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ppt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90330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15.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马克思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原理ppt(10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规律、范畴。,第三节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的能动性,拓展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对变易的崇尚,中庸求和的思维模式,非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词源学考察2 、哲学与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节线索【一、二】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二)】,(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二、社会生

2、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二) 】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补充) 1、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的词源学考察,Philosophy源于古希腊文,是由philein(爱)和 sophia(智慧)演化而来。,“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 孔氏传,19世纪日本最早传播西方哲学的学者西周(1827-1877)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来描述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 1896年前后,黄遵宪(1848-1906)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哲学

3、是“现世的智慧”马克思,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其他比喻,一个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哲学是“厮杀的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动物听音乐:如果把哲学当成现成的知识去接受,虽然可以获得某些哲学概念,却始终不知道哲学为何物,不能真正进入哲学思考。“就像某些动物,它们听见了音乐中的一切音调,但这些音调的一致性与谐和性,却没有通过它们的头脑。”,2、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自发形成,不自觉,零散,不系统,缺乏整体的一致性和逻辑严密性。哲学:自觉建立,具有自觉性和系统性。 哲

4、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体系。,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概括:“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对这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关于“存在”概念的层次1) 在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存在”与物质等同,与意识并列。2)

5、超出这一范围,“存在”概念层次最高。,哲学基本问题的延伸: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世界怎么样,即世界是联系发展,还是孤立静止的不同回答被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变革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第一个基本阶段。哲学家们把某种或者某几种物质看成是 世界的本原。,泰勒斯: “水”是万物的始基 阿那克西米尼:万物的始基是“

6、空气”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古印度认为“四大”,即地、水、风、火,是构成世界的原初物质,中国古代唯物论者把金、木、水、火、土看成物质,并由此构成万物,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物质观的第二发展阶段。 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原子是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永恒不变、不可分割的,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原子。,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在继承以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思想、辩证地总结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

7、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一个简称),列宁从物质与意识的 矛盾关系中定义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不依赖于我们 的感觉而存在,又能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和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含义是: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既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 注意: 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所有物质的共性,它是从所有事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第二,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

8、的能动反映论和可知 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 界限。3、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坚持了唯物史观,否定了历史唯心主义。,结论: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物质的。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的本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补充) 1、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全部旧哲学,都没有正确理解实践的内容 (把物质生产活动排除在外)。没有揭示实践的物质性和

9、能动性相统一的本质。没有揭示实践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的自身发展中所具有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哲学的实践:“实行”、“践履”。个人的道德践履、品德修养(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关系。) 康德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实践理性通过规范人的意志而支配人的伦理道德活动,进而使人达到人生的自由。 实用主义:实践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应付环境的活动。,近代西方唯心主义强调实践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费希特认为实践是“自我”创造“非我”的能动活动。 (把实践的主体设定为精神性的自我,把实践的过程等同于人的主观任意的冲动。)旧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把人的实践活动等同于动物的消极适应自然

10、的本能活动。 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尘世的生活、“感性的活动”。,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在你最悲观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1932年7月3日独立评论第7号,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A、实践的本质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B、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

11、: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C、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发现大量海洋微生物2010-04.flv,生物磁学研究优秀的模式材料,蜜蜂的蜂舞,回航,感应地磁,“趋磁性”,(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 (劳动创造了人。) 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活动不仅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也是人优越于动物的标志。人在实践中体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特征。) 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 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12、动力源泉。(劳动的开端,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开端,劳动的发展和进步,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物质世界与实践的关系 世界的物质性或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前提。 所谓世界的客观性,指的是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内的物质统一性。人的实践虽然受到意识的指导,但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但不是世界的基础。要把肯定客观世界的先在性与肯定实践的本质和地位统一起来。,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本节线索【一、二、三】 一、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 普遍性【(一)(二)】 (一)事物的普

13、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二)(三)(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原理的精髓) (三)质量互变规律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含义、关系)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范畴) (三)辩证思维方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如:生物链)

14、2)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2)事物与事物之间(3)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和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3)多样性 4)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客观性这两个命题之间是等价的。 联系的普遍性与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有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整体的观点看待和分析一切事物,不能孤立地看待各种事物。,(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发展运动:物质存在的形式变化:新因素、新情况的出现发展:上升的运动变化。,2、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从旧事物中发展起来,否定了旧事物中的消极方面,保留了其积极方

15、面,并添加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3、发展的过程性(补充)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2)事物发展过程的辩证的性质 (1)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2)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3)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对变易的崇尚,中国的先哲大都崇尚变易,他们习惯于把宇宙整体看作一个变动不已的整体。 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的一致的倾向,即承认变易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实。变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张岱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变。 庄子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16、孔子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为神。 荀子 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何静之有?王夫之,(一)生化日新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真正发生作用并发展得较为完备和典型的是具有整体性、有机性倾向的变易观。 1、流行:不仅把对象世界看作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而且将其视为连续的、整体性的过程。 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杀之衰,变化之流。 庄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2、生生:不仅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大流行,而且把这一流行视为生命有机体那样的生化功能。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传系辞上 天地之大德曰生。 易传系辞下 天,仁也。天覆万物,既化而生之,又养而成之。 董仲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