧的角度而不是从民族大义或民族关系上来看待昭君故事。昭君远赴塞外,终于不能回归故乡,长年心系故国,而关内的人连心理上的一丝慰藉都不能给她带来,更不说让她回归故国了。这无疑

8、就是昭君的人生悲剧 。悲剧的根源 在于诗的最后一句所揭示的“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古今中外,正在于寡恩的皇帝。王安石的 明妃曲其二 有“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一联,直接写出了“ 汉恩自浅 ” ,连胡人都不如。两诗联系起来,不难理解昭君人生命运悲剧的根源,不难理解王安石对封建君王的讽刺和批判。昭君与元帝的君臣关系中隐隐可见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这就概括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政治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不难理解诗中的写法及措辞 。诗的开头侧重写昭君初出汉宫的悲哀,她的悲哀并不在于她远赴穷荒,她的命运并不在于她出不出塞,她深知从来“ 咫尺长门闭阿娇 ”的命运,因此,她初

9、出汉宫即“一去心知更不归 ” ,深知回归无望。所以,诗的后半部就写了故国的人只有家人还能牵挂着她,能给她带去安慰。长门宫近在咫尺,君王的恩情也无从到达,更何况人在异地、远在天涯了。郭沫若 在一篇文章中说,王安石写明妃曲闯了诗祸。所谓诗祸,即对封建君王的讽刺和批判。当时有的人就说“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为盗贼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 ” 、 “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弃其夫乎?”为王安石辩护的人也只好说, “汉恩自浅胡自深”的“恩”是专指男女关系,无关君臣之义。我们认为,王安石这里所说的恩,不单是指男女关系,而是贵在“相知”的君臣关系、政治关系。此诗的 写法是,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虚实并用,措辞

10、委婉,而主题鲜明,见解深刻独到。附: 明妃曲(其二)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王安石、苏轼、秦观5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例【桂枝香】:此为王安石登高怀古忧乱伤时之作。古云: “登高必赋 ” ,古来胸有抱负的才智之士,一旦登高望远,必即景生情,念天地之悠悠,感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有涯,情关宇宙人生之大者,天下兴亡、家国之忧患、千古之盛衰,必齐聚心头,流于歌诗,诉诸舞咏,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即传为千古佳话,唐陈子昂 登幽州台(蓟北楼

11、) ,慷慨赋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千载以下,犹能想见其为人。登高之作,大多即景抒情,就眼前之景写我心中之情、胸中之志。而金陵 ,乃六朝古都,犹如一历史大舞台,一代又一代的王朝尝在之里演出了一出出历史悲喜剧,不管当时如何的喧赫,如何的强盛,然而历史无情,岁月无情,仅留下入眼的凄凉、满目的萧条,只有滚滚江水无语东流。“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即抒发了这种感慨。“登临送目 ” ,开篇定题,表明此亦登临之作,使下文言怀抒情有了着落。“正故国清秋 ”的“正”领起整个句子, 表明恰值金陵深秋

12、(表明时地 ) 。 “肃” ,萧索之意,点明秋意萧瑟,并以此统率全篇。王安石、苏轼、秦观6 “千里澄江 ”二句,比喻、用典,简练准确,笔力老道。“征帆去棹 ” ,西风酒旗,虽不关怀古伤今,但正表明了眼前实景,且渲染气氛(一“夕阳” ,一“西风” ,紧扣晚秋 ) 。“千里澄江 ” 、 “翠峰 ” 、 “征帆去棹 ” 、 “酒旗” 、 “綵舟” 、 “白鹭”等景物描绘,简练准确,气象开阔,已关雄浑悲壮之旨,与“芳草凄凄鹦鹉洲 ”之类不相属。“画图难足 ” ,总结上文,为上片一小结。下片, “念往昔、繁华竞逐”之“ 念”承上起下,表明作者即景生情,而想到了历史上发生的一幕一幕。而“叹门外楼头,悲恨相

13、续”亦有此作用。这四句概括叙述南朝衰亡的历史。这是简括南朝历史(回顾历史 )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是在回顾往昔之后作一小结,是历史与现实间的一个过脉。表明岁月无情,时过境迁,即使满腹感叹也无济于事,“六朝旧事随流水”就点明了这一点( 这句是概写历史兴亡故事,一笔带过) 。二、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中进士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颇有政绩,在政治上他反对王安石新法,与韩琦、欧阳修、富弼等元老重臣反对新法,入了“旧党”行列,后有御史弹劾他作毁谤新党和朝廷(此即元丰二年 1079 年的? 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

14、为宋代专门弹劾官吏的中央监察机关) ,由此获罪贬黄州( 今湖北黄冈县 )任团练副使,五年后哲宗继位,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在政治上支持新法中一些积极措施,反对旧党的一意孤行,又以此受到旧党的排挤、攻击,出知杭、颖、定三州,后新党再度执政,先后贬官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遇徽宗即位赦还,于次年七月卒于常州。王安石、苏轼、秦观7 有东坡全集 100 多卷, 2700 多首诗, 300 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其思想 :基本上为儒家体系,又濡染佛老,博采儒、道、释三家之长,兼通三家,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政治上富有乐观进取、积极用世的理想,慕贾谊、陆贽,立朝耿直,卓然自立,任职

15、时又以民生为念。对人生有旷达达观的胸怀,能安时处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善处逆境。其一生在宋文人中罕有,但其作品中少有那种悲凉凄怆、消极颓废的情调。当其年逾花甲,以抱病衰老之躯从荒远的海南岛赦还时,还旷达地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是宋诗中的杰出代表,具有由欧、梅、苏(舜钦)等人所开拓的宋诗的一般特色,如以平淡中出生新,描写穷形尽相,以散文的气势和句法写诗,以及好议论、尚理趣等。同时他又有自己的特色:1. 想像丰富,奇趣横生,比喻新颖贴切: “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 ” ( 说诗语 ) 。如游金山寺诗,正值冬季水枯,他却从岸边沙痕、乱石想像开去

16、,极写长江怒涛之澎湃、波澜之壮阔,虚虚实实,相映成趣。2. 把“以文为诗”推向极致: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诗,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可见, “以文为诗 ”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增强了行文气势, 使诗有文章之骨力。以文为诗又是与以议论为诗结合在一起的,诗之散文化、议论化倾向极突出,直抒胸臆,诗思如潮。如洗儿 : “人皆望子成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 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 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王安石、苏轼、秦观8 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由于他人生际遇变化曲折多坎坷,足迹广远,“身行万里半天下 ” ,见闻阅历及人生感受丰富,故其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为一代宋诗的典范。其诗按题材内容分,有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