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孝为何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297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4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世间孝为何物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问世间孝为何物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问世间孝为何物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问世间孝为何物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世间孝为何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世间孝为何物(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问世间“孝”为何物?谈孔子的孝道同学们,2005 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 是我校高三 194 班李军同学写的, 题目是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文章讲述了一个儿女们不孝顺母亲的故事。我给大家读一读这篇文章:奶奶坟上的哭丧棒没有发芽 奶奶生前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四年前奶奶因病而终,按村里的风俗,老人死后, 每个儿子应当在坟头埋一根哭丧棒,以待日后长成大树让老去的人为儿孙招福纳宝。然而, 奶奶坟前的哭丧棒却始终没有发芽。 奶奶去世的那一年我十五岁,出殡那天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晰。那天家里来了许多人, 进门前先哭上几声, 接着烧香磕头, 接着又是几声干嚎, 不懂事的弟弟问妈妈:“为什么大 人们哭

2、时没有眼泪呢?”妈妈语塞,羞得不知如何答是好。吃饭时,人们欢声笑语,仿佛 有什么喜事,我静默无语,只想尽快结束这一切。 在去坟地的路上,我没有落下一滴眼泪,耳畔不时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嚎声,心里悲凉 万分:为什么奶奶在世的时候叔叔和姑姑们不好好孝敬,而到她死时却又这般铺张浪费? 想着想着,奶奶那痛苦的脸庞浮现在我眼前:脸上的骨头高高的突起,两只眼睛深深的陷 在眼眶里,嘴紧闭着,因多日不进食而嘴唇干裂。瘦弱的奶奶躺在病榻上痛苦的呻吟,而 她的六个子女却只是站在一边观望,他们说奶奶的日子不多了,于是商量着筹办丧事。于 是,大伙都忙起来了,棺材、寿衣都准备就绪,一切该有的也齐全了,只等奶奶归天了。 每过

3、几日,正如他们所愿,奶奶去了。接下来他们更忙了,但心里头却轻松了。爸爸和四 叔去准备哭丧棒,他们精挑细选,心想一定要让它发芽,否则村里人会看不起的。 出殡到了坟地,一切完成之后,四根哭丧棒并排插在奶奶坟前,二叔还特意带了一壶 水,浇在根部,他嘱咐四叔: “以后再来多带些水,多浇几次一定能活。 ”四叔说: “保证没 问题! ”这时,我看见爸爸笑了笑,但没说什么 一晃四年过去了,刚开始四叔还悉心照料哭丧棒,但一直不见发芽,光秃秃地四根棒 子插在坟头,无一丝生命的气息,我想:老天是长眼睛的!我不是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 仿佛这是一种必然! 奶奶的坟光秃秃的立在那里,起初人们路过时还会看上一眼,像是等待

4、什么,后来便 不再留意,因为人们知道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同学们听后有何感想呢?是啊,现实生活中,总是像红楼梦里的好了歌所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儿女在父母生前不尽孝道,父母死后只为谋一己私利,这何异于缘木求鱼!的确, “死去的东西怎么会发芽呢?”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曾写过一篇孝心无价 的散文。 文章首先否定了两种人, 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毕淑敏认为:“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

5、”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在作者看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确实, “百善孝为先”,孔子极其重视孝,强调子孙必须发自内心地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不独今日如此,孔子的时代又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孝?所以孔子不厌其烦地强调孝: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里仁第十八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 里仁第十九章)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游问老师什么是“ 孝” 。 (子游问孝。子曰:“今

6、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第七章)孔子说: “ 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孝仅仅是能够赡养父母罢了。但是像猫狗这样的宠物尚且 被人们饲养喜爱。 如果对待父母没有顺从恭敬的心态,那么用什么来区分孝顺与饲养呢?” 孔子的话虽然说得有些逆耳,不过我们不得不称道圣人的教训实在是金玉良言。父母和子 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念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 样。这一点是做子女的应该体谅的。我们讲求的快乐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享受,现在大 多数的子女都能够满足父母的物质消费,所以“ 孝” 的要求也就相应提高,如果不顺从父母 的意愿做事使他们开心,又怎么满足他们的精

7、神享受呢?喂饱小猫小狗之后还知道给它们 一些线团皮球之类的东西让它们自得其乐,难道“ 生我劬劳 ” 的“ 哀哀父母 ” 还不如它们么?其 实父母会对子女提出什么非份要求吗?只不过是子女因为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愿去做罢了。 只要稍微用一点自制力,兄弟就可以做到“ 孝” 了。怎样看待孔子的孝道呢?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它的伦理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因此中国人特 别有人情味,特别有家庭观念,特别注重孝道,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完美和谐的。比如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 孔子另一个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仁道的根本。所以过去给皇上的奏折常有“圣朝以

8、孝治 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远追远”这四个字,表示是一个 讲孝道的家庭。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远追远”。虽祖先牌位没有了, 但是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的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坟, 烧几柱高香。孔子也曾大力推行父母年老时做子女的要抚养父母至终,而正是这一观点, 使中国成为一个富有感情的国家。在中国当今的宪法规定:赡养已无劳动能力的父母是子 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这些伦理观念也受到现今社会伦理文俗的推崇。但在西方国家, 子女满十八岁,就要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且不用亲自管父母的生存与否,这些是由政府出 面去管理的,比方说住进养老院,分

9、发救济金等。虽然在这西方国家是天经地义的,可若 要在中国,这种行为势必要受到民众的言论谴责,这也正是因为中国受着两千多年儒家文 化思想熏陶的缘故,从而导致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当然,儒家强调孝,是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论语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不但生前不能违抗,死了还必须遵从,论语学而: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子的思想中肯定并推崇这种愚孝。特别是到以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逐渐成宗教化,孝道则成了教条,以此禁锢人们的思想。子女在家庭中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服从才是绝对的义务,以致演出了很多的家庭悲剧。例如语文课本第三册的汉乐府民歌孔

10、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或许现在社会已经逐步淡化这种陈旧保守的观念了。但过去,像父母为子女包办婚烟是常见的事情,父母替子女选择伴侣,从见面到新婚一手承办下来,许多人没见过对方,却受到父母的强制婚嫁,跟一个不了解自己,不爱自己的人共度下半生,有的人因为受不了便由此产生悲剧。善之花却结不出善果来。在论语子路: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矣。”这也是孝道或家庭伦理与社会正义之间矛盾的突出事例,也反映出论语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与局限性。从古至今,有子女对父母包庇其犯罪行为, 因而导致我们对法律公正性的怀疑,由此引申出现

11、在的朋友、亲人之间的互相包庇、隐瞒、还有官官相护。这其中也是很大程度关系到对论语中的孝道的理解,由于人们盲目的推崇,孔子认为是合理的,就是无可厚非的。我们祁县的始祖祁奚大夫说过:“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大义灭亲”是否就是违背人之常情,抑或是冷酷无情的呢?这也正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问题。中国是一个以“孝道”文化为中心的一个社会,而论语又是中国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里程碑,自然的“孝道”在演变与发展上都少不了它的功劳,这其中有值得我们后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当然,也有它的一些不合理之处,我们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去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让中国文化里孝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12、让孝真正永驻我们心间!2005高考满分作文:孝心无价(全国卷 I)店主站在柜台后面,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心里却盘算着最近一直不太景气的生意。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整张脸都贴在了橱窗上,仔细地寻找着,过了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一条蓝宝石项链看。“我想买给我妈妈,您能包装得漂亮一点吗?”她说。店主狐疑地打量着眼前有一双清澈眼睛的小女孩,问:“你有多少钱?”小女孩马上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袋,小心翼翼地打开,然后将钱摊在手心上,兴奋地说:“这些可以吗?”不待店主回答,她又说:“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我想把它当做礼物送给妈妈。我很长时间没见妈妈笑过,我相信妈妈一定会喜欢这条项链的,她肯定会笑得特别的好看,因为项链的

13、颜色就像她的眼睛一样。”店主认真地听完,拿出了那条项链,装在一个精致的小盒子里,用一张漂亮的红色包装纸包好,还在上面系了一条绿色的丝带。然后对小女孩说:“拿好啊,小心点。”说完拍拍小女孩的头,微笑着目送小女孩满心欢喜、连蹦带跳的身影回家去。在这一天的工作快结束的时候,店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妈妈,衣着虽简朴但不失韵致,她有一双蓝色的大眼睛,她把已经打开的礼品盒放在柜台上,问道:“这条项链是从这里买的吗?多少钱?”“本店商品的价格是卖主和顾客之间的秘密。”妈妈说:“我女儿只有几枚硬币,这条蓝宝项链却货真价实,她绝对买不起的。”店主笑了笑,一脸的灿烂,轻轻地从妈妈手中接过礼品盒,精心地将包装重新包好,系

14、上丝带,又递回了妈妈的手中。妈妈愕然。店主说:“她给出了比任何人都高的价格,孝心无价,更何况,她还付出了她所积攒的一切。”“谢谢。”年轻的妈妈含泪说完,又笑了,有一滴泪在她眼角绽放光芒,晶莹剔透,就像蓝宝石。(安徽考生)点评:读完此文,不禁深深感动,又不免为作者独具的匠心所折服:文中虽未流露半点意外之字,但意外却不乏其中,小女孩想买蓝宝项链,出乎店主意料之外,听完小女孩的叙述,又觉在情理之中;店主只收几枚硬币就将项链卖出,又出人意料, 文末小女孩用孝心及倾已所有来买,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妈妈觉得女儿用几枚硬币能买到项链也是出乎意外,经过和店主交涉得知具体经过,又在情理之中。此文一波三折,无不体现主题,加之细致的人物描写,语言对话,构思精巧有柳暗花明之功效。总观全文,令人叫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