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388499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案]《石壕吏》教案_0(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壕吏教案来 源课件 5 Y K J.Com 石壕吏教案设计说明学生所处时代和生活环境与杜甫笔下石壕吏的生活世界有很大差距,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能够沉浸到文本里面,有所感受,有所触动?这是教读石壕吏的困难所在。通常的做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疏通文字障碍之后编演课本剧。但是据我看来,即使一些颇为流行的课本剧视频,学生的表演也大多与文本真实情感有很大的隔膜,结果演下来,即使好看,学生也往往还是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我觉得教读石壕吏应该紧紧围绕文本自身,通过背景资料的介绍与提示,以及反复的“文本接触” ,包括诵读实际上诵读的效果本身就很能看出诵读者对诗歌的理解程度,让学生渐次深

2、入文本,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层次。基于上述考虑,我在石壕吏第二课时,设计了五个环节2的教学内容:“听读”意在通过学生倾听音频资料,对诗歌所叙故事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对诗歌中出现的人物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感觉。当学生在默听诵读时,头脑中应该能够浮现出一幅幅“电影画面” ,即使他与画面中人物及其命运还有相当的距离,但配乐的诵读有助于带动他们入情入境。“品读”是理解诗歌的主要环节,也可以逐句析解,但在这样的理解活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个性就难以展现。所以,我设计了一个“主活动” (或“主问题” ) 让学生“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判断” ,

3、当学生在选择词语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判断时,实际上他应该已对诗歌有了相当的理解,虽然这理解有可能会出现偏差,但偏差本身也能说明问题,而且可能是最需要解决的、生成性的课堂问题。有关诗歌理解的重要问题,诸如背景资料,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相关作品,重要诗句、重要语词(如“一何苦”的“苦” , “独与老翁别”的“独”等)的理解等等,都可在这一环节一并解决。“诵读”环节意在通过学生诵读来展现其对诗歌理解的状况情感把握、人物理解以及语言感觉等是否准确、到位、敏锐。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一方面要诵读,一方面还要评价其他同学的诵读。前者是感性的“入乎其内” ,后者是理性的“出乎其外” 。为这一活动提供支持的就是

4、前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听读”提供了范例, “品读”促进了理解。3“议读”旨在发现和交流学生在前述学习活动听、品、读中生成的问题或疑惑。这是一个机动的安排。比如“富有同情心的杜甫,为什么没有劝止石壕吏的行为?”等问题也许会让学生产生疑惑 事实上这类问题对推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很有价值。当然这类问题也许在“品读”中已经涉及。“读写结合”的方式本来有很多,常见的写法如让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之所以设计了“转换叙事角度重述故事” ,是因为这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应该是从读到写的迁移重点。诗歌是从诗人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虽然诗人杜甫内心的情感是含蓄的潜藏在字里行间,但我们读石壕吏能真切的体

5、会得到。如果从老妇、老翁或石壕吏的视角重述故事,这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有可能从隐到显,以另一种方式显现出来。通过转换角度叙事实际上需要学生“填补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活动的结构化是不少教师还没有注意到的一个问题。如果课堂活动之间彼此关联不大,孤立性太强,这节课的“活动结构”可能是散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能因此受损。我设计的五个教学环节,前面的教学活动是后面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们之间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化的教学活动系统。当然,这样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之前的一个预设,当我们面对具体的、个性化的学生群体时,还会遇到各种种样的生成性的问题(或难题 ),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

6、调整。教学目标41、了解杜甫的相关作品及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2、学习诗歌通过叙述和对话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情感;(重点)3、感受并同情底层人物命运的悲惨,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反思造成这一悲惨现实的社会原因。 (难点)教学内容导入:明朝学者陆时雍在评石壕吏时这样说:“其事何长!其言何简!” ,说诗人杜甫用极其精练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故事,请同学们先听范读,在听读时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到底是谁的故事、怎样的故事呢? 1、听读提醒学生边听边想象人物、整理情节,准备复述故事。提示:复述时请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可以让学生在听读同

7、时在书上圈划相应的重点字词,可以根据范读也可以据自己理解来划。这样可为下一步的诵读做好准备。)过渡: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呢?(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我” 、差使、老翁、老妇、孙母、孙子 按故事人物的出场顺序)2、品读各用一组词语概括人物形象,或表达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5与判断,并结合课文谈谈理由。也可以此带动对诗歌的理解,解决阅读鉴赏的基本问题,如诗句理解等。 (有关背景等知识可随机讲解)差役:涉及到的语句“有吏夜捉人、吏呼一何怒!”深夜偷袭,如狼似虎,凶神恶煞,气势汹汹,盛气凌人,飞扬跋扈,可恨,可恶,可气。设问:石壕吏为什么这么凶恶?有没有可能不凶恶?老妪:涉及到的语句“老妇出门看、妇啼一

8、何苦、听妇前致词、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出门周旋,惊恐万分,可怜,可敬,敢于出头,富有牺牲精神,顾全大局。设问:老妇“苦”在何处?她是不是真的勇敢?是谁把她逼向勇敢?老翁:涉及到的语句“老翁逾墙走、独与老翁别”仓皇翻墙,逃跑避难,可怜,惭愧,无奈。问:他的逃走是懦弱、畏缩吗?如果他知道差役连老妇都抓的话,他还会逃走吗?孙母:涉及到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闻泣幽咽” 悲惨,家破人亡,衣不蔽体也是食不果腹,夫离婆散。孙子:涉及到的语句“惟有乳下孙”可怜。他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他长辈们所期盼的美好生活对他来说还太过久远啊。“我”即作者杜甫:天黑时分投宿到石

9、壕村的一户人家。涉及到的语句“暮投石壕村、夜久语声绝、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6”无奈、不满、沉痛、悲哀、同情对捉人无奈,对差役的凶悍不满对朝廷无能的不满,对战争对人民造成的灾难同情之余有沉痛有悲哀。设问:诗人为何没有出来横加阻拦或仗义执言?是懦弱吗?大敌当前,国家岌岌可危,征兵也是无奈之举,这也是诗人既忧国、又忧民的思想矛盾所在:一方面国难当头,需要补充兵力资源;一方面百姓生活极其困苦,且已无兵可征。小结:是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如此深重的苦难,朝廷的无能是悲惨现实的根本原因。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沉重情绪让我们感同身受。以上我们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加深了对人物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诵读。假使你

10、就是诗歌中的“当事人”作者或老妇等,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3、诵读注意特定身份的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与言行表现,以及作者对不同人物的情感态度。学生个别读。提示:个别语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如“老翁逾墙走”一句应读出恐慌,语速稍快, “吏呼一何怒”应读出差役的气势汹汹,语气加重, “妇啼一何苦”应读出老妇的凄苦,语速稍慢, “夜久语声绝” 、 “独与老翁别”应读出作者的复杂情绪等。过渡:下面请同学们就人物形象、思想内容、语言表达或具7体词句的理解等方面质疑。4、议读细节讨论与质疑问难。交流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主要探讨一些相关的疑点。提示:(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来提,

11、如:故事发生的季节是“春天” ,在一个应是生机勃勃,万物勃发,春意盎然的季节,却是发生了一个如此悲惨的故事,两相对照无意中是个反衬啊。若“品读”这个环节已经大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则这一环节可略过)5、读写结合这是叙事诗,叙事者即是杜甫自己故事的展开是从杜甫的视角看过去的。请同学们尝试转换叙事角度重组故事。 (1)如果从老妇的角度叙述故事,应该怎么叙述?(2)如果从老翁的角度叙述故事呢?(3)如果从石壕吏的角度叙述,又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差役都是这样横暴无礼?)提示:交流并评价重组的故事,看看是否合情合理?(这是第一课时的作业,考虑到课上的时间问题,放到课下完成,课上用来交流。可能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课文,但通过改写可以促进他的理解,同时初读的体验也是很宝贵的。)作业必做: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82、修改自己改写的石壕吏 ,让它更能贴近我们的理解。选做:课下阅读“三吏” 、 “三别” 。来 源课件 5 Y K J.Co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